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古箏樂
山東古箏樂
山東古箏樂是一種民間傳統音樂,它以豐富的曲目、內在的剛勁音樂氣質和樸實優美的抒情性在全國享有盛名。山東箏派是全國流傳最廣和影響最大的流派之一。
山東古箏樂傳人劉瑞強
申報人/申報單位:菏澤市
遺產級別:市
早在五十年代,中央音樂學院、瀋陽音樂專科學校、西安音樂專科學校、南京藝專及山東藝專都先後聘請了山東箏派的民間藝人任教,培養出大批學生。可以說,山東箏派是在全國流傳最廣和影響最大的流派之一。
傳統的山東派古箏主要流傳在魯西南的菏澤地區和魯西的聊城地區,特別是菏澤地區的鄆城、鄄城一帶,素有“鄆鄄箏琴之鄉”的美稱,彈箏的風俗至今不衰。這兩個地區的古箏傳授系統不同,曲目也不相同,但傳統古曲大都是長度為六十八板的“八板體”結構的標題性樂曲,在演奏技法上也無很大差異。聊城地區的古箏傳人和古曲數量較少,它的傳統箏曲主要是聊城地區臨清縣金郝庄的金灼南先生和金以塤先生傳下來的。由於聊城地區的傳統箏曲未能在山東和全國範圍內流傳,它的歷史、傳譜等尚待進一步整理、發掘,故人們對於“山東箏”的概念,習慣上只指菏澤地區的古箏。
菏澤地區山東箏的傳人現知最早的一位是黎邦榮。他是清末民初的文人,鄆城縣黎同庄人,以教書為生。黎邦榮擅長於箏、揚琴等多種樂器及山東琴書演唱。他的技藝和樂譜,據說授自一位不傳名的僧人。此外,還有傳自黃河北岸或傳自一條運糧船等離奇說法。很顯然,由於黎邦榮當年在傳授這些曾在民間長期流傳的技藝和樂譜時,出於某種觀念而隱去了他的師承淵源。
1959年 3月在天津中央音樂學院任教時,留下過《漢宮秋月》、《美女思鄉》等十二首傳統山東箏曲錄音,這是當今我們能聽到的最早的山東箏音響。
以上所列黎邦榮的學生們都已故世(張為昭最晚至1963年去世)。黎邦榮之後的第三代,即張為昭、黎連俊的學生們,便是健在的老一輩山東箏演奏家、教育家。他們有幸進入高等音樂藝術學院任教,培養出大批學生,遍布全國各音樂藝術院校和專業文藝團體。山東箏不僅後繼有人,並能迅速流傳至全國,主要是這一代箏家們的努力所致。他們雖然師承淵源相同,但各具鮮明的藝術個性。如趙玉齋的演奏技巧全面而精湛,既有剛健、粗獷的氣派,又有清新優美的情趣,並善於吸收其它箏派的長處和民間音樂營養,在他的演奏中體現了山東箏的繼承和發展;高自成的演奏清麗纖秀,富於韻味,更兼他忠於原譜,使後人得以聽到山東箏上一代的面貌;韓庭貴的演奏則熱情奔放,充滿激情。比之前輩,他們的視野更加開闊。更由於他們的不懈努力,不僅在教學上,同時也在演奏技巧的發展和創編新曲等方面都作出了較大的貢獻。這一代的箏家中,鄄城的張應易也是突出的一位,演奏風格婉轉含蓄、手法細緻並忠於師傳。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山東人民廣播電台分別存有他1957年和1980年錄製的《漢宮秋月》、《隱公自嘆》等箏曲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