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安鄉

雲南普洱市景谷縣下轄鄉

碧安鄉是雲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轄下的一個鄉鎮。碧安鄉距景谷縣129公里,是距縣城最遠的鄉,1995年被列為雲南省506個扶貧攻堅鄉之一。境內自然資源豐富,土地肥沃,群山起伏,箐深林密,有獨特的漫河天然“海子”麻黑的“獨樹成林”丙抗的“大硝桐”等自然景觀,有珍貴藥材龍血樹。現有人口16429人(2020年)。

人口民族


全鄉總面積972.8平方公里,轄16個村民委員會,204個村民小組。2005年末,全鄉有5497戶,23420人,其中農村勞動力13741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4人。雜居著彝、傣、回、布朗、漢等12種民族,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的43.83%。
2021年6月30日,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布,截至2020年,碧安鄉人口數為16429人。

地理位置


碧安鄉位於景谷縣西南部,東面與景谷縣益智鄉接壤,南面與思茅市翠雲區雲仙鄉隔小黑江相望,相距40多公里;西面與景谷縣勐班鄉、瀾滄縣山水相依,北面與景谷縣永平鎮相接。全鄉海拔最高1984米、最低599米,平均海拔1291.5米。境內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土地資源和礦藏資源。

經濟發展


2005年末,全鄉共完成工農業總產值4534萬元,比上年增長14.96%,比2000年增長69.69%;完成農村經濟總收入2362萬元,與上年持平,比2000年增長11.57%;完成個體私營經濟收入1560萬元,比上年增長15.23%,是2000年的2倍;農民人均純收入678元,比上年增加3元,比2000年增加42元;金融各項存款達2200萬元,比上年增加500萬元,增長17.65%;完成招商引資915萬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18萬元;糧食總產量8055噸,與上年基本持平;農民人均有糧308公斤;完成本級財政收入46.56萬元;全鄉2005年末總人口23420人,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8‰以內。全鄉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
碧安鄉的農村經濟保持快速穩定的發展,2003年末,農村經濟總收入222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38元,人均有糧320公斤。鄉級財政收入155.43萬元,支出669.41萬元,財政自給率23%。糧經種植比例為6:1。

種植業

全鄉在確保糧食增長的基礎上,對種植業進行了結調調整,初步形成了糧、煙、果、茶協調發展的格局。2003年,糧食總產量8261噸,花生種植3350畝,產量216.1噸;茶葉面積2583畝,產量34.2噸。
碧安鄉種植業
碧安鄉種植業

畜牧業

在確保糧食增長的同時大力發展畜牧業。2003年末,全鄉畜牧業產值達460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15.1%。大牲畜存欄14997頭,出欄1062頭。生豬存欄23028頭,出欄6742頭,出欄率29.3%。

林業

2003年末,全鄉林業產值達1315萬元。共完成速生豐產林定植6685畝,退耕還林1063.4畝,天保工程9715畝,完成經濟林果種植150畝,共落實兌現退耕還林糧食75萬公斤,造林勞務費191.5萬元。共生產松脂7000多噸。

社會事業

全鄉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實現普及九年義務教育。2003年,全鄉共有中小學校14所,幼兒園1所,有文化站1個,自發成立文化藝術1個,電視廣播站1個,有線電視用戶640戶,全鄉電視覆蓋率達94.62%,有衛生院1所,有村衛生室16個。

基礎設施


(一)土地資源:全鄉有耕地面積39311畝,其中:水田14233畝、旱地25078畝,有效灌溉面積8621畝。可機耕面積4906畝(佔12%)。
(二)森林資源:境內森林資源豐富,全鄉林業用地面積75253公頃,森林覆蓋率71.8%,活立木蓄積量646.2080萬立方米,累計完成沼氣建設1804口,沼氣普及率40%,平均每2.5戶擁有1口沼氣池。平掌村威遠江一帶生長著全縣面積最大、保護最完整的野生植物藥材龍血樹群落。
(三)礦產資源:主要有鐵礦、銅礦和錳礦等,其中鐵礦的品位高,儲藏量大,僅瀾滄江沿江一帶的鐵礦潛在儲量就達500萬噸,含鐵量52%,昔本村一帶也發現有大量有銅,具體儲量還需進一步探測。

主要產業


黃梔子
黃梔子
1、鐵礦開發:鄉內鐵礦石大多分佈在糯扎渡淹沒區內,已做好準備工作,計劃在糯扎渡電站淹沒前盡量多的開採出來,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
2、銅礦開發:已對昔本銅礦進行初步勘探,儲量和含銅量都比較可
觀。
3、黃梔子薴麻產業。通過招商引資方式,大力發展黃梔子和薴麻種植,已種植黃梔子17000多畝,薴麻350多畝,投資商將在碧安鄉加建加工廠。2003年,農民種植黃梔子勞務收入費100多萬元。
4、蠶桑和烤煙。已種植蠶桑1651畝,烤煙270畝。

歷史沿革


景谷縣碧安鄉原名碧嶺鄉,意為碧嶺青山,風景秀麗之地。1950年建政時,將勐班的安樂鄉劃歸碧嶺鄉,兩鄉各取一個字,故得名“碧安”。碧安鄉政府駐地勐主街,四面青山環繞,風景秀麗,氣候宜人。
解放前的碧安是一個商業和手工業比較發達的小鎮。抗日戰爭和解放戰區戰爭時期,是勐主商業最興旺的時期。當時,勐主鎮共有300多戶人家,城牆高築,壁壘森嚴,各種商行、攤販星羅棋布,各路馬幫絡繹不絕;夜間氣燈、馬燈、煤油燈徹夜通明,非常繁華、熱鬧。是東出思茅、寧洱,北上鎮沅、景谷,西到瀾滄、緬寧,南下車佛南的交通要道,也是滇南與緬甸、泰國通商的重要商埠之一。資本在十幾萬至幾十萬銀元的富商大賈不下一、二十戶。教育事業也比較發達,有碧嶺小學和碧光中學,附近六順、瀾滄、緬寧許多學子均到這裡求學,其繁華富庶在思普區所罕見,被譽為迤南的“小昆明”。
碧安的昨天有過輝煌的歷史,是原思普區地下黨和革命武裝鬥爭的主要根據地之一。1947年中共地下黨派何宏年到達勐主開展地下工作,1948年6月景谷勐主成立中共思普特支碧光分支,同年9月成立中共勐主支部,11月2日中共歸僑黨組第一批回國人員到達勐主,與勐主支部共同領導開闢景瀾六一帶地區工作,成立普光部隊,形成在黑暗中指引和指揮瀾滄江兩岸各族人民推翻反動統治的堅強領導核心和戰鬥指揮部。到1949年將部隊編入二縱隊建制,圓滿地完成了迎接主力部隊的到來和配合全國解放的偉大使命。當時被稱為思普地區的“延安”。

教育工作


碧光中學。碧光中學是1945年以羅正明為主創辦的私立中學,解放前一度成為思普地區革命活動的指揮中心。學校於1945~1949年間共辦了6個班,學員300多人,革命活動期間創辦《五日消息》報,舉辦干訓班,培養了大批革命骨幹。解放后(1950年)轉為公辦學校。碧光中學大部份學生於1949年秋參加了革命,曾以民主進步轟動享譽思普地區。1988年11月被景谷縣人民政府評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碧光中學所在地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它不僅是愛國主義教育聖地,也是人們休閑度假的旅遊勝地。

旅遊景點


回族寨清真寺。位於景谷縣碧安鄉上寨村回族寨。始建於道光以前,光緒14年重建,後於文革期間被毀,1993年再次重建。清真寺有大殿1間,教室和學員宿舍2間,建築面積330平方米,屬古式建築風格,磚木結構,主要用於回族村民傳教(《古蘭經》)和禮拜,具有較為濃厚的伊斯蘭教風韻。
三友橋。位於勐主西面老街腳,是以前通往勐班的一座重要橋樑。橋長6.5米,寬5米,屬石墩木面瓦屋頂橋,兩側設木欄長凳。1948勐主富商林直中、陶仕彥、陳耀武3人合資興建,故名三友橋。陶仕彥於橋上題詩一首:“誰將河流修為橋,林陳陶姓三結交;水有沅頭通一夜,人從六口放步跑。亭中長椅相對列,座上遊客細語滔,遊客歡談言不盡,眼看明月轉家遙。”舒東成撰楹聯:“盯看碧嶺青山多樂趣,遠觀閑雲流水解閑愁。”
獨樹成林。位於碧安鄉勐主街以東15公里處的麻黑彝家山寨。樹齡已近千年,由獨樹長成茂盛的榕樹林,其枝幹竟有54株之多,圍著主幹在生長。在5~10米多高的枝幹上,又長出不計其數的枝條,直垂地上,如此重重疊疊,長成了密密麻麻的榕樹林,生機盎然,秀麗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