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鄉

雲南省魯甸縣桃源鄉

桃源鄉位於魯甸縣的東部,東與昭陽區為鄰,南與大水井鄉相鄰,西與文屏鎮毗鄰,北與茨院回族鄉相接。全鄉國土面積為82.99平方公里,距縣城7.5公里,轄7個行政村、36個自然村、148個村民小組。2000年,鄉內居住著回、漢、彝三種民族,其中:回族10032戶44690人,佔總人口的86.83%。全鄉人口密度為620人/每平方公里;農業人口為50651人,佔總人口的98.42%;擁有耕地30628.94畝,人均耕地面積0.604畝。鄉內最高海拔為2475米,最低海拔為1910米;平均氣溫12.2℃。年降水量為900毫升。

桃源回族鄉歷史悠久,清代雍正初年,回漢民族相繼遷入,因桃源村旁有一片桃樹,故稱為桃園,后演稱為桃源。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拖姑清真寺坐落該鄉。

經濟物產


桃源經濟作物
桃源經濟作物
全鄉農業種植以烤煙、水稻、玉米、馬鈴薯為主;雜糧有蠶豆、豌豆、蕎子等。烤煙是全鄉主要經濟產業,是農民的主要創收來源,其它經濟作物,有水稻、玉米、馬鈴薯等,一部分供種植農戶自己當年消費,一部分進入市場,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該鄉農產品交易市場多樣性的要求。
在養殖業方面,全鄉以牛羊養殖為主。牛羊養殖有分散養殖(即以每戶每頭為單位少量養殖)和集中養殖兩種。集中養殖採取農戶自籌一部分資金和政府幫助一部分的方式。魚類養殖在該鄉有小量發展。
全鄉除烤煙生產外,缺乏支柱產業,使人地矛盾更加突出,農村剩餘勞動力過多,加之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繁,農業基礎設施脆弱,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差,水利化利用程度低,農業生產高投入、低產出,屬傳統的粗放式經營。農副產品流通遲緩,市場信息和服務等機制滯后。特困人口比重大,20%左右,居住條件各環境較差,是一個典型的農業貧困鄉。

旅遊資源


全鄉境內居住著大量的回族同胞,回民族漂亮的服飾、具有伊斯蘭風味的“九大碗”、豆醬、麥芽糖、桃源牛乾巴和以伊斯蘭城堡、拖姑清真寺、龍頭山清真寺、鴨子塘清真寺、甘田清真寺為代表的,獨具伊斯蘭建築風格的35座清真寺構成了一道“伊斯蘭文化”旅遊風景線。坐落於昭待高速路連接線旁邊的,具有260多年悠久歷史的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拖姑清真寺”的建築結構更是堪稱一絕——整個建築主體無一釘一鉚一銷而久經風雨巍然屹立。
長山林場青松蒼翠,與流線型的昭待高速路立交橋相互映襯,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風景線。桃源水庫綠水碧波,周圍的萬株桃李春天爭奇鬥豔,夏天果實累累,是良好的生態旅遊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