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鄉
黑龍江訥河市太和鄉
目錄
太和鄉隸屬訥河市管轄。位於市境西部,西以嫩江分界,西北瀕臨訥謨爾河。鄉政府駐地距市區21公里。
太和鄉境內的“大古堆屯”,形成於清代初期。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后,清廷將雲南降卒發配到此地建屯戍邊,因聚落中間有個大土包,故名。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建“拉哈崗”驛站時,為站丁居住區,隸屬布特哈總管統轄。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劃歸東布特哈總管管轄,1910年(清宣統二年)改隸訥河直隸廳。中華民國成立后,隸屬訥
河縣第三區管轄。東北淪陷后,初隸拉哈站區,后改設新安村。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后,1946年底設置第七區,1955年5月改為解放區。1956年4月,撤區劃鄉,分設新安、國榮、民和、太和、中合5個鄉。1958年9月,將5個鄉合併成立紅太陽人民公社,翌年3月改稱太和公社。1961年6月,將東部地區劃出設置長發公社。1984年4月,將太和公社改為太和鄉。
太和鄉全境為嫩江、訥謨爾河匯流的沖積平原,土壤肥沃,水草豐盛,素有“魚米之鄉”之稱,為半農半牧鄉。全鄉總面積29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6.6萬畝,草原20萬畝。境內盛產大豆、小麥、水稻、馬鈴薯,是訥河市馬鈴薯種薯基地之一。江河泡澤盛產鯽、鯉、鯰魚等。鄉辦工業有磚廠、農機修配廠等,1992年鄉企總產值1521萬元。全鄉共轄繁強、富強、新安、解放、燈塔、仁和、良種場、黎明、興農、前程、紅光、太和、旭光等13個村,其中解放村為朝鮮族聚居村。1992年末全鄉總人口2.8萬人,其中朝鮮族等少數民族人口約佔2%。鄉政府駐地新安村。境內興農村的“大古堆墓葬”,據出土文物認定為新石器晚期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