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聊城地區的結果 展開

聊城地區

聊城地區

聊徠城地區是山東省原行政區域,處於冀魯豫三省交界處,前身是聊城專區(專員行政督察區),抗戰時期屬冀魯豫邊區,新中國成立前參與組建平原省,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銷后,回歸山東省仍設聊城專區;1978年7月,聊城專區更名為聊城地區;1997年撤銷聊城地區,設山東省地級聊城市。

政區沿革


聊城專區
1949年8月1日,華北人民政府通令設立平原省,8月20日平原省正式成立,省會新鄉市。平原省聊城專區轄城關區、聊城縣高唐縣清平縣博平縣、茌平縣、冠縣、堂邑縣、莘縣、東阿縣陽谷縣壽張縣,共轄1區、11縣。
1950年,撤銷城關區,併入聊城縣。
1952年11月15日,撤銷平原省,原屬山東省的29縣全部回屬,原平原省聊城專區全11縣以及時屬平原省濮陽專區的朝城縣、觀城縣、范縣、濮縣回歸山東省后仍設聊城專區,時屬河北省的臨清縣、館陶縣2縣和臨清鎮回歸山東省聊城專區,共轄17縣、1鎮。
1953年,撤銷觀城縣與朝城縣,合併設立觀朝縣,縣治駐朝城鎮
1954年,臨清鎮撤銷,設立縣級臨清市,該市為山東省轄而由聊城專署督導(1954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准) ,共轄16縣1市。
1956年3月8日,山東省人民委員會發出《關於調整部分行政區劃的命令》,撤銷山東省德州專區,轄縣劃歸聊城專區、惠民專區,原山東德州專區部分縣域進行撤併,撤併后夏津縣武城縣陵縣平原縣、禹城縣、齊河縣和德州市(縣級)共6縣1市划入聊城專區;
同時決定原聊城專區內撤銷觀朝縣、濮縣、清平縣、博平縣、堂邑縣5縣建制,將觀朝縣的朝城、妹冢一帶划入莘縣,其餘地方划入范縣;濮縣併入范縣;堂邑縣的定遠寨、辛集、柳林、甘屯等地划入冠縣,爐集、溫集、堂邑縣城(今聊城市堂邑鎮)、八甲劉、堠堌、斗虎屯、梁水鎮、鳳凰集、道口鋪等地劃歸聊城縣;博平縣的運河以西的部分村莊分別劃歸聊城縣、臨清市,其餘劃歸茌平縣;清平縣的舊城區(今清平鎮)划入高唐縣;康莊、康盛庄、魏灣、戴灣、胡里庄、松林、王集、金郝庄等地划入臨清市;同時將茌平縣的琉璃寺區劃入高唐縣。
聊城地區各縣按照基本不動,不足4.5萬人的區適當調整的原則,對區公所的規模進行調整。
1956年4月底,調整基本結束,聊城專區轄聊城縣、臨清縣、高唐縣、茌平縣、東阿縣、陽谷縣、壽張縣、館陶縣、冠縣、范縣、莘縣、夏津縣、武城縣、德縣、平原縣、禹城縣、齊河縣共17個縣和德州、臨清兩市,共141個區,13473個村,624.49萬人,2147.84萬畝耕地。
1958年,撤銷山東泰安專區,轄縣划入聊城專區和濟南市(地級),其中東平縣平陰縣肥城縣划入聊城專區;撤銷聊城縣,設立縣級聊城市;惠民專區商河縣臨邑縣樂陵縣濟陽縣4縣划入聊城專區;而後撤銷臨清縣、莘縣、陽谷縣、東阿縣、館陶縣、禹城縣、德縣、樂陵縣、濟陽縣、平陰縣、武城縣共11個縣建制,其轄區併入其它縣市;總轄冠縣、茌平縣、高唐縣、夏津縣、商河縣、臨邑縣、東平縣、肥城縣、壽張縣、范縣、齊河縣、平原縣12個縣,聊城、臨清、德州3個縣級市。
1960年,聊城專區肥城縣划入濟南市;樂陵縣(現商河縣,曾改名為樂陵縣(國務院1960年1月4批准) )、臨邑縣划入山東淄博專區;東平縣划入山東菏澤專區。聊城專區轄冠縣、茌平、高唐、夏津、范縣、壽張、平原、齊河8個縣,聊城、臨清、德州3個市。
1961年,復設山東省德州專區,德州市(縣級)、夏津縣、平原縣、齊河縣劃歸德州專區;聊城專區復設館陶縣、莘縣、陽谷縣、東阿縣;共轄9縣2市。
1963年,撤銷聊城市設聊城縣,撤銷臨清市設臨清縣,共轄11縣。
1964年,為解決魯豫界金堤河泄洪問題,滿足將金堤與黃河大堤之間低洼地帶作為河南省滯洪區的條件,決定:
1-撤銷壽張縣:將山東省壽張縣的行政區域分別劃歸山東省聊城專區陽谷縣和河南省范縣。(1964年10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48次會議決定)
2-山東省范縣金堤河以南、壽張縣金堤河以南和范縣縣城附近地區組成新范縣,划入河南省,歸安陽地區所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1964年6月16日批准)
具體省界劃法:山東省壽張縣所屬跨金堤河兩側的斗虎店、子路堤、侯李庄、明堤、臨河、大寺、關門口、趙台、李堤、孟樓、同堤、南台、劉海等13村仍留山東省;范縣金堤以北的櫻桃園、古城、古雲、觀城、王莊集等5個區劃入莘縣,保留金堤以北的范縣縣城及金村、張扶2村,山東省范縣建制劃劃入河南省安陽地區。
3-山東莘縣的前任屯村、後任屯村劃歸河南省南樂縣;河南省南樂縣的楊寨村、東節村、寨節村劃歸山東省莘縣。(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1964年6月16日批准,1966年8月10日交接完畢) 。
聊城徠專區轄臨清、館陶、冠縣、莘縣、陽谷、東阿、茌平、高唐、聊城9縣。
1965年,冀魯二次重新定界,將山東省館陶縣的建制連同館陶縣所屬衛運河左岸的楊草廠、郵寨、王二廂、西魏僧寨、灘上、陳路橋、房兒寨、東河寨、南留庄、王橋、西蘆里、壽山寺、南徐村、前市庄、柴庄、柴堡、淺口、陳范庄、東卜(寶)村、劉沿村、西館陶、馬頭22個公社(今河北省館陶縣),共248個自然村劃歸河北省。(縣政府駐地仍在南館陶),原館陶縣留魯區域分別劃歸臨清、冠縣二縣。
②將山東省臨清縣所屬衛運河左岸的李庄、修子埠、下堡寺、張三寨、搖安鎮、竇庄、后張八庄、呂寨、姚樓、魏庄、大二十里庄、黑庄、老官寨、單屯、棗園、北三里、南三里(不包括胡家灣村)、東水坡、史窪、倉上、童村、劉庄、西尖冢(不包括馮圈、楊圈兩個村)、指揮墓、盧庄、黎博寨、秦白地、龍潭、東台庄29個公社和城關區衛運河左岸河西南大隊、河西北大隊、米市街、臨衛街,共299個自然村劃歸河北省(今河北臨西縣),山東省仍保留臨清縣建制,聊城專區共轄8縣。
聊城地區
1967年,聊城專區更名為聊城地區,地區設立地區革命委員會(簡稱地革委)。(1967年2月山東省革命委員會批准)
1978年,聊城地區革命委員會更名為地區行政公署,作為山東省革命委員會的派出機構。(1978年7月5日山東省革命委員會決定)
1983年,撤銷聊城縣、臨清縣,設立聊城市、臨清市,由山東省直轄;聊城地區轄高唐、茌平、東阿、陽谷、莘縣、冠縣6縣,行政公署駐聊城市。
地級聊城市
聊城地區原計劃按歷史設地級東昌市和聊城區,因吉林省通化市已有東昌區存在而無法實施;聊城縣歷史上屬於東昌府管轄,且改為東昌市、聊城區又會牽扯到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資料成本,於是遵從事實,申報地級聊城市和東昌府區
1997年8月29日,國務院批複同意撤銷聊城地區和縣級聊城市,設立地級聊城市;聊城市設立東昌府區(原縣級聊城市區域),轄原聊城地區的冠縣、莘縣、陽谷、東阿、茌平、高唐6個縣和新設立的東昌府區,共1區6縣。
1997年9月29日,山東省人民政府發出撤銷聊城地區設立地級聊城市的通知,並委託地級聊城市代管縣級臨清市。
1998年2月28日至3月3日,中共聊城市第九次代表大會舉行。
1998年3月17日至22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九屆聊城市委員會第一次會議舉行。
1998年3月18日至23日,聊城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舉行。
1998年3月26日,聊城撤地設市慶祝大會舉行,會後,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市紀委掛牌,聊城地區行政公署更名為聊城市人民政府,地級聊城市正式成立,共轄1區6縣,代管1市。

簡介


聊城市隸屬於山東省,聊城市地處山東省西部,與河南省、河北省接壤,地處華東、華中、華北三大政區交界處。
聊城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溫泉之城,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雙擁模範城,國家環保模範城。黃河與京杭大運河在此交匯。
聊城是京九鐵路與邯濟鐵路在山東省內的交匯點,是橫跨冀魯豫三省的最大交通物流樞紐。
是中國重要的交通樞紐、能源基地、內陸口岸和輻射冀魯豫交界地區的中心城市,中原經濟區東部核心城市,中原城市群北部重要城市,濟南都市圈副城市,山東西部經濟隆起帶中心城市,魯西北地區中心城市。聊城城區獨具“江北水城”特色,素有“中國北方的威尼斯”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