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觀

元和觀

元和觀位於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武當山下的遇真宮和老營鎮之間,始建於元代,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至十七年重建,明嘉靖以後,又曾改建和重修。根據道藏記載,真武大帝得道后,曾掌管天上的“元和遷校府”,所以這座道觀取名“元和觀”,是道教處罰違犯戒律的道人的司法機構,也是武當道教的監獄。

簡介


元和觀
元和觀
元和觀,全稱“元和遷校府”。史料記載:“昔元帝有元和遷校府之名”,故名元和觀。元、明兩代,每年陽春三月,四方朝拜者“駢肩接踵數百里,歡呼而至”。元代建築廢圯后,明永樂十年,又敕建玄帝殿宇、山門、廊廡、東西方丈等44間。明嘉靖以後又有改建和增建,使其建築規模,僅次於遇真宮。現存文物建築37間,建築面積1479平方米
元和,是道家內煉名詞。指修鍊含氣漱口生出的津液,有“恆服元和除五穀”之說。校(xiao四聲),是軍隊編製的單位,也是軍營名稱。歷史上漢武帝設八校,晉代有七軍五校,每校兵員700――1200人。至今軍隊仍保留有“將”、“校”之職。元和遷校府,可以理解為:元和觀是真武大帝的行營帥府。而在道家修鍊中,則強調“元和”在養生中所佔有的極為重要的地位。
明永樂皇帝曾對武當山下有一道聖旨,說“若道士有不務本教,生事害群,傷壞祖風者,輕者即時譴責,逐出下山……重者,治以重罪”,元和觀也由此逐漸演變成懲罰違規道士的場所。

建築


元和觀
元和觀
觀的主體布局方正有序,隔斷適宜,院落深重,規矩謹嚴;石欄台階,曲折宛轉;殿堂大小均衡,其主體建築在高台之上。殿內現存神像、供器,大多為銅鑄鎏金,鑄造工藝精巧。正位的上方供奉著木雕飾金的真武神像,服飾富有宋代風格,是武當山現存最好的木雕藝術傑作。六丁、玉皇等神像,形態各異,造型生動,是我國稀有珍貴文物,可供研究鑒賞。
元和觀的建築布局緊湊,院落迭進深重,窗高牆厚,處處體現出神權的威嚴和監獄於世隔絕的森嚴。元和觀的大殿建在高台之上,顯得莊嚴肅穆。大殿內,兩側端立著六甲神像,他們都是玄天上帝的護法靈官。正面坐著的是身著鎧甲,手執金鞭的王靈官。王靈官赤面三目,相貌崢獰,大有不順天意敢作惡者,雷厲風行立即正法之勢。明、清以來,他被人們視為天上、人間的糾察之神。

用途


元和觀
元和觀
道教的戒律多達上千條,對違反者的處罰也是按規量刑。輕的,處以跪香、杖革等。重的,則有逐出、烙眉、走火山、焚刑等。焚刑是處罰犯人的極刑,就是把犯人綁在鐵椅子上,架在火上活活燒死。武當山鎮的許多老人在解放初期都曾看見過元和觀里執行焚刑的鐵椅子。“清規道範,謂仙賢之準繩,天神不容失代,人間豈敢犯規……”。元和觀做為武當教團的執法機構,在武當道教發展史上有著獨特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