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謙

北周將領

王謙(?~580年),字敕萬,河東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周將領,柱國大將軍、涇州刺史王雄之子。

生性恭謹,無他才能。憑父功勛,遷驃騎大將軍。王雄殞身行陣后,朝廷特加殊寵,授柱國大將軍,襲庸國公。從皇太子討伐吐谷渾,隨北周武帝攻打北齊,力戰有功,進封上柱國,遷益州總管。

不滿楊堅把持朝政,聚眾起兵勤王。隋文帝派遣梁睿討伐,王謙為部下所殺。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王謙,字赦萬,太原人。父親王雄,因功被封為柱國大將軍,晉爵為武威郡公。去世后,謚號為忠。
王謙性情恭順謹慎,沒有突出的才能。因為父親的功勞,被封為安樂縣伯。保定二年(561),他的父親王雄被封為庸國公,把武威郡公的爵號回封給他,他的安樂縣伯回封給三弟王震。王雄戰死,朝廷議論認為他的父親死在戰場上,應特加封賞。於是,命他為柱國大將軍,繼承庸國公的封爵。建德五年(576),北周武帝東征,王謙隨從率軍奮力作戰,被晉封為上柱國。
建德六年,朝廷命他為益州總管、都督十八州諸軍事。北周宣帝駕崩后,外戚楊堅輔助朝政,派梁睿任益州總管。這時,他派司錄賀若昂奉奏書到達京城。賀若昂回來后,詳細陳述京城中的情況。王謙因父子同受北周的恩惠,不滿意楊氏專政,圖謀匡扶社稷,便興兵起事。自己設置官署,總管長史乙弗虔、益州刺史達奚其心勸他憑藉蜀地的險要,堅守以觀時變。隆州刺史高阿那肱為他籌劃三策,說“:你親自率領精銳部隊,直搗散關,蜀人知道你有勤王的義舉,一定爭相效命,這是上策;出兵進向梁、漢,以觀望天下,這是中策;坐守劍南,擁兵自衛,這是下策。”王謙採用了他的中策和下策。
梁睿還沒有來到大劍,王謙先派兵鎮守始州。楊堅便命梁睿為行軍元帥,徵調利州、鳳州、文州、秦州成州等州的兵馬討伐。王謙任命的柱國達奚其心、高阿那肱,大將軍乙弗虔、楊安、任峻、侯翕、景孱等率眾號稱十萬,猛烈攻打別州,北周總管、楚國公豆盧勣堅守將近四十天。達奚其心等人聽說梁睿率軍即將到來,便潰退而去。王謙任命的大將軍苻子英進攻巴州,又被刺史呂珍打敗。梁睿乘機縱兵深入。達奚其心、乙弗虔派人秘密到梁睿那裡,請求作為內應以將功折罪。王謙不知道他們已經背叛自己,仍讓他們一起守衛成都。王謙本無謀略,而且任用的人也多非其才,一聽說梁睿率大軍到來,一個個惶恐不安,毫無辦法。他只有親自率軍作戰,命達奚其心、乙弗虔為左右軍。行進數十里,左右軍都發生叛變。他率余部奔往新都,縣令王寶將他捉拿並殺死,將頭送到京城。達奚其心、乙弗虔獻出成都投降周軍。楊堅認為他們都是首謀,命在蜀地街市將他們殺死。其餘部眾都被解散。高阿那肱不久也被誅殺。

主要功績


從皇太子討吐谷渾,力戰有功。是時高祖(宇文邕)東征,王謙又力戰,進上柱國、益州總管。

人物評價


王謙性恭謹,無他才能

親屬成員


祖父:王侖(崘),贈柱國大將軍、少傅、安康郡公。
父親:王雄,柱國大將軍、涇州刺史,封庸國公,追贈太保、同華刺史
弟弟:王震,安樂縣伯

史書記載


《北史·王謙傳》原文
王謙,字敕萬,太保王雄之子也。性恭謹,無他才能。以父功,累遷驃騎大將軍、開府。孝閔帝踐祚,治右小武伯。雄從晉公護東討,為齊人所斃。朝議以謙父殞身行陣,特加殊寵,乃授為柱國大將軍。以情禮未終,固辭不拜。高祖手詔奪情,襲爵庸國公,邑萬戶。從皇太子討吐谷渾,力戰有功。是時高祖東征,王謙又力戰,進上柱國、益州總管。
時隋文帝秉政,王謙令司錄賀若昂奉表詣闕。昂還,具陳京師事勢。王謙以世受國恩,將圖匡複,遂舉兵,署官司,所管益、潼、新、始、龍、邛、青、瀘、戎、寧、汶、陵、遂、合、楚、資、眉、普十八州及嘉、渝、臨、渠、蓬、隆、通、興、武、庸十州之人多從之。總管長史乙弗虔、益州刺史達奚惎勸王謙據險觀變。隆州刺史高阿那肱為王謙畫三策曰:“公親率精銳,直指散關,蜀人知公有勤王之節,必當各思效命,此上策也。出兵梁、漢,以顧天下,此中策也。坐守劍南,發兵自衛,此下策也。”王謙參用其中下之策。
梁睿未至大劍,王謙遣兵鎮始州。隋文即以梁睿為行軍元帥,便發利、鳳、文、秦、成諸州兵討之。達奚惎、乙弗虔等眾十萬攻利州。聞梁睿至,眾潰。梁睿乘其弊,縱兵深入。惎、虔密使詣睿,請為內應以贖罪。王謙不知之,並令守成都。王謙先無籌略,承藉父勛,遂居重任。初謀舉兵,咸以地有江山之險,進可以立功,退可以自守。且任用多非其才。及聞睿兵奄至,惶懼,乃自率眾迎戰。又以惎、虔之子為左右軍。行數十里,軍皆叛。謙以二十騎奔新都,縣令王寶斬之,傳首京師。惎、虔以成都降,隋文以其首謀,斬之。高阿那肱亦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