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母山
自然旅遊景區
望母山位於舒城縣山七鎮梅方村,因楊三望母的傳說而得名。為大別山支脈,海拔544米。雖無黃山之幽華山之險,到也自成一體,不乏小巧精緻之美。它南望豬頭尖(編者註:萬佛山),北臨萬佛湖,距舒城縣城55公里,京珠線(105國道)繞山而過,東接滬蓉高速和合九鐵路,西去岳西、霍山,地理位置優越。
飛來石
作為舒城孝文化的發源地,山上一直留有魏徵塔、將軍墳、飛來石、雙峰石、煉丹池、萬年井、煙雲洞、觀音洞、普靈庵、園國庵等景點,山下留有楊柳旦(楊柳絆)、石塞河、碎石灘(現屍灘)、巴洋河(扒娘河)等多個地名。
望母山
望母山
飛來石
適時正是暴雨過後,山溪湍急,可憐老母頓時變沒了蹤影。楊三跑到下游,將河中沙土扒了一遍,來找老母屍體。哪裡還能找到,他在河邊傷心欲絕,一路向砍柴的山頂跑去,希望站的高點、再高點,可以再見老母一面。這正應了那句老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楊三沒有救起母親,十分傷心,每天還爬上山頭,用兩塊巨石塹腳,望著山下滔滔東去的河水,心想某一天母親會從河裡回來,時間久了,自己也變成了岩石。楊三從此以後生性大變,發誓重新做人。而這座飽含著追悔和遺憾的小山從此就被叫做“望母山”(編者註:楊三望母)。
雙站石
至今山頂上還矗立著兩塊高聳入雲的巨石(編者註:雙站石),據說是楊三當時情急之下隨手拾來掂在腳下之用,而老母也終於最後圓了麥子的夢想,在河下游若隱若現的出現了。楊三扒沙的河灘被稱為巴洋河(編者註:扒娘河);這個地方後來則被稱為碎石灘(編者註:現屍灘)……望母山,作為舒城孝文化的發源地,對舒城文化影響深遠。舒城歷史悠久,傳統文化積澱豐厚。孝順父母、事老、敬老,蔚然成風,而且這些孝俗都以種種儀式代代傳承。傳統的孝文化是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孕育、誕生和發展起來的,孝道也是晚輩應盡的責任與義務。長期以來,在舒城這方熱土上,“事親”“行孝”的人和事層出不窮。舒城山七的孝文化更需我們這代人去傳承和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