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醫科大學

重點高等院校

首都醫科大學(CapitalMedicalUniversity),簡稱首醫大,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教育部共建院校,是北京市重點高等院校、入選國家“2011計劃”牽頭高校,國家首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建設高校、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北京市“一帶一路”國家人才培養基地,京港大學聯盟、北京卓越醫學人才培養高校聯盟創始成員。

學校建於1960年,原名北京第二醫學院;1985年,更名為首都醫學院;1986年,確定為北京市重點院校;1994年,更名為首都醫科大學;2001年2月12日,北京聯合大學中醫藥學院、北京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和北京職工醫學院併入學校。

截至2019年6月,學校校本部設有10個學院、1個學部、1所附屬衛生學校,有21所臨床醫學570/1500院(其中19所為附屬醫院);開辦24個本科專業、14個專科專業;有全日制在校生12422人,其中研究生4648人,本科生5309人,高專高職生1765人,留學生700人;有成教生3121人;學校和附屬醫院有教職員工和醫務人員42791人(校本部1470人,附屬醫院41321人);有9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8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歷史沿革


前身溯源

北京第二醫學院
首都醫科大學
首都醫科大學
1956年8月30日,北京第二醫學院創建。
“文革”期間,北京第二醫學院遭到破壞。
1977年起,恢復招收五年制本科學生。
1979年,開始招收研究生和進修生。
1981年11月,學校成為全國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1985年8月22日,更名為首都醫學院。
1986年8月27日,確定首醫為市屬重點院校。
1994年2月5日經教育部批准,更名為首都醫科大學。 
北京聯合大學中醫藥學院
1978年11月,北京中醫學院分院成立,分南(東西十條27號)、北(蔣宅口)兩院。
1985年1月,北京市對各分校進行調整后,歸入北京聯合大學,更名為北京聯合大學中醫藥學院。
1986年6月,北京市政府決定將北京職工醫學院中醫部併入北京聯合大學中醫藥學院,實行由市衛生局.高教局雙管並以市衛生局為主管的管理體制。 
北京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1985年,北京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創辦。
1987年,學校開始招生。 
北京職工醫學院
1981年3月,北京市衛生幹部進修學院正式成立。
1983年1月,更名為北京市衛生職工學院。
1987年1月,更名為北京職工醫學院。 

合併發展

2001年2月12日,北京聯合大學中醫藥學院、北京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和北京職工醫學院併入首都醫科大學。 
2002年7月,經教育部和原國家計劃發展委員會審查和選拔,入選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 
2010年,入選國家“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建設高校。 
2011年底,入選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
2012年11月,入選教育部、原衛生部首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項目試點高校。 
2013年5月,入選國家第一批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試點高校。 
2015年4月,入選教育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國家衛生計生委、教育部決定共建首都醫科大學。 
2017年3月,入選北京市“一帶一路”國家人才培養基地項目。 
2018年4月13日,成為京港大學聯盟創始成員。 
2019年9月,入選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12月,首都醫科大學等6所醫學院校發起成立北京卓越醫學人才培養高校聯盟。

辦學條件


院系概況

截至2021年4月,學校校本部設有10個學院、1個學部、1個研究中心、1所附屬衛生學校;32個臨床診療中心;開辦24個本科專業、14個專科專業;有21所臨床醫學院(其中19所為附屬醫院);還設有38個臨床專科學院、專科學系。
院系設置
二級學院院系名稱
基礎醫學院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系
細胞生物學學系
醫學遺傳學與發育生物學學系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
生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學系
病原生物學學系
免疫學學系
病理學學系
藥理學學系
實驗動物學學系
神經生物學學系
藥學院藥物化學系
化學生物學系
藥理學系
藥劑學系
天然藥物學系
臨床藥學系
實驗教學中心
藥物研究所
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系
勞動衛生學與環境衛生學系
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
衛生毒理學與衛生化學系
衛生管理與政策學系
兒少衛生與婦幼保健學系
護理學院成人護理學系
母兒護理學系
護理學基礎學系
護理人文學系
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生物力學與康復工程學系
生物醫學儀器學系
生物醫學信息學系
臨床工程學系
實驗教學中心
中醫藥學院中藥學
中醫學
醫學人文學院衛生法學學系
醫學心理學學系
醫學倫理學與醫學史學學系
應用語言學學系
應用體育學學系
醫學信息學學系
藝術教育學學系
醫學人文研究中心
衛生法學研究中心
全科醫學與繼續教育學院——
國際學院——
燕京醫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部——
附屬衛生學校——
(以上資料來源)

師資隊伍

截至2019年6月,有全日制在校生12422人,其中研究生4648人,本科生5309人,高專高職生1765人,留學生700人;成教生3121人。學校和附屬醫院現有教職員工和醫務人員42791人(校本部1470人,附屬醫院41321人),其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正高職稱2596人,副高職稱4164人;教授944人,副教授1303人;博士生導師689人,碩士生導師1124人;有7個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1個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1個市級優秀教學團隊,1名國家級教學名師、24名市級教學名師、1名青年教學名師、3名“高創計劃”教學名師。 
中國科學院院士(專職):汪忠鎬、尚永豐、趙繼宗
中國工程院院士(專職):胡亞美、張金哲、韓德民、王辰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尚永豐、王松靈、李巍、杜傑、施煥中、張羅、吉訓明、范志朋、王伊龍、曹彬
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劉怡、王伊龍、楊旗、鄢丹、張晨、蘭峰、陳志國、高偉、盧潔、李兵輝、王艷
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王擁軍、曹彬、崔勇、吉訓明、張羅、陳志國、王伊龍、楊新健、范志朋、高偉、盧潔、劉亞歐、劉怡
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陳彪、魏文斌、薛富善
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青年拔尖人才計劃:高偉、楊旗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韓德民、王松靈、魏文斌、周兵、李勇傑、王振軍、陳彪、薛富善、張羅、魏永祥、李巍、於炎冰、施煥中、周玉傑、馬長生、王辰、王艷、王振常、崔勇、吉訓明、鮮軍舫、曹彬、王成碩、趙性泉、聶紹平、張永宏、白玉興
國家級教學名師:徐群淵
國醫大師:柴嵩岩、金世元
全國名中醫:危北海、陳彤雲、錢英 
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張羅、吉訓明、王艷、陳志國、王伊龍、曹彬、崔勇、范志朋、高偉、盧潔、劉怡、劉亞歐
首都科技領軍人才培養工程:王擁軍、馬長生、賈繼東、吳昊、陳彪、張羅、江濤、吉訓明、王振常、張澍田、魏永祥、王剛
北京學者:王松靈、韓德民、王寧利、趙繼宗、孫立忠、賈建平、王振常、王擁軍、馬長生、賈繼東、張羅、周玉傑
優秀教學團隊一覽表
團隊級別團隊名稱獲批年度
國家級神經病學教學團隊2010年
兒科學教學團隊2010年
神經生物學教學團隊2009年
外科學教學團隊2009年
耳鼻咽喉科學教學團隊2009年
生理學教學團隊2008年
全科醫學教學團隊2008年
北京市醫學人文學教學團隊2010年
內科學教學團隊2010年
神經生物學教學團隊2009年
物理學教學團隊2009年
外科學教學團隊2009年
耳鼻咽喉科學教學團隊2009年
生理學教學團隊2008年
全科醫學教學團隊2008年
兒科學教學團隊2008年
免疫學教學團隊2007年
神經病學教學團隊2007年

學科體系

重點學科、重點專科
截至2019年6月,學校有8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培育)學科;60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含中醫);10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4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培育學科;4個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6個二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1個北京市重點交叉學科,1個北京地區高等學校學科群。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神經生物學、外科學(神外)、眼科學、耳鼻咽喉科學、內科學(呼吸系病)、內科學(心血管病)、兒科學、神經病學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內科學(消化系病)、影像醫學與核醫學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中西醫結合基礎、中醫眼科學、中醫心病學、中醫脾胃病學、中醫腫瘤病學、中醫皮膚病學、針灸學、中醫瘡瘍病學、中醫急診學、臨床中藥學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培育學科:中醫傳染病學、中醫絡病學、中醫傳染病學、中醫神志病學
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臨床醫學、生物醫學工程、基礎醫學、生物學
二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口腔臨床醫學、口腔基礎醫學、藥物化學、藥理學、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
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醫學
二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思想政治教育、應用心理學、中西醫結合基礎、中西醫結合臨床、藥劑學、藥物分析學
交叉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全科醫學
北京地區高等學校學科群:首都經濟學科群
博士后
截至2019年6月,學校有9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基礎醫學、生物學、生物醫學工程學、公共衛生與語言醫學、中西醫結合、藥學、護理學
學位點
截至2019年6月,學校有8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63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64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有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3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9個。
學術學位博士點一覽表
一級學科代碼一級學科名稱二級學科代碼二級學科名稱
0710生物學071002動物學
071003生理學
071005微生物學
071006神經生物學
071007遺傳學
071008發育生物學
071009細胞生物學
071010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071011生物物理學
0710Z1生理學與病理生理學
0831生物醫學工程083100生物醫學工程
1001基礎醫學100101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
100102免疫學
100103病原生物學
100104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
100106放射醫學
1001Z1病理學
1001Z2醫學倫理學
1002臨床醫學100201內科學(心血管病、血液病、呼吸系病、消化系病、內分泌與代謝病、腎病、風濕病、傳染病)
100202兒科學
100203老年醫學
100204神經病學
100205精神病與精神衛生學
100206皮膚病與性病學
100207影像醫學與核醫學
100208臨床檢驗診斷學
100210外科學(普外、骨外、泌尿外、胸心外、神外、整形、燒傷)
100211婦產科學
100212眼科學
100213耳鼻咽喉科學
100214腫瘤學
100215康復醫學與理療學
100216運動醫學
100217麻醉學
100218急診醫學
1002Z1疼痛醫學
1002Z2全科醫學
1002Z3兒內科學
1002Z4兒外科學
1002Z5臨床病理學
1002Z6危重症醫學
1002Z7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
1003口腔醫學100301口腔基礎醫學
100302口腔臨床醫學
1003Z1口腔內科學
1003Z2口腔頜面外科學
1003Z3口腔正畸學
1003Z4口腔修復學
1004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100401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
100402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
100403營養與食品衛生學
100404兒少衛生與婦幼保健學
100405衛生毒理學
1004Z1衛生事業管理學
100701藥物化學
100702藥劑學
100703生藥學
1007藥學100704藥物分析學
100705微生物與生化藥學
100706藥理學
1007Z1臨床藥學
1007Z2天然藥物學
1011護理學101100護理學 
學術學位碩士點一覽表
一級學科代碼一級學科名稱二級學科代碼二級學科名稱
----------030505思想政治教育
0402心理學040203應用心理學
0710生物學071002動物學
071003生理學
071005微生物學
071006神經生物學
071007遺傳學
071008發育生物學
071009細胞生物學
071010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071011生物物理學
0831生物醫學工程083100生物醫學工程
1001基礎醫學100101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
100102免疫學
100103病原生物學
100104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
100106放射醫學
1002臨床醫學100201內科學(心血管病、血液病、呼吸系病、消化系病、內分泌與代謝病、腎病、風濕病、傳染病)
100202兒科學
100203老年醫學
100204神經病學
100205精神病與精神衛生學
100206皮膚病與性病學
100207影像醫學與核醫學
100208臨床檢驗診斷學
100210外科學(普外、骨外、泌尿外、胸心外、神外、整形、燒傷)
100211婦產科學
100212眼科學
100213耳鼻咽喉科學
100214腫瘤學
100215康復醫學與理療學
100216運動醫學
100217麻醉學
100218急診醫學
1003口腔醫學100301口腔基礎醫學
100302口腔臨床醫學
1004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100401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
100402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
100403營養與食品衛生學
100404兒少衛生與婦幼保健學
100405衛生毒理學
1005中醫學100501中醫基礎理論
100502中醫臨床基礎
100503中醫醫史文獻
100504方劑學
100505中醫診斷學
100506中醫內科學
100507中醫外科學
100508中醫骨傷科學
100509中醫婦科學
100510中醫兒科學
100511中醫五官科學
100512針灸推拿學
1006中西醫結合100601中西醫結合基礎
100602中西醫結合臨床
1007藥學100701藥物化學
100702藥劑學
100703生藥學
100704藥物分析學
100705微生物與生化藥學
100706藥理學
1008中藥學100800中藥學
1011護理學101100護理學
1204公共管理120402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 
專業學位點一覽表
學科代碼學科名稱授權類別
0454應用心理碩士
0854電子信息碩士
1051臨床醫學博士、碩士
1052口腔醫學博士、碩士
1053公共衛生碩士
1054護理碩士
1055藥學碩士
1056中藥學碩士
1057中醫博士、碩士
學科評估
截至2019年6月,學校臨床醫學、神經科學與行為學、藥理學與毒理學、免疫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社會科學總論7個學科進入ESI學科全球前1%排名,其中,臨床醫學進入ESI學科前1‰,神經科學與行為學、藥理學與毒理學進入全球前5‰。
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2017年)
一級學科代碼一級學科名稱評估結果位次百分位
1002臨床醫學A-5%~10%
1011護理學A-5%~10%
0710生物學B+10%~20%
1004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B+10%~20%
1007藥學B+10%~20%
1001基礎醫學B20%~30%
1003口腔醫學B20%~30%
0831生物醫學工程B-30%~40%
1005中醫學C+40%~50%
1006中西醫結合C50%~60%
1008中藥學C-60%~70%

人才培養

質量工程
截至2019年6月,學校有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項目6個;7個國家級和10個市級特色專業、2個北京市一流專業;7門國家級和18門市級精品課程、5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1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3個國家級和6個市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和1個市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1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5個北京市級校外人才培養基地和1個素質教育基地;建有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原衛生部全科醫學培訓中心、北京市全科醫學培訓中心、首都衛生管理與政策研究基地等。2014年,學校通過了教育部臨床醫學專業認證。 截至2021年2月,有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9個,北京市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6個。 
“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項目:拔尖創新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五年制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3+2”三年制專科臨床醫學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五年制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面向基層的中醫全科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生物醫學工程、藥學、醫學檢驗技術、公共事業管理等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臨床技能中心、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基礎與專業藥學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特色專業:臨床醫學、口腔醫學、護理學、生物醫學工程、預防醫學、藥學、中醫學
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外科學、眼科學、耳鼻咽喉科學、全科醫學概論、神經病學
國家級精品課程:外科學、眼科學、生理學、神經生物學、耳鼻咽喉科學、全科醫學概論、神經病學
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神經病學、細胞生物學
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複合型高級醫學人才培養創新試驗區、創新型藥學人才培養實驗區、農村衛生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首都醫科大學臨床技能綜合培訓中心
北京市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中醫藥學實驗教學中心、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實驗教學中心、口腔醫學實踐技能中心、臨床技能中心、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化學生物學與藥學實驗教學中心
北京市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假肢矯形工程、兒科學、中藥學、康復治療學等 
北京市一流專業:護理學、臨床醫學
北京市級特色專業:臨床醫學、口腔醫學、護理學、生物醫學工程、預防醫學、藥學、中醫學、康復治療學、衛生事業管理學、假肢矯形工程
北京市級精品課程:醫學機能學實驗、生物化學、外科學、醫學影像學、檢體診斷學、神經病學、神經生物學、醫學統計學、耳鼻咽喉科學、醫學細胞生物學、內科學、眼科學、人體解剖學、醫學免疫學、小兒內科學、生理學、小兒外科學、人體寄生蟲學
北京市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農村衛生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

教學成果

截至2019年6月,學校共獲得教育教學成果獎國家級特等獎1項、二等獎7項、優秀獎1項,市級特等獎2項、一等獎22項、二等獎34項、優秀獎1項。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成果名稱獲獎等級獲獎時間
臨床醫學專業七年制轉為“5+3”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二等獎2018年
整合臨床學科,轉變培養理念,實施醫學創新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二等獎2014年
首都農村醫學人才培養體系建設與農村醫學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特等獎2009年
臨床醫學研究生綜合能力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二等獎2009年
醫學實驗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與實踐二等獎2009年
高等醫學院校臨床教學基地建設的探索與實踐二等獎2005年
創建全科醫學教育體系的研究與實踐二等獎2005年
我國高等護理教育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改革研究二等獎2005年
一般醫學院校臨床醫藥專業本科教學內容的課程體系改革與實踐的研究二等獎2001年
科研追蹤--培養臨床醫學生的重要環節優秀獎1989年

科學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1年4月,學校有1個國家兒童醫學中心、6個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1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5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1個北京實驗室、54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有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0個北京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3個教育部創新團隊,3個科技部重點領域優秀創新團隊。學校“人腦保護高精尖創新中心”獲批首批北京高精尖中心。
平台類型平台名稱
國家工程實驗室網際網路醫療救治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眼科診斷與治療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北京市腦重大疾病重點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腦重大疾病防治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神經變性病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耳鼻咽喉頭頸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兒科重大疾病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醫療信息化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腦血管病分中心)、眼科診療設備與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心血管診療技術與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內源式預防藥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創新團隊大血管疾病轉化醫學研究、鼻病基礎和臨床研究 、帕金森病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腦血管病防治研究創新團隊、心律失常的臨床研究和治療器械研發創新團隊、出血性腦血管病血管內治療研究創新團隊 
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多肽及小分子藥物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眼科學與視覺科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臨床流行病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腦功能疾病調控治療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熱帶病防治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消化疾病癌前病變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全牙再生與口腔組織功能重建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乙型肝炎與肝癌轉化醫學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艾滋病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中樞神經系統損傷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磁共振成像腦信息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帕金森病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癲癇病臨床醫學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精神疾病診斷與治療北京市重點實驗室、新發突發傳染病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耐葯結核病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兒童血液病與腫瘤分子分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糖尿病研究防治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老年認知障礙疾病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腦腫瘤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兒童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疾病北京市重點實驗室、高血壓病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環境毒理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臨床生物力學應用基礎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腫瘤治療性疫苗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神經再生修復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肝臟保護與再生調節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腫瘤侵襲和轉移機制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頭頸部分子病理診斷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胎兒心臟病母胎醫學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兒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低氧適應轉化醫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移植耐受與器官保護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中醫絡病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神經電刺激研究與治療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中醫感染性疾病基礎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兒童慢性腎臟病與血液凈化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眼內腫瘤診治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心肺腦復甦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傳染病相關疾病生物標誌物北京市重點實驗室、銀屑病中醫臨床基礎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尿液細胞分子診斷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上氣道功能障礙相關心血管疾病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腦可塑性與腦功能重建新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針灸神經調控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臨床合理用藥生物特徵譜學評價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肝衰竭與人工肝治療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遺傳性出生缺陷精準醫學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冠心病精準治療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北京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市神經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市人工聽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市心腦血管醫療技術與器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市免疫試劑臨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市兒童外科矯形器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市大血管外科植入式人工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市神經系統3D列印臨床醫學轉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市神經介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市肝炎與肝癌精準醫療及轉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北京市高等學校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耳鼻咽喉頭頸科學高等學校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首都衛生管理與政策研究基地
北京市科研院所北京腦重大疾病研究院(校本部)、北京市老年病醫療研究中心(宣武醫院)、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同仁醫院)、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同仁醫院)、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朝陽醫院)、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友誼醫院)、北京市臨床醫學研究所(友誼醫院)、北京市兒科研究所(兒童醫院)、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天壇醫院)、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安貞醫院)、北京口腔醫學研究所(口腔醫院)、北京市中醫研究所(中醫醫院)
校級研究所首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研究所(基礎醫學院)、首都醫科大學疼痛生物醫學研究所(基礎醫學院)、首都醫科大學低氧醫學研究所(基礎醫學院)、首都醫科大學腦功能影像研究中心(基礎醫學院)、首都醫科大學心血管病轉化醫學研究中心(基礎醫學院)、首都醫科大學心血管研究所(基礎醫學院)、首都醫科大學腫瘤研究所(基礎醫學院)、首都醫科大學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基礎醫學院)、首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公衛學院)、首都醫科大學循證醫學中心(公衛學院)、首都醫科大學藥物研究所(藥學院)、首都醫科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生工學院)、首都醫科大學生物力學研究中心(生工學院)、首都醫科大學生物信息學研究中心(生工學院)、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藥研究所(中醫藥學院)
臨床診療與研究中心
眩暈臨床診療與研究中心宮腔粘連疾病臨床診療與研究中心
急性胰腺炎臨床診療與研究中心呼吸系感染臨床診療與研究中心
眼部腫瘤臨床診療與研究中心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臨床診療與研究中心
兒童血液腫瘤臨床診療與研究中心兒童肝臟移植臨床診療與研究中心
結直腸腫瘤臨床診療與研究中心主動脈疾病臨床診療與研究中心
中樞神經系統運動障礙性疾病臨床診療與研究中心耳鳴臨床診療與研究中心
兒童上氣道阻塞性疾病臨床診療與研究中心冠心病臨床診療與研究中心
抑鬱症臨床診療與研究中心視網膜血管性疾病臨床診療與研究中心
口腔顱頜面畸形臨床診療與研究中心慢性鼻炎和鼻竇炎臨床診療與研究中心
帕金森病臨床診療與研究中心神經變性病與記憶障礙疾病臨床診療與研究中心
青光眼臨床診療與研究中心結核病臨床診療與研究中心
間質性肺疾病臨床診療與研究中心垂體腺瘤臨床診療與研究中心
腦膠質瘤臨床診療與研究中心少見、罕見肝病臨床診療與研究中心
艾滋病臨床診療與研究中心(地壇醫院)艾滋病臨床診療與研究中心(佑安醫院)
消化道早期癌臨床診療與研究中心心腦聯合病變臨床診療與研究中心
腦血管病臨床診療與研究中心心律失常臨床診療與研究中心
OSAHS臨床診療與研究中心----------

科研成就

截至2019年6月,近5年來,學校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北京市科委以及北京市自然基金等科研項目2940項(其中國家級科研項目1545項),累計科研經費26.62億元(其中國家級項目經費20.64億元);獲得各類各級獎勵85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8項、北京市科技獎37項、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5項、中華醫學科技獎22項、吳階平系列醫學藥學獎6項、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獎2項、何梁何利科技獎1項、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2項;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項、北京市優秀調查成果獎1項;獲得專利授權649項。
學校2001—2018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覽表
項目名稱獲獎類別獲獎等級年份
腦起搏器關鍵技術、系統與臨床應用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18
眼瞼和眼眶惡性腫瘤關鍵診療技術體系的建立和應用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18
葡萄膜炎病證結合診療體系構建研究與臨床應用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18
基於聽覺保存與重建關鍵技術的聽神經瘤治療策略及應用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18
肺癌微創治療體系及關鍵技術的研究與推廣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18 
腦膠質瘤診療關鍵技術創新與推廣應用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17
以H7N9禽流感為代表的新發傳染病防治體系
重大創新和技術突破(參與)
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2017
缺血性腦卒中防治的新策略與新技術及推廣應用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17
大血管覆膜支架系列產品關鍵技術開發及大規模產業化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17 
高危非致殘性腦血管病及其防控關鍵技術與應用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16
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新防治技術的建立及應用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14
痴獃與輕度認知障礙的流行病學、發病機制和診治應用研究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13
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發病機制與防治體系的建立及應用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13
眼耳鼻咽喉疾病CT和MR技術創新與應用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11 
心房顫動導管消融的臨床研究與推廣應用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10
口腔頜面組織修復及功能重建技術的研究及應用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10 
顱腦手術中腦認知功能保護的微創神經外科學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09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研究和診治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09
呼吸衰竭的發病機理與治療研究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09
提高我國肺血栓栓塞症診療水平的系列研究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08
人工耳蝸技術的臨床應用及研究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06
脊髓血管病畸形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06
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ILS)的臨床與基礎研究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06
腦血管畸形的外科治療及其形成和破裂出血機制的研究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05
宮腔鏡的臨床應用與基礎研究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04
腮腺慢性疾病的病因、診斷治療的基礎和臨床應用研究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03
顱內動脈瘤的外科治療及其形成和破裂的基礎研究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03
全國控制和基本消滅麻風病的策略、防治技術措施研究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01
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診治研究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01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據2019年7月學校圖書館官網顯示,圖書館館藏總量84.91萬餘冊(件),紙質期刊雜誌2280種;學校附屬教學醫院圖書館館藏書籍52.2879萬餘冊。學校圖書館擁有中、外文學術性全文電子期刊5萬餘種、電子圖書235萬餘種,形成了以醫學文獻為主體,包括中外文圖書、期刊和報紙合訂本、音像製品以及計算機文檔等在內的多種類型、多種載體的綜合性館藏體系;可訪問86種資料庫資源,建設了網上選書系統、虛擬參考諮詢系統、學術資源門戶網站Metalib/sfx、研究生學位論文庫、中醫古籍庫與解剖資源庫等特色平台和資料庫。
學術期刊
《首都醫科大學學報》是由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主管、首都醫科大學主辦的綜合性醫藥衛生類學術期刊,創刊於1980年。
學報主要刊發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藥學等領域的新成果、新技術、新經驗。設有專家述評、專題報道、論著(基礎研究、臨床研究)、技術方法、病例報告、短篇論著、綜述、學科簡介和名師訪談等欄目。
該刊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期刊方陣的“雙效”期刊,被美國化學文摘資料庫及其《化學文摘》(CA)、俄羅斯《文摘雜誌》(PЖ)、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萬方數據資源系統數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全文資料庫(維普網)、中國生物醫學文獻光碟資料庫網路版、中文生物醫學期刊文獻資料庫、中國藥學文摘、中國醫學文摘、台灣華藝中文電子期刊服務—思博網。

學術交流

截至2019年6月,學校先後與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瑞典、挪威、香港、台灣等19個國家和地區的50多所高校和相關單位簽訂了友好交流合作協議;先後接待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和學生數百人來校進行學術交流訪問;獲批首批北京市“一帶一路”國家人才培養基地;留學生涵蓋了本科、碩士、博士研究生及進修生。同時,學校通過多種渠道,選派師生出國出境學習、進修,參加學術會議和交流訪問。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校徽
校徽為中心華表圓形。中心為華表圖案和學校建校時間“1956”,用華表作為校徽中心圖案,一方面表明學校地處首
首都醫科大學
首都醫科大學
都北京;另一方面因華表形似代表醫學職業精神的紅十字“╋”,寓意首醫人承擔著“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使命與責任。外圈為中英文校名“首都醫科大學”和“CapitalMedicalUniversity”。
校色
校色為寶石藍色,稱之為首醫藍。
首都醫科大學
首都醫科大學
校旗
校旗由旗色、旗標和旗字構成。主校旗旗色為首醫藍,旗標為校徽,旗字為彭真具體校名;校徽色為藍白相間,校字為白色。輔校旗可為紅底黃字、白底紅字和藍白相間,旗標與旗字色調一致。
首都醫科大學
首都醫科大學
首都醫科大學
首都醫科大學
首都醫科大學
首都醫科大學
首都醫科大學
首都醫科大學

精神文化

校訓
扶傷濟世、敬德修業
“扶傷”出自毛澤東的題詞:“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濟世”出自醫學典故“懸壺濟世”。
“敬德”、“修業”出自《中庸》“君子尊德行而道問學”;《周易》“君子進德修業”。
扶傷濟世是醫務工作者的天職,敬德修業是實現扶傷濟世的基礎。
以“扶傷濟世,敬德修業”為校訓,體現了學校在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中的要求,追求“德、業”境界,履行“濟世”義務;體現首都首都醫大辦學的理念。
校歌
《首醫之歌》
詞:首醫人
曲:呂遠
美麗校園,醫學殿堂,哺育著我們幸福成長。
團結友愛,手足情長,處處飄灑著杏林芬芳。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生命的責任在我身上,
扶傷濟世,敬德修業,首醫精神給我無窮的力量。
啊,首醫,白衣天使的搖籃,人民健康的希望。
載著民族和恩師的重託,我們揚帆遠航,揚帆遠航,揚帆遠航!
歌詞:歌頌了母校之情,倡導著同學之義,強調著醫學天職,體現著校訓理念,寄託著學校希望,昭示著學校未來。於情中有理,在理中敘情。
曲調:著名作曲家呂遠作曲,G調4/4拍,曲調抒情而不緩,節奏有力而不快,正是首醫穩步發展的絕好體現。
校風
愛國奉獻,艱苦奮鬥,救死扶傷,求求是實
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甘於奉獻,勇於奉獻。為中華民族振興貢獻全部的心智和才學。
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團結一致,奮發向上。發揚建校的光榮傳統推動學校建設發展。
敬畏生命,珍重健康,維護聖潔,履行天職。以醫務工作者的責任實現醫藥衛生事業的神聖使命。
實事求是,尊重科學,強調誠信,注重細節。用做做人人踏實做事的境界面對社會。
學風
學風:勤學、博思、求精、創新
勤學——目標明確,勤奮刻苦,持之以恆;在書中學,在做中學,在事中學。
博思——勤于思考,勇于思考,善於思考;因學而思,以思而進,勤思而智。
求精——學求其精,思求其精,做求其精;以實求精,以慎求精,精益求精。
創新——勇於批判,善於探索,敢於實踐;注重前沿,開拓進取,與時俱進。

領導團隊


現任領導

職務名單
黨委書記呼文亮
校長饒毅
黨委副書記馮喜春
劉芳
紀委書記侯瑾
副校長管仲軍
王松靈
曹文軍
孫力光
吉訓明

歷任領導

姓名職務任期
吳階平院長(終身名譽校長)1960年至1970年
陳化黨支部書記1960年4月至1963年初
馮佩之黨委書記1963年至1965年
王新春黨委書記1965年至1985年10月
戴士銘代理院長1978年4月至1980年8月
陳應謙院長1980年8月至1984年4月
李光弼院長1984年4月至1985年10月
杜金香黨委書記1985年10月至2002年3月
徐群淵校長1985年10月至2002年3月
史炳忠黨委書記(兼)2002年3月至2003年6月
杜金香校長2002年3月至2004年11月
呂兆豐黨委書記2003年6月至2004年10月
校長2004年10月至2016年4月
尚永豐校長2016年至2019年6月

校園環境


校內環境

首都醫科大學第一教學樓
首都醫科大學第一教學樓
首都醫科大學階平樓
首都醫科大學階平樓
首都醫科大學科研樓
首都醫科大學科研樓
首都醫科大學國際學院樓
首都醫科大學國際學院樓
首都醫科大學圖書館
首都醫科大學圖書館
首都醫科大學校訓石
首都醫科大學校訓石

獲得榮譽


2021年,2021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301-400位區間。
2020年7月,“2020年中國大學百強榜”排名第75位。 
2019年12月,中國醫學科學院在北京發布了《2018年度中國醫學院校科技量值報告》,首都醫科大學綜合排名位列前10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