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層教學法
應用於心理學的學習方法
分層教學法,對學生在教學上分層要求,評價上更要分層評價。分析學生的特點,引導他們歸納一種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對他們提出適合自己的學習要求,採取相應的教育教學手段,這應該是分層教學法的核心內容。利用分層教學法的目的是逐步樹立學困生學習的信心,激發中等生的學習潛力,擴寬優生的學習面。當然,理論與實踐,理想與現實是有一定差距的,科學、合理、正確的將理論融於實踐,正是我們所追求的。
分層教學就是從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和學習條件的實際出發,通過班級組織與教學形式的變化,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方面體現層次性,把處於同一認知水平層級的學生編為若干固定班級或單科教學班級,對不同層級的學生群體制定適合他們發展水平的教學目標和採取恰當的教學方法組織教學的一種教學模式。分層教學是班級授課形式下的基於學生存在的個性差異基礎上的一種個性化教學模式。這一教學模式強調和關照學生客觀存在的個體差異性,尊重學生的主體價值。促進學生良好個性潛能的充分發展是其所追求的目標。
(一)學生來源複雜、學生層化問題嚴重需要分層教學
造成學生來源複雜、層化問題嚴重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學習基礎的地區性差異。現在絕大多數的高校招生區域為全國招生,由於各地區教育水平的差異,招生時各省有不同的入學分數線,來自於不同省份、不同地區的學生高中階段學習內容與要求存在較大差異。二是隨著國家教育政策的改變,高校大力度擴招,超常規發展,使生源素質普遍下降。除一本院校能按照所劃定的分數線完成招生任務之外,大量的二本、三本及專科院校無法按照劃定的分數線完成招生任務,為了生存,它們不得不通過較低分數線來完成招生計劃。學生來源複雜、層化問題嚴重,使整體生源質量不斷下降,主要表現在學生知識基礎方面,還表現在學習興趣、學習習慣、行為與心理等方面。傳統的班級授課制,規定統一目標、統一內容、統一進度、統一檢測標準,面對學生群體知識水平、接受能力、學習興趣等存在較大差異的現實,如仍按傳統的教學方法“一鍋煮”,必然造成有些學生“吃不飽”,有些學生“吃不了”,不能滿足學生主動發展個性特長和興趣愛好的需要,不但組織課堂教學十分困難,而且也難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更加難以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
(二)學生學習目標多元化需要分層教學
學生來源複雜、層化問題嚴重以及學生就業形勢的不容樂觀還導致學生學習目標呈現多元化的趨勢。基礎較好的本科學生將其學習目標定位為考上研究生,基礎較好的高職高專學生將其學習目標定位為“專升本”甚至是考上研究生,因此,他們希望能在課堂上獲取更多、更深的理論知識;而基礎較差的學生則將其學習目標定位為掌握實用技能等就業能力,因此,他們希望能在求學期間獲取更實用的技能,對理論知識的要求不高。上述學生學習目標多元化的現狀就需要教師在授課時區別對待以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
(三)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需要分層教學
傳統的班級授課制難以調動教師積極性、激發工作熱情。教學是教與學的互動過程,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在“大一統”教學模式下,學生水平參差不齊,於是導致基礎好的學生因“吃不飽”而失去學習熱情,基礎差的學生因“吃不了”而灰心喪氣。這反過來影響了教師的積極性,造成一部分教師缺乏鑽研業務、勤奮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少數教師甚至以學生“太差”、“太不好學”、“太難教”為理由,為自己“得過且過”的工作狀態尋找借口。分層教學為教師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實行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創設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為教師施展才華,實現由“知識型”向“研究型”轉變開闢了廣闊新天地。
1、分層教學法的理論依據古已有之,如“因材施教”、“量體裁衣”等。在國外也有一些代表性的學者,如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布盧姆提出的“掌握學習理論”,他主張“給學生足夠的學習時間,同時使他們獲得科學的學習方法,通過他們自己的努力,應該都可以掌握學習內容”。“不同學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學生對不同的教學內容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力”。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就應該採取分層教學的方法。前蘇聯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學最優化理論”,這個理論的核心——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是選擇一種能使教師和學生在花費最少的必要時間和精力的情況下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的教學方案並加以實施。還有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提出的“人的全面和諧發展”思想,關鍵就是實現人的全面和諧發展的五個原則:第一、全面與和諧不可分割;第二、多方面教育相互配合;第三、個性發展與社會需要相適應;第四、讓學生有可以支配的時間;第五、尊重兒童,尊重自我教育。
2、分層教學要遵循學生的心理認知規律,在新課程標準下,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新知識進行探索,但不同的學生自身基礎知識狀況、對知識的認識水平、智力水平、學習方法等都存在差異,他們接受知識的情況也就有所不同。如果教師採取“一刀切”的方法,勢必會產生“優生吃不飽、中等生吃不好,學困生吃不了”的結果,優生將對老師失去信心,覺得在課堂上學不到他們想要的知識,轉而自己去擴充知識,但缺乏合理的指導;中等生不願意與老師交流,而學困生則害怕吃,也吃不進去,這樣就會進入一種惡性循環。
將布盧姆、巴班斯基、蘇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學家的理論運用於分層教學的實踐主要從學生個體分析、學習目標、作業、輔導、評價五方面來展開。
1.分析學生是實施分層教學的基礎工作;了解學生是分層教學的前提。
新課改是從2003年開始的,學生髮展參差不平的現象甚為突出,可走訪班主任、原任教教師、學生家長,儘力了解學生的生活、思想背景情況,再與學生溝通交流,了解其知識背景。在此基礎上參照學習成績、學習態度、學習能力等因素,將學生大致分為三層,並將三層學生交叉編入學習互助小組,以後的學習目標要求、作業布置、課外輔導、評價都依據這次的分組情況進行布置。
2、對學習目標進行分層是實施分層教學的關鍵。
根據“因材施教”的理論,針對不同的學生設置適合他們自己的教學目標。比如:探究特殊角(30、45、60度)的銳角三角函數值時,要求學困生能夠熟練地背誦和默寫數值,並能進行簡單的計算;要求中等生能夠進行簡單的綜合計算;要求優生能夠做一些有擴展性的綜合運用題。
又如在“19.1 測量”的探究中,採用實驗課的形式。對於學困生,要求能夠運用一種方法測量學校教學樓的高度,教師在課前專門介紹了可以供他們選擇的幾種測量方法;對於中等生,要求能夠找出至少兩種測量方法,進行準確計算,課前不給予測量方法的提示;對於優生,要求盡量找出多種測量方法,並對各種方法進行比較,課前教師也不給予提示。通過設置不同的學習目標,逐漸出現了學困生易學,中等生樂學,優生好學的良好局面。
3、對作業分層布置,運用的是階梯原理,是實施分層教學的重要步驟,只有分層布置作業才能進一步鞏固學生在前面已取得的學習成果。
如:“19.2勾股定理”第1課時的教學中,布置了以下作業:
① 熟記勾股定理,默寫勾股定理5遍; ② 求下列圖形中直角三角形的未知邊; ③ 求下列圖形中直角三角形的未知邊; ④ 矩形的周長為34cm,長為12cm,求矩形的對角線長; ⑤ 如圖,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O為坐標原點,A(-2,0)、B(0, )兩點在坐標軸上,求 的面積。學困生做①、②題;中等生做①—④題;優生做①—⑤題,雖然中等生和優生的題量較大,但由於他們領悟了勾股定理,所以能夠在較快的時間內完成。③、④題可以作為學困生選做的題;⑤題也可以作為中等生選做的題;優生在此基礎上可以進一步做一些輔導性的練習題(採用自學的形式)。
4、分層輔導學生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各層次學生可以利用老師輔導的機會及時解決自己頭腦中的問題。
由於數學知識具有很強的連貫性,如果前面的知識沒有理解,在學習新知識時就不會完全掌握。對於學困生的輔導,我主要強調新舊知識的連貫,幫助學困生鞏固以前的知識,理解並簡單運用新知識。對於中等生,主要強調對本節知識的鞏固掌握,採取練習的形式來加深他們對新知識的理解。對於優生,除了幫助他們進一步鞏固新知識以外,主要強化他們對本節知識和其它已有知識的綜合應用,以及與後續知識的聯繫。簡而言之,對學生的分層輔導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紮實舊知識”—“鞏固新知識”—“新舊知識的綜合應用、與後續知識的聯繫”。分層輔導如果做的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可忽視。
5、分層評價學生是實施分層教學的原動力。
以前的評價是“唯分數論”,究竟考6分的同學是不是就一無是處呢?魏書生老師曾經這樣評價一名語文考8分的同學,“你考8分本身就是一種成績,我相信你可能還有很多可以得分卻沒有得分的地方,如果這些地方被你注意了,你肯定不只8分,相信自己一定能夠改變這種狀況。”後來這位同學在魏老師的鼓勵下語文成績突飛猛進,走向了成功。學生其實十分在意老師的評價。如果上面的評價換成:“你怎麼這麼笨,才考8分,你這個書讀著還有什麼意思,乾脆別讀算了。”那樣的結果就不言而喻了。有人說,教師認為學生是魔鬼,學生就會變成魔鬼;教師認為學生是天使,學生就會變成天使。學生需要的是鼓勵、支持、理解、幫助,而不是責罵、埋怨甚至是侮辱。評價不只是放假前填寫的一紙評語,平時教學中或課後的一個微笑、一句讚揚、一個鼓勵的動作都是老師對學生的評價。
對於學困生,評價應該偏向對他們的鼓勵,幫助他們樹立自信,正確看待自己取得的學習成績,即使某位同學考了6分,只要他確實儘力了,我覺得同樣應該給予鼓勵與肯定;對於中等生,也需要樹立自信,進行激勵,幫助他們審視自己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建立解決問題的計劃;對於優生,正確的肯定他們的成績,但要注意掌握分寸,幫助他們認清自己存在的不足之處,尋求解決辦法,然後引導他們作好下一階段學習的準備,調整心態,繼續努力。
不同的評價會取得同樣的效果,那就是形成一種你追我趕的學習氛圍,共同提高數學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