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田鎮
洪田鎮
洪田鎮位於永安市西南部,距離永安市區20公里,現轄20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總人口16632人(2017年),鎮域面積342.95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積21741畝,山林面積28.3萬畝,其中竹林面積12萬畝,是永安市的林業重鎮。是福建省中部山區一個普普通通的村莊。
洪田鎮位於永安市西部,距市區26千米。轄1個居委會、20個行政村。205國道橫貫全境。
洪田鎮轄洪田、東坑、生卿、留山、湍石、上石、黃龍、忠洛、馬洪、磉溪、長川、水西、水東、大科、小磉、貴湖、井壟、大坑、黃坑、林山20個村委會洪田居委會。
永安市轄鎮。位於市境西南部。常住人口15338人(2010年六普)。轄1個社區、20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洪田。205國道和G25長深高速公路橫貫全境。
1955年設洪田區,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鄉,1992年建鎮。1996年,面積335平方千米,人口1.7萬人,轄洪田、東坑、生卿、留山、湍石、上石、黃龍、忠洛、馬洪、磉溪、長川、水西、水東、大科、小磉、貴湖、井壟、大坑、黃坑、林山20個行政村洪田居委會。2000年常住人口16637人(五普)。
【2013年代碼及城鄉分類】350481106:~001 121紫雲居委會 ~201 121洪田村 ~202 220東坑村 ~203 220生卿村 ~204 220留山村 ~205 220湍石村 ~206 220上石村 ~207 220黃龍村 ~208 220忠洛村 ~209 220馬洪村 ~210 220磉溪村 ~211 220長川村 ~212 220水西村 ~213 220水東村 ~214 220大科村 ~215 220小磉村 ~216 220貴湖村 ~217 220井壟村 ~218 220大坑村 ~219 220黃坑村 ~220 220林山村
洪田鎮自然資源豐富。全鎮森林覆蓋率81.6%,活立木蓄積達到130萬立方米;有已探明的礦藏無煙煤、石灰石、褐鐵礦、花崗岩、高嶺土、石英石、鉛鋅礦等17種;旅遊資源豐富,紫雲山為境內最高山,海拔1634.4米,擁有大片原始森林,物種豐富,尤以盛長杜鵑花著名。
鎮內擁有與省網聯網的11萬伏輸變電站一座;日處理5000噸能力的自來水廠兩座;通訊設施先進,全鎮實現村村通程式控制電話、移動通訊,小靈通、寬頻網傳輸快捷便利。
距龍岩冠豸山機場80公里,距沙縣機場82公里,距離國家4A級風景區桃源洞25公里,205國道和正在建設的永武高速公路(轄區內設有互通口)貫穿而過;鎮村公路聯網,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通車里程達95公里。
近年來,洪田黨委、政府充分發揮洪田優勢潛力,走農業產業化促工業化帶城鎮化的路子,在資源開發、產業培育、項目帶動等方面實現了重點突破。2005年工農業生產總值為29802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5010元。
2003年洪田鎮開展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通過林改,理順了經營體制,廣大林農成為林業經營的主人,極大地調動了林農林業生產積極性,並相應落實改革政策措施,組建林權登記管理分中心、林業社會化服務總會、家庭股份林場和專業協會,為廣大林農建起一座致富奔小康的“綠色銀行”,農民的家庭收入51%以上來自林業。洪田林改受到國內外的關注,隨著中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國際研討會、全國集體林改革高峰論壇等高規格會議相應在洪田鎮召開,進一步提升了洪田的知名度,改善了洪田的投資環境。
洪田鎮特產水果
洪田村,隸屬永安市洪田鎮,是福建省中部山區一個普普通通的村莊。全村林業用地18,908畝,森林覆蓋率81.4%。1998年,洪田村敢為人先,大膽實踐,把土地承包責任制引向山林,成功推行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被著名“三農”問題專家杜潤生譽為中國林改的“小崗村”。
1984年,洪田村曾進行過林業股份合作制改革,把集體山林按人口折股到戶。由於未按股份合作制要求規範管理,作為股東的林農,既沒有處置權也沒有收益權,經營權實際上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加之當時林業稅費負擔過重,股東們根本無“紅”可分。一些村民不滿現狀,便進山砍樹,發展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亂砍濫伐現象已十分嚴重。膽大的白天砍,膽小的晚上盜。到後來,盜伐從個體發展到了專業隊。
眼看著一座座山頭就要被砍光,村幹部多次召集村民代表商量解決辦法,大家說,山上的林木人人有份,但不知道自己的那一份究竟在哪裡,不法分子偷了誰的也說不清楚。如果把山林分到戶,就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了。於是,從1998年5月到9月,村裡先後召開各種會議20多次,討論如何分山到戶。因為分山到戶事關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大家立場不一,意見無法統一。村兩委最後決定:把村民小組長和村民代表共27人全部集中到鎮企管辦的會議室開專題會,統一辦伙食,一定要弄出個結果來!最後經過無記名投票,21人同意,6人不同意。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於1998年9月29日下午5時30分,通過了“分山到戶”的決議。洪田村由此成了全國林改的“小崗村”。
沒有上級的紅頭文件,也沒有可供借鑒的試點經驗。洪田村充分發揮了全體村民的聰明才智,創造出了一套分山到戶的辦法。
第一步,將集體山林全部收回。對原承包戶林子保護好的,平調回村他們不甘心。村裡按照質量好壞每畝一次性付給0.5元至1元不等的補償。原有承包林的村幹部主動無條件退出。
第二步,對集體山林進行調查。村裡組成評估小組,在技術人員幫助下,翻山越嶺,跑遍了全村的林地,認真調查估價,徹底摸清了家底:全村商品林面積12,812畝,除去外村插花山和被徵佔用林地,可分配山林面積9109畝、木材蓄積量2.1萬立方米。
第三步,按在冊法定人口分山到戶。經過全村代表們充分討論確定,成年村民,經民政或計生部門批准抱養、生育的孩子,本村籍服兵役青年,大中專在校學生,勞教、勞改服刑人員。每人可分得山地6.2畝,木材蓄積量16立方米。為利於經營管護,最後確定實行聯戶經營。
全村把參與分山的總人口均分為三大片群,每個片群分成兩個隊,每個隊又分成兩個組,有的組再細分,最終形成16個經營小組,成員自由組合。將全村山林好壞搭配,“抓鬮”確定了各組承包的山林,簽訂了為期30年的承包合同。
洪田村集群眾智慧,大膽探索,解決了一道道難題。例如,率先成立了護林聯防協會;率先組建家庭林場;率先提出了用林權證進行抵押貸款……這一系列的率先嘗試,為後來全市及全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提供了可貴的借鑒。
通過改革,調整了生產關係,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新農村建設,洪田村呈現出風正氣順、人和業興的喜人景象。
森林資源增加了。農民造林護林積極性高漲。1998年以來,全村造林更新面積累計達2979畝,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沒有發生一起森林火災和盜伐、濫伐案件,森林資源總量由改革前的10.2萬立方米增加到2008年底的12.53萬立方米,增長了22.8%。
鄉村富裕了。2008年,全村人均收入達到6657元,村財收入87萬元,分別是1998年的2.3倍和5.8倍。全村擁有電話量由1998年的25部增加到662部,其中手機426部;大小汽車63部、摩托車318部;上網電腦72台。
鄉風文明了。林改化解了一系列社會問題,村集體利用林改增加的收入,制訂完善了特殊群體補助制度,投入更多資金用於公益事業,有效解決了農村合作醫療、扶貧濟困等難題。
村容村貌整潔了。林改后,全部自然村公路換成了水泥路面,完成了村與組、組與組間的路網工程。建沼氣池148戶,安裝太陽能熱水器78戶。建設了5個新住宅示範小區、202座小別墅式住宅。
村務管理民主了。林改后,村裡建立了林地使用費收支台賬,制訂了村民公約,完善了審議監督制度,對林地使用費的分配實行民主決策。完善了村務公開制度,村務管理更加民主,幹群關係更加融洽,基層組織更加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