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艾
洋艾
洋艾,正名為:中亞苦蒿(Artemisia absinthium)。別名:苦艾、苦蒿、啤酒蒿。是菊科多年生草本。葉與頭狀花序含苦味素,成分為內脂類化合物及二萜類物質。全草入葯,有消炎、健胃、驅蟲之效。
分佈於亞洲中部或中西部地區,歐洲各國、非洲北部及西北部、北美洲的加拿大與美國東部都有。
中亞苦蒿
葉紙質,葉兩面幼時密被黃白色或灰黃色稍帶絹質的短柔毛,後葉面毛漸稀疏,背面毛宿存;莖下部與營養枝的葉長卵形或卵形,長8-12厘米,寬7-9厘米,二至三回羽狀全裂,每側有裂片4-5枚,裂片長卵形或橢圓形,再次羽狀全裂,小裂片橢圓狀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8-15毫米,寬2-4(-7)毫米,先端鈍尖,葉柄長6-12厘米;中部葉長卵形或卵形,長6-9厘米,寬3-7厘米,二回羽狀全裂,小裂片線狀披針形,長(0.8-)1-2.5厘米,寬2-5毫米,葉柄長2-6厘米;上部葉長4-6厘米,寬2-4厘米,羽狀全裂或,全裂,裂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8-12毫米,寬2-4(-6)毫米,近無柄;苞片葉3深裂或不分裂,裂片或不分裂的苞片葉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
頭狀花序球形或近球形,直徑2.5-3.5(-4)毫米,有短梗或近無梗,下垂,基部有狹線形的小苞葉,在分枝及莖端排成穗狀花序式的總狀花序,並在莖上組成略開展或中等開展的掃帚形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4層,外層、中層總苞片橢圓形,背面有白色柔毛與綠色中肋,邊緣膜質,內層總苞片卵形,近膜質,背面近無毛;花序托密被白色托毛;雌花1層,15-25朵,花冠狹圓錐狀或狹管狀,檐部具2裂齒,花柱線形,伸出花冠外,先端分叉長,叉端銳尖;兩性花4-6層,30-70( 90)朵,花冠管狀,花藥披針形或線形,頂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先端銳尖,花藥基部圓鈍,花柱與花冠近等長,先端2叉,叉端截形,柱頭具睫毛。
瘦果長圓形,頂端微有不對稱的冠狀邊緣。花果期8-11月。
產於中國新疆天山北部;生長於海拔1 100-1 500米地區的山坡、草原、野果林、林緣、灌叢地等;
南京及其他少數城市也有栽培。北溫帶廣布種。亞洲中部或中西部地區的伊朗、阿富汗、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北部)、克什米爾地區、蘇聯(中亞、高加索、西伯利亞西部)、歐洲各國、非洲北部及西北部、北美洲的加拿大與美國東部都有。
葉與頭狀花序含苦味素,成分為內脂類化合物及二萜類物質。歐洲民間提取苦味素作酒或飲料的苦味劑,但過量有小毒。全草入葯,有消炎、健胃、驅蟲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