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胡凱軍的結果 展開

胡凱軍

中共中央安徽省委黨校哲學教授

胡凱軍,1965年8月出生,安徽省合肥人,1987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任中共中央安徽省委黨校哲學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管理心理學

人物介紹


胡凱軍,1965年8月出生,安徽省合肥人,1987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任安徽省委黨校哲學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管理心理學。

主要作品


胡凱軍
胡凱軍
主要學術著作有《領導心理學》、《行政管理心理學》、 《毛澤東領導思想論綱》、《科技進步與領導現代化》、《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論》等;主要學術論文有《高科技與領導觀念變革》、《毛澤東領導藝術與辯證思維》、《應重視對偶然性研究》、《國外企改綜述》、《談談馬克思主義領導觀》等。曾主持完成1995年安徽省社科資助課題、安徽省科委資助課題《科技進步與領導現代化》,參與完成1992年中國社科規劃基金資助課題《毛澤東領導思想研究》和1998年中國社科規劃基金資助課題《體制轉換時期縣級領導方式研究》。

教學情況


為本科中文專業的學生開設過《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選》等骨幹課程,《台灣新詩發展史》、《現代詩歌研究》、《報紙編輯學》等專題選修課,為本科新聞專業學生開設過骨幹課程《新聞編輯學》、《現代詩歌研究》、《中國現代詩詞學》等專題選修課,為研究生班和研究生開設過《二十世紀中國文論》、《中國現代詩史》等課程,為全校學生開設過公選課《現代詩鑒賞與研究》,為新聞輔修專業開設過《新聞編輯學》。曾公開發表過《民族高校中國現代文學史教學初探》、《高校文學創作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與實踐》、《高校中文專業選修課的設計與教學》等教學研究論文。

會議活動


胡凱軍
胡凱軍
1996年3月出席由武漢大學主辦的華文詩歌國際學術研討會,1997年4月出席由華中師大主辦的20世紀中國文學與理論批評國際學術研討會,1997年6月出席由湖北省作家協會、新家坡作家協會 和中南財經大學主辦的新家坡作家作品國際學術研討會,1998年10月出席由中國社會科學文學所和湖南吉首大學主辦的沈從文國際學術研討會,1999年9月出席聞一多研究會、中國聞一多基金會和武漢大學聯合主辦的聞一多國際學術研討會,2000年9月出席由北京《文藝研究》雜誌社、美國西東大學和武漢大學聯合主辦的當代流行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01年8月出席在大連召開的國際華文詩人筆會。

獲獎情況


1999年,系列論文《詩歌意象研究》曾獲校第五屆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2000年,系列論文《詩歌意象研究》曾獲湖北省優秀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論文《意象與漢語的詩性特質》獲湖北省優秀文藝論文獎。2001年,專著《現代詩學》獲國家圖書獎提名獎。1998年曾獲安徽省《淮風詩刊》根據專家評審和讀者投票所評出的:“中國當代十大傑出青年詩歌評論家”稱號。

科研情況


胡凱軍
胡凱軍
曾在北京《文藝研究》、《求是》、《民族文學研究》、《人民日報》、《中國婦女》(英文版)《民族文學》、《讀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文藝理論》、《詩探索》、 《詩刊》、《文藝報》,成都《四川大學學報》、西安《西北大學學報》、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學報》、《華中師範大學學報》、《江漢論壇》、美國紐約《中外論壇》和台北《文詢月刊》、《創世紀》等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發表中國詩學方向和女書研究方向論文四十多篇,出版《現代詩的意象結構》、《現代詩學》等專著,出版《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文論精華·新詩卷》等編著。另參加撰寫的著作有由華中師大校長王慶生教授主編的國家教育部文科教材、高等教育版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等多種。

社會評價


出外實地考察
出外實地考察
胡凱軍教授治學嚴謹,在長期研究工作中形成並始終堅持自己創新、求實、開放的學風。他思想活躍,求新求精,與他接觸過的人都會感到他的思想常處於一種激髮狀態。他喜歡接觸和捕捉新信息、新思想和新觀點,這使他不斷創新,始終活躍在天體物理學研究前沿。
胡凱軍嚴於治學,更樂於育人。他十分注重人才的選拔和培養,只要發現了人才,他都會不辭勞苦地為之奔走,疏通渠道。他對研究生及年輕同事的培養,做到不拘一格因材施策,幫助他們奠定學術基礎,確定研究方向,從實踐、理論乃至學風、為人,他都以身作則,嚴格要求。他多方推薦和聯繫,選送年輕人到世界知名天文台訪問、學習和工作,希望他們接過天文界前輩們的接力棒,勵志圖強,勇攀科學高峰。在他帶領下,年輕人成長快、成材快、出成果快。國內外同行稱讚,胡凱軍的課題組“強將手下無弱兵”。
陳教授在學術上對學生要求非常嚴格,在生活上卻關懷備至。他與學生打成一片,在觀測站同吃同住同工作,時常與學生推心置腹地交流,因此,學生們對他都很貼心。他的一個學生舉家寓居海外,卻經常打國際長途跟他交流想法,視他為良師、益友、知己。陳教授說,不跟他接觸的人覺得他很難接近,跟他在一起的人都覺得他特別好相處,樂於與他相處。

主要成就


胡凱軍教授作學術報告20世紀70年代末,對外開放的大門打開了,中國天文工作者與國際同行交流的渠道開始暢通,雙邊和多邊交往逐步建立。胡凱軍抓住機遇,積極參與國際合作研 究,並迅速躋身天體物理學研究前沿。1979年胡凱軍作為中國天文界第一批出國訪問學者之一被派往澳大利亞英澳天文台工作,以其出色的研究對中國天文界在該領域的對外交流作出了貢獻。其後數年裡,他相繼應邀到世界一流的歐洲南方天文台及其他十多個國家的天文台工作和訪學,研究類星體及類星體吸收線光譜,這是當時國際天體物理研究領域的熱點。胡凱軍是最早涉足該領域的天文學家之一,他先後發表論文40餘篇,兩次特邀在大型國際會議上作類星體吸收線的專題評論報告,並受“Report on Astrophysics and Cosmology”(《天體物理學和宇宙學進展》)雜誌的邀請,撰寫關於類星體吸收線的專題評論文章。
胡凱軍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是首次從觀測中發現並從理論上闡釋了紅高移類星體萊曼α射線短波側連續譜區的豐富的吸收線中存在有萊曼α、萊曼β、萊曼γ吸收線的強相關,從而證明了早期宇宙的星系空間分佈著無數金屬丰度很低的原始氫雲。這種氫雲後來被國際天體物理界所公認,被稱為萊曼α森林。這種氫雲的存在及其演化對星系形成理論和早期宇宙的研究均具有重大意義,至今還是國際上天文研究前沿的熱點。美國哈勃空間望遠鏡上天后的首批重點課題中就有關於類星體吸收線的研究。
通常國際上衡量一篇科學論文的水平和價值,是看這篇論文受到國際同行的引用次數。胡凱軍的論文受到國際同行的廣泛引用,據不完全統計,引用有100多篇次,近幾年,每年被引用20篇次左右。胡凱軍主持籌建起類星體巡天實驗室,他和同事在國內率先開展類星體物端稜鏡巡天,並成功地實施了“北京-亞里桑那-台灣-康尼狄克(BATC)巡天”的多邊合作計劃。
此外,胡凱軍還研究了高紅移系統中金屬丰度的演化,發展了證認吸收線系統的方法,通過分析類星體光譜是的吸收線系統,證明了高紅移星系的存在。通過元素丰度的測定和比較,揭示星系化學組成在百億年中的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