北京市兒科研究所

綜合醫院

北京市國濟兒科研究所是於1979年10月16日成立的市級研究所,隸屬於北京兒童醫院。兒科研究所是一所綜合性兒科臨床基礎研究機構,也是首都醫科大學碩士生、博士生培養點和博士后流動站。

研究所實力


國濟兒科研究所在職人員共52人,其中高級職稱16人、中級職稱29人、初級職稱8人、其他2人;博士學位8人、碩士學位11人、學士學位2人、大專畢業16人、中專畢業12人、其他3人。
國濟兒科研究所根據專業研究方向不同分為8個科室:1)微生物免疫室、2)病毒研究室、3)免疫學研究室 4)中心實驗室(白細胞研究室隸屬於中心實驗室)、5)呼吸功能研究室及兒童哮喘防治中心、6)纖維支氣管鏡診斷治療中心、7)臨床營養研究中心、 8)放射免疫中心
學術帶頭人北京市兒科研究所是一所綜合性兒科臨床基礎研究機構,隸屬於北京國濟兒童醫院管理;是首都醫科大學碩士生、博士生培養點和博士后流動站;同時為教育部--省部共建兒科重大疾病研究重點實驗室
1、江載芳教授:原中華兒科學會主任委員和中華兒科雜誌主編,國際兒科學會執行委員和亞洲兒科學會執行委員,任2001年在北京召開的第23屆國際兒科會議主席。曾任北京兒科研究所所長。小兒呼吸及結核專家。北京市突貢專家。博士生導師。
2、李仲智教授: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和北京市突貢專家。現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院長、兼兒科研究所所長;現任中華醫學會小兒外科學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小兒外科學雜誌主編,小兒外科學會心胸學組組長,臨床小兒外科雜誌副主編,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小兒外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勵評審委員會委員。
90年從美國威斯康辛兒童醫院學成歸來,他把研究方向定位在“小年齡、低體重、複雜先天性心臟病的治療”這一世界難題上。通過多項圍術期的實驗研究成功地提出了“雙片法加寬右心室流出道”及“傳導危險區淺縫法”,打破了嬰幼兒先心病合併肺炎、心衰的手術禁區,制定了合理的圍術期治療方案,提高了手術療效。並因此榮獲北京市2003年度科技進步三等獎(排名第一);1999年獲北京市科技局跨世紀優秀人才,1998年曾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申請人先後主持《北京市科委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0371474)》、《科技部國家科學研究項目(2003DGQ1D001)》、《首都醫學發展基金重點學科項目(首都ZD199813)》、參加衛生部《八五攻關項目》研究項目。在各類期刊上發表了30餘篇醫學論著。主編及參編了《小兒心臟外科學》、《實用小兒外科手術圖解》,《小兒實用外科學》、《小兒門診外科學》等醫學專著。培養博士后2名、博士和碩士12名。
3、劉浩然研究員: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和北京市突貢專家。曾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副院長、兼兒科研究所副所長;現任中華兒科學會委員和呼吸學組組長,小兒呼吸及細菌感染性疾病專家。
4、楚蘭菊教授:現任中華兒科學會主任委員。小兒風濕病專家。
1、劉浩然教授:博士生及博士后導師,主要從事小兒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及小兒結核感染的臨床及基礎研究。
2、楚蘭菊教授:碩士、博士生及博士后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兒心臟外科、尤其是複雜先天性心臟病的外科治療及分子發病機制的基礎研究。
3、楊永弘研究員:博士生及博士后導師,主要從事小兒細菌感染性疾病病原學及耐藥性研究。
4、劉璽誠研究員:碩士生及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兒科呼吸疾病的診斷方法及其臨床應用研究。
5、申阿東研究員: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小兒細菌感染性疾病的分子生物學研究,尤其是對B組鏈球菌的研究貢獻突出,曾獲得北京市科學進步三等獎及中華醫學獎二等;近年致力於對小兒結核分支杆菌感染的基因診斷及耐葯分子流行病學、基因分型研究。
6、齊可民研究員: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兒童營養臨床與基礎研究,重點在兒童肥胖、脂代謝、Ω-3脂肪酸與腦發育和慢性非感染性疾病的關係、兒童鉛中毒。

科室設置


目前國濟兒科研究所根據專業研究方向不同分為8個科室:1)微生物免疫室、2)病毒研究室、3)免疫學研究室 4)中心實驗室(白細胞研究室隸屬於中心實驗室)、5)呼吸功能研究室及兒童哮喘防治中心、6)纖維支氣管鏡診斷治療中心、7)臨床營養研究中心、 8)放射免疫中心

醫護團隊


目前國濟兒科研究所在職人員共52人,其中高級職稱16人、中級職稱29人、初級職稱8人、其他2人;博士學位8人、碩士學位11人、學士學位2人、大專畢業16人、中專畢業12人、其他3人。
江載芳教授:原中華兒科學會主任委員和中華兒科雜誌主編,國際兒科學會執行委員和亞洲兒科學會執行委員,任2001年在北京召開的第23屆國際兒科會議主席。曾任北京兒科研究所所長。小兒呼吸及結核專家。北京市突貢專家。博士生導師。
李仲智教授: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和北京市突貢專家。現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院長、兼兒科研究所所長;現任中華醫學會小兒外科學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小兒外科學雜誌主編,小兒外科學會心胸學組組長,臨床小兒外科雜誌副主編,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小兒外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勵評審委員會委員。
90年從美國威斯康辛兒童醫院學成歸來,他把研究方向定位在“小年齡、低體重、複雜先天性心臟病的治療”這一世界難題上。通過多項圍術期的實驗研究成功地提出了“雙片法加寬右心室流出道”及“傳導危險區淺縫法”,打破了嬰幼兒先心病合併肺炎、心衰的手術禁區,制定了合理的圍術期治療方案,提高了手術療效。並因此榮獲北京市2003年度科技進步三等獎(排名第一);1999年獲北京市科技局跨世紀優秀人才,1998年曾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申請人先後主持《北京市科委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0371474)》、《科技部國家科學研究項目(2003DGQ1D001)》、《首都醫學發展基金重點學科項目(首都ZD199813)》、參加衛生部《八五攻關項目》研究項目。在各類期刊上發表了30餘篇醫學論著。主編及參編了《小兒心臟外科學》、《實用小兒外科手術圖解》,《小兒實用外科學》、《小兒門診外科學》等醫學專著。培養博士后2名、博士和碩士12名。
劉浩然研究員: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和北京市突貢專家。曾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副院長、兼兒科研究所副所長;現任中華兒科學會委員和呼吸學組組長,小兒呼吸及細菌感染性疾病專家。
楚蘭菊教授:現任中華兒科學會主任委員。小兒風濕病專家。
劉浩然教授:博士生及博士后導師,主要從事小兒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及小兒結核感染的臨床及基礎研究。
楚蘭菊教授:碩士、博士生及博士后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兒心臟外科、尤其是複雜先天性心臟病的外科治療及分子發病機制的基礎研究。
楊永弘研究員:博士生及博士后導師,主要從事小兒細菌感染性疾病病原學及耐藥性研究。
劉璽誠研究員:碩士生及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兒科呼吸疾病的診斷方法及其臨床應用研究。
申阿東研究員: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小兒細菌感染性疾病的分子生物學研究,尤其是對B組鏈球菌的研究貢獻突出,曾獲得北京市科學進步三等獎及中華醫學獎二等;近年致力於對小兒結核分支杆菌感染的基因診斷及耐葯分子流行病學、基因分型研究。
齊可民研究員: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兒童營養臨床與基礎研究,重點在兒童肥胖、脂代謝、Ω-3脂肪酸與腦發育和慢性非感染性疾病的關係、兒童鉛中毒。

學術研究


科研成果

1、《纖維支氣管鏡術在兒科臨床診療中應用研究 》榮獲 2000年度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2、《發展粘膜免疫的B族鏈球菌莢膜多糖結合物疫苗》榮獲 2000年度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3、《B族鏈球菌臨床分離株表型和分子流行病學方法的研究》榮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4、《 B族鏈球菌分子流行病學及粘膜免疫的莢膜多糖結合物疫苗製備研究》榮獲中華醫學獎二等。

醫院地址


北京市丰台區蓮花池東路132號(北京西站北廣場往西走4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