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山
地名
劈山,位於青州城南約6公里,東臨磨臍山,北面雲門山。雲駝諸峰與其山勢相連。由劈峰、神龜峰、人中峰、佛鼻峰四峰組成,主峰劈峰遠望似刀砍斧劈,一分為二,故稱“劈山”,也稱劈頭山。
![雲門山“雲門洞”](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a/1/ma1898da4a9b88bc892146cb4b55d663e.jpg)
雲門山“雲門洞”
還有一個是秦始皇開鑿劈山的傳說,相傳劈山原名人面山,東面的磨臍山原稱寶印山,而雲門山叫做紗帽山,秦始皇來青州視察,來到雲門山,發現這裡是藏龍卧虎之地。“人面山”酷似一個正在熟睡的人臉,其眼、鼻、口十分清晰逼真,神態安詳、自若。紗帽放在其左邊,高聳的大雲頂是烏紗帽帽冠,兩邊的東西閬風亭是烏紗翅。而其官印放在紗帽和自己中間,圓圓的印頭,高高的印柄,再像不過。看罷,秦始皇心中不由大驚,此處風水不破,朕的江山不牢也。於是派人給人面山挑斷了鼻筋,稱為“斷梁刀”,並改名為劈山,至今“劈山槽”還有鑿刻的痕迹;把寶印山的印柄推倒,改名“磨臍山”;將烏紗帽帽冠鑿了個洞,改名窟窿山,而那個洞這就是“雲門洞”。
![青州市劈山(北面觀)](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8/3/m83f3d13959b82c9b145412a1ed72ef18.jpg)
青州市劈山(北面觀)
斧下青冥。雙峰岌嶪窺滄海,返照微茫繞翠屏。圖畫向誰開晚障,乾坤留此結茅亭”。清雍正、乾隆年間青州人李文藻、李文淵、李文濤兄弟少年時曾居寺內讀書,后中進士,現有《入劈山寺》詩存世。清代安丘人張貞也游過廣福寺,其《游廣福寺》殘碑今仍在。
![劈山之“路”](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d/9/md9402e46d0b9eceae3742e055ed11eac.jpg)
劈山之“路”
![青州市“山體巨佛”](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a/6/ma6140bde698fef99701449fe070d0238.jpg)
青州市“山體巨佛”
![青州神龜峰(南面觀)](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7/2/m721e5c2dc62336b9fd54d42ba8d74a57.jpg)
青州神龜峰(南面觀)
再向西北方向是人中峰,位於東經118度27′09″,北緯36度37′32″。它構成了山體巨佛的上唇,因為上唇是“人中穴”的所在處,所以稱為人中峰。
位於最西北方向的是佛鼻峰,位於東經118度27′01″,北緯36度37′36″。構成了山體巨佛的鼻尖,故名。佛的八十隨形好說“鼻高修直,兩竅不現”。
山體巨佛由九座山頭構成,劈山四峰皆是其重要部位的組成部分,可以說,劈山構成了巨佛的主體。
![劈山“劈峰”](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8/d/m8df0ef5e7ae5a60b6f849a3f2cfcf156.jpg)
劈山“劈峰”
黃卿(明)
神斧何年劈五峰,半空蒼黛出芙蓉。
夕陽灼爍蒸雙壁,返照參差射萬叢。
岩岫欲瞑開錦色,雲霞相映漾光風。
![劈山摩岩石刻](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d/3/md3fd20d7a99f2e9b9bc4cc8e0db10bad.jpg)
劈山摩岩石刻
《劈山》
馮裕(明)
雨霽攜壺上劈峰,峰頭遙帶夕陽紅。
遊人散去楊花徑,樵子歸來木葉風。
![劈山“劈峰”頂面觀](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4/b/m4bd9a30f1d10bb285014959d8b215bab.jpg)
劈山“劈峰”頂面觀
自慚潦倒登臨晚,一笑空須向燭龍。
《劈山》
陳夢鶴(明)
神斧何年劈,雙峰聳翠螺。
![劈山“劈峰”近景](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e/5/me51d47ff36a50ee854c453d2702336ac.jpg)
劈山“劈峰”近景
影到垵茲谷,光回若木柯。
群山無與並,天外倚嵯峨。
《劈峰夕照》
劉澄浦(明)
秦帝鞭山走六丁,巨靈持斧下青冥。
雙峰岌業窺滄海,返照微茫繞翠屏。
圖畫向誰開晚障,乾坤留此結茅亭。
幽人日暮頻回首,為爾孤高一勒銘。
《劈峰夕照》
李本緯(明)
斬削崩崖斷,空青兩界通。
分披霄漏碧,倒射影翻紅。
霹靂驚神斧,巉岩怒鬼工。
揮戈倘有術,回照意何窮。
《劈峰夕照》
陳食花(清)
一剗危磯分碧落,下臨雙影坐離群。
江郎並挹三衢秀,玉女孤懸九曲文。
妒殺齊煙青入海,忍教秦斧錯裁雲。
山空夕照怡然靜,我愛愚公守默君。
《重登劈頭山》
段玉華(清)
山僻行人少,長空一雁飛。
雙峰懸落照,萬籟入秋暉。
峭壁白雲起,寒林紅葉稀。
游來渾不倦,又插菊花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