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壩村

雲南省文山州平壩鎮下轄村

該行政村隸屬文山縣平壩鎮,地處平壩鎮政府所在地,屬於半山區。國土面積28.62平方公里,海拔1720.00米,年平均氣溫16.00℃,年降水量1450.0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玉米小麥等農作物。

東鄰杜孟、小壩子村委會·南鄰石洞門村委會,西鄰得白村委會,北鄰者安村委會。轄平壩街上、沙老寨、松家寨、平壩寨、下雲盤、二道箐、上楊柳河、中楊柳河、下楊柳河、黃土坡、牛坡背等11個自然村。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9188.00畝(其中:田1286.00畝,地7902.00畝),人均耕地1.78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小麥等作物;擁有林地7153.5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617.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12畝,主要種植柿子、沙梨等經濟林果;其他面積15675.00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閉路電視、通電話。全村有1178戶通自來水,有8戶飲用井水。有1186戶通電,有912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11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3%,98.23%和 91.65%);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6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25(分別佔總數的 73.78 %和44.6%)。
該村到鎮道路為水泥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多數為硬化路面。全村共擁有汽車6輛,拖拉機16輛,摩托車396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286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058畝,有效灌溉率為 14%,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20畝。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84戶;裝有太陽能農戶70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78戶。全村有11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1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1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1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 11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5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 36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9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823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3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304.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341.50萬元,畜牧業收入2300.00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4668頭,肉牛68頭);林業收入26.00萬元,第二、三產業收入456.00萬元,工資性收入155.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020.00元,農民收入以種養殖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55.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62人,到省外務工262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176戶,共鄉村人口5114人,其中男性2630人,女性2484人。其中農業人口4416人,勞動力2598人。到2013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3047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5073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鎮)衛生院。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平壩 小學,中學生就讀到平壩 中學。該村距離小學校3.00公里,距離中學3.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874人,中學生331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3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118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9188.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3900.00畝。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28.00萬元,有固定資產146.5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2.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粘貼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黨員總數175人,黨員中男黨員149人,女黨員26人。團員205人。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農村農田水利設施項目建設滯后,農業生產低御自然災害能力薄弱,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幅度不大,種養殖業尚未建立成規模化產業經營體系;2.農村道路設施薄弱,交通條件差,不僅影響了群眾的出行問題,同時也制約著農村種養殖業的發展步伐;3.農村群眾的看病難和人居環境衛生等問題還有待於加強和改善;4.農業產業化單一,家庭經濟收入主要來源於種養殖業,農民增收緩慢;5.農村的種養殖業和具有本地特色的產業還未形成規模和產業鏈條;6.農村群眾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學科技、用科技的普及還有待加強;7.群眾貧困面大,經濟發展後勁不足。
該村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1.改變以糧食種植為主的傳統農業發展思路,不斷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改變傳統的糧食種植為經濟作物種植,加大烤煙、夏秋蔬菜、辣椒等經濟作物和經濟林果的種植面積,建成規模化生產基地;加大種草養畜項目建設,以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加大科技投入和培育,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發揮產業化經營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推動和支撐作用;2.加強基礎教育,提高群眾學科技、用科技的能力;3.加大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培訓和輸出,增加非農產業的收入;4.爭取產業規模化來拉動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加強農業生產低御自然災害的能力;5.不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逐步解決人畜飲水困難和飲水水質達標問題;6.加大農村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和工程建設工作。7、大力發展核桃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