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劉玉棟的結果 展開
- 前中國職業籃球運動員
- 代表作《鋒刃與刀疤》
- 運城日報社黨組副書記、副社長
- 會計師
劉玉棟
代表作《鋒刃與刀疤》
劉玉棟,漢族,男,1971年出生在山東省慶雲縣齊周務村。1989年高中畢業來濟南就業並嘗試文學創作,1993年開始步入文壇。1995年做文學編輯。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山東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濟南文聯《當代小說》雜誌編輯。濟南市文聯創作室主任。在十餘年的創作生涯中,發表了百萬多字的文學作品,散見於《人民文學》、《十月》等,並多次被《小說月報》、《小說選刊》等雜誌選登和入選十幾種小說選本。出版有《鋒刃與刀疤》、《我們分到了土地》等小說集。2010年當選為濟南市文聯副主席。2011年調入山東省作家協會文學講習所。2018年當選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1992年開始發表作品。2002年參加魯迅文學院全國首期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學習。文學創作二級。200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小說《天黑前回家》,中短篇小說集《我們分到了土地》、《公雞的寓言》。短篇小說《給馬蘭姑姑押車》、《幸福的一天》入選中國小說學會評選的小說排行榜。2010年出版長篇小說《年日如草》。
曾獲首屆、第二屆齊魯文學獎,2010年被評為“齊魯文化英才”。
劉玉棟是寫鄉土文學起家,對鄉土文學自然有一種特別的感情,談起鄉土文學在現代文學中的地位,他認為鄉土文學在中國有悠久的傳統,從魯迅到沈從文等作家都寫了很多優秀的作品。而鄉土文學發展到今,劉玉棟認寫鄉土文學的作家應該換一個思路,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開拓和創新,形成自己的作品風格,這樣可能才能出現好的現代鄉土文學作品。
儘管劉玉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城市當中,但他對鄉土文學依然保持著原有的熱情。劉玉棟從小就在農村長大,一直到17歲才離開生他養他的家鄉,對農村的情感和認識在那個階段已經形成了,有時做夢都會回到那個場景。劉玉棟告訴記者:“雖生活在城市中,但心卻有很大一部分都留在了那個階段,而寫作就是用心去寫的,所以農村的生活對自己是有一種情結的,所以還會一如既往去關注農村生活,這也是一個寫作者的責任,也是自己需要做的事情。”離開了家鄉這麼多年,劉玉棟對自己的故鄉更是不能忘懷,雖然平時工作很忙,但他還是會經常回家鄉看一看,當然他也以作家的眼光關注著那塊土地上發生的一切事情。
愛上小說,說起來有些偶然。十多年前,劉玉棟從外地到濟南,住在東郊一個地質隊的野外基地里,等待命運的重新安排。基地的院子很大,兩座樓、幾排平房、一座水塔,還有一個水泥灌注的籃球場,其餘都是長滿雜草的荒地。平時,樓是空的,地質隊都在跑野外,很多時候,特別是晚上那座樓里常住的就他一個人。因此在那裡住了兩個多月,常常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因無所事事,自己感到了孤獨。因為孤獨就感到無聊,無聊就找書看,最初的寫作動機也來源於此。
劉玉棟在那裡住了一年多,結識了幾個文友,他們有一個業餘組織——“綠野文學社”,並不定期編印一本油印的小冊子《山水情》。劉玉棟先是接觸詩歌散文,后又開始嘗試寫小說。當時他一下子就愛上了這個東西,因為它可以編個故事來安慰自己,因為那時剛剛經歷了高考落第,雖然不太會寫,但還是勁頭十足。漸漸的,劉玉棟也知道了寫作是一種‘工具’,也是一種勞動。
十多年來,劉玉棟一直斷斷續續的寫,後來從工廠寫到了文學雜誌的編輯部。劉玉棟說,他成功的一些作品,都來源於自己過去的、在故鄉的生活積累和感悟,表達著對那個地方的懷念和祝福。雖然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劉玉棟不滿足,他說下一步將嘗試開闢新的寫作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