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劇團
吉林省吉劇團
吉林省吉劇團成立於1959年1月。建團以來,吉劇工作者遵循“不離基地,採擷眾華,融合提煉,自成一家”的劇種建設方針,融民間、古典、現代藝術於一爐,集地方、民族、時代特色於一身,逐步將吉劇建設成為能今能古,能文能武,獨具風姿,別有神韻的關東戲曲。
吉林省吉劇團自建團以來,吉劇舞台湧現出許多傑出的表演藝術家,如六七十年代的鄔莉、隋晶瑩、王青霞、楊俊英、姜秀玉、劉豐、霍福慶等。如今,活躍在吉劇舞台上的第二代演員及編導人員以王桂芬、李占春、安靜芳、馬士傑、劉富英、趙萬捷、齊世明等人為代表。一級演員王桂芬因在《一夜皇妃》中飾“滿蘇”而榮獲文華表演獎;李占春是吉劇當紅小生,因在《關東雪》中飾“郭四虎”而榮獲文華表演獎;安靜芳在《三請樊梨花》一戲中一炮打紅,成為吉劇當家武旦之一;馬士傑有“東北手絹大王”之稱,分別在《燕青賣線》和《一夜皇妃》中飾“時遷”和“小伶俐”等角色,獲第六屆白玉蘭配角獎,並在全國戲曲調演中獲優秀配角獎。
吉林省地方戲曲劇院組建於1999年4月28日,為全民所有制事業單位,列事業編製275名,下設三個團。
1、吉林省吉劇團創建於1959年,當時叫吉林省新劇種實驗劇團。1960年2月2日,正式命名為吉林省吉劇團。1964年10月,改為吉林省地方戲曲劇院一團。1969年11月,恢復為吉林省吉劇團。1999年4月,成立吉林省地方戲曲劇院吉劇團。編製160人。
2、吉林省民間藝術團創建於1980年10月14日。它是在原吉林省地方戲曲劇院二人轉實驗隊(1964年)、吉林省吉劇團二隊(1978年)的基礎上成立的。1999年4月成立吉林省地方戲曲劇院民間藝術團。編製60人。
3、吉林省曲藝團成立於1978年,其前身是吉林省廣播說唱團。1999年4月成立吉林省地方戲曲劇院曲藝團。編製55人。
吉林省吉劇團
該院吉劇團自創建以來,創作、演出了百餘個劇目,其中大部分成為吉劇的優秀保留劇目。如:傳統劇目《桃李梅》 、《燕青賣線》、《包公賠情》於七十年代搬上電影銀幕,演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全國有近百個劇團移植演出,其影響之大,為地方戲曲劇種所罕見。改革開放后,吉劇團先後創作了《包公趕驢》、《三放參姑娘》等劇目,並分獲1985年全國優秀劇目獎。1994年《一夜皇妃》獲全國文華新劇目獎。1996年《關東雪》獲全國文華獎和“五個一工程”獎。該團於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南下香港,東渡扶桑,演出的吉劇《三請樊梨花》,在香港一炮打響;吉劇《火焰山》又在日本颳起了旋風。自1994年以來,連續八年參加中央電視台戲曲春節晚會現場直播,多次參加《九洲戲苑》的錄播;近期又連續赴韓國、越南、緬甸、柬埔寨、寮國等東南亞國家演出,贏得了外國廣大觀眾的讚許。
該院民間藝術團是我省專業藝術表演團體的一面旗幟,他們二十年如一日堅持送戲下鄉,受到了農村廣大群眾的歡迎和喜愛,農民群眾親切地稱讚他們是“庄稼人的寶貝疙瘩”,是使他們開心解悶,為他們的生活添滋加味的貼心人。在農村演出經常出現風刮不散、雨澆不散、戲散人不散的萬人圍著二人轉的壯觀場面。該團連續三次被國家文化部、人事部等部委評為全國先進文藝表演團體。1998年被吉林省政府授予“長白山黑土地杯”獎。國家新聞媒體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等多次給予報導。今年5月6日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欄目,以“大棚車進農家”為題,全面報導了該團下鄉演出的盛況。該團二十年來共創作生產了一百多個劇目。在參加全國舉辦的各類匯演中共獲獎80多個,其中一等獎48個,是吉林省在全國性匯演中獲獎最多的藝術表演團體。在省內舉行的各種文藝匯演中僅獲一等獎就150多個。例如傳統戲《回杯記》、《豬八戒拱地》、《馬前潑水》、《包公斷後》、《西廂幽會》;現代戲《離婚夫妻》、《老漢背妻》、《豐收橋》、《夫妻串門》等,這些劇目通俗易懂,紅火熱鬧,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和濃郁的關東藝術特色,深受群眾歡迎,可謂二人轉藝術之精品。該團足跡遍及東北三省,也曾飲譽京、津、滬、寧、香港、澳門、台灣等地區。1991年曾遠渡重洋,到日本演出,以精湛的技藝得到了日本觀眾的喜愛。
該院曲藝團多年來,遵循黨的“二為”方向充分發揮曲藝“輕騎兵”的作用,巡迴大江南北,演出長城內外,深受廣大觀眾歡迎。其中,該團創作並演出的小品《包袱》、《一張機票》、《蓋章》,相聲《一台彩電》 、《苦惱人的笑》、《圖個熱鬧》、京東大鼓《三鼠登科》,西河大鼓《車英會》等節目在國家和省里主辦的賽事中獲得多項獎勵。這些節目短小精悍、火爆熱烈、幽默詼諧、雅俗共賞。《人民日報》、《天津日報》、《上海文化藝術報》等許多報刊、文藝界專家和同行都給予曲藝團較高評價,稱讚吉林省曲藝團“風正、紀嚴、藝精”。該團曾多次舉辦“綜合治理專場”、“消防專場”、“禁毒專場”等晚會,受到省、市領導和觀眾的好評。
吉林省吉劇團
該院目前正積極落實全省文化工作會議精神,在文化廳黨組的直接領導下,按著省政府辦公廳下發的《關於深化省直藝術表演團體改革的意見》的精神,精心布署,穩步實施,逐步建立起新的用人機制,藝術生產機制,藝術產品營銷機制。同時狠抓創作,積極開拓演出市場,在市場中求生存,求發展,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該院民藝團、曲藝團採用“工作量統計法”的辦法已建立了按勞取酬的分配機制,大大地調動了演職員的積極性。目前,我院各團已呈現出生氣勃勃的藝術生產局面。
劇團在40年的發展歷史中,創作演出了百餘個劇目,《桃李梅》、《燕青賣線》、《包公賠情》於70年代搬上銀幕,全國有近百個劇團移植演出,其影響之大,為地方戲曲劇種所罕見。《包公趕驢》、《三放參姑娘》等劇目,分獲1985年全國優秀劇本獎和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優秀劇目獎。此後,劇團南下香港,東渡扶桑,演出的吉劇《三請樊梨花》等劇目在香港一炮打響,《火焰山》在日本颳起旋風。劇團創作演出的《一夜皇妃》,在1993年獲全國戲曲調演一等獎,1994年又獲文化部文華新劇目獎;吉劇現代戲《關東雪》,獲1995年全國戲曲交流演出優秀劇目獎和1997年文化部文華新劇目獎;由中央電視台、吉林電視台、吉劇團聯合錄製的吉劇電視連續劇《桃李梅》獲金鷹獎。吉劇作為吉林省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劇種,具有旺盛的藝術生命力。這朵藝術之花在關東這塊熱土上將常開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