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安寺
浙江省臨海市寺廟
普安寺,坐落在臨海括蒼鎮獨山村。寺始建於南朝梁時(502—556年),舊名“安眾寶藏岩”。
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賜今額,後為兵火所毀。
南宋紹興中(1131—1162年)重修,郡守劉樂以僧彥筠主之。
淳熙十五年(1188年),僧法先立長明燈。紹定中(1228—1233年),文郁出主法席。后廢。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僧覺際建法堂、飯僧堂、禪堂、鐘樓及東西兩廡等,寺遂重興。沈榕有《晨人普安寺》詩;“余濕猶沾屐,輕寒尚襲衣。月高雲影薄,溪遠水聲微。古路無人到,深林有鳥飛。招提看漸遠,一半鎖煙扉”。今寺尚存,為臨海市佛教保留場所。
目錄
寺廟是十方信仰的地方,是信仰因果的學校。一方百姓,有什麼信仰就成為什麼人。如果信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那寺廟在那裡成為這樣的學校,起到道德教育、心靈慰籍、生命解脫的作用,能夠和諧一方,平安一方,繁榮一方,造福一方。在歷史上,佛教、禪宗興旺的地方,就是人才輩出的地方,如江蘇、浙江、江西、湖南一帶。
臨海歷史悠久,自古名人輩出,在歷代科舉中,出過3位狀元,1位榜眼,1位武探花,共有進士357人,其中最盛的宋代達217人。而宋代,也是臨海的佛教發展鼎盛時期,寺廟林立。近一個世紀以來,由於各種原因,臨海的寺廟拆的拆,毀的毀,古寺所剩無幾。
寺廟不歸屬哪一個人,十方寺廟十方管,十方財富十方用。寺廟是一個地方民眾的共同財富,精神家園!在信仰缺失的今天,迫切需要重建精神家園!
在臨海市往西四十里寶藏岩山麓,原有一座古剎,始建於南朝蕭梁年間,原名安眾。唐光啟三年,沙門師俸重建,賜額延豐;至宋太平年間,紹暉法師在此傳教;祥符年間,改額普安。
宋天聖四年,時道歡上人嘆年祀已遠,棟宇將摧,曰“物盡終而必復,事有廢以宜興,不謀經始之功,曷嗣紹隆之願?”,遂與徒弟道宗、道昌、寶誠等重建廟宇,氣勢恢宏。后歷經元、明、清各代重修或補建,至清代達到鼎盛,建有四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飯僧堂、禪堂、鐘鼓樓及東西寮房等,建築宏偉,香火鼎盛。后又中落,廟宇年久失修,至1957年拆除作他用,僅留雜房數間,廟中和尚流離失所,逐漸荒蕪。“物盡終而必復,事有廢以宜興”,當地村人鄭友其,於天台國清寺歸依,后在仙居大覺寺受五戒,師從凈祥法師,於臨海延慶寺剃度出家,師從釋智泉法師,法號釋正德(又釋智德)。1990年,釋正德回到普安寺遺址,立志重建。如此,距天聖四年(1026年)已有964年。
他憑一已之力,四處化緣,得力於四方捐助,於2004年建成天王殿,2007年建成西廂房,周邊百姓來此參拜禮佛,香火開始恢復,也經常舉行法會,比較熱鬧。但大雄寶殿、東廂房因資金不夠,在2002年規劃之後至今,一直未能建成,總共資金需200萬,現還差150萬。大雄寶殿在打了地基、立了幾根柱以後,便處停工狀態。如今,釋正德老和尚已66歲了,仍四處奔走,求助化緣,希望能早日建成大雄寶殿。
普安寺[浙江省臨海市寺廟]
普安寺從一間雜房逐漸建成如今模樣,為周姓百姓提供幫助,又聽說老和尚的故事,為他的精神所嘆,做點滴捐助之餘,也向老和尚了解普安寺的過往,及他重修寺廟的艱辛,借寶地發一帖,希望各方善男善女、信眾、與佛有緣之人能看到,發菩薩心,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幫助老和尚解燃眉之急,重建蕭梁古剎,造福一方百姓!各位的功德,會記在寺廟的功德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