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同邑的結果 展開
  • 廈門市同安縣(今廈門市同安區)的別稱
  • 漢語漢字

同邑

廈門市同安縣(今廈門市同安區)的別稱

同邑是同安縣的別稱,同安縣 新稱“同安區”,還有別稱“銀城、銀同、銀邑”,於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置縣,不久廢。唐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地立大同場,後晉天福四年(939年),升大同場為同安縣,屬泉州府。轄域包括現在的中華民國政府統治的金門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統治的廈門市全境及龍海市東北部。有許多名人祖籍為同安縣,如鄭成功參軍陳永華、江南提督陳化成、知名華僑企業家陳嘉庚、孫中山的如夫人陳粹芬等。

歷史沿革


同邑
同邑
西晉太康三年(282年),析分建安郡地設晉安郡(約今泉州市南安縣),同年又分晉安郡地置同安縣,但不久又裁撤併回晉安郡。唐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西南四鄉設置大同場,粗定後來的同安縣域。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閩王王延鈞稱帝建閩國將大同場升為 同安縣,此後沿設。宋屬清源軍、平海軍、泉州。元屬泉州路,明清時,屬於泉州府。甲申國難,清兵入關之後,曾屠城四日,同安縣軍民死難五萬多人。同安縣教諭陳鼎自縊殉國,其子陳永華即是金庸小說筆下“平生不見陳近南,便稱英雄也枉然!”陳近南的原型。
1911年辛亥革命,清朝滅亡,1912年民國肇建。民國三年(1914年),金門、廈門兩地,自同安縣獨立,改稱思明縣。民國四年(1915年)金門獨立設縣,管轄大、小金門,大嶝、小嶝及周邊島嶼,是為金門縣。1949年國共戰爭結束后,中國大陸易主,同安縣由中共政府統治,國民政府持續統治金門。
1997年05月01日廈門市同安縣更名為廈門市同安區。2003年09月,廈門市同安區的馬巷鎮新店鎮新圩鎮,等組成廈門市翔安區,廈門市翔安區是以昔日同安縣 翔風裡與 民安里為核心而成的區。

行政區


宋朝時,同安縣下有三鄉、三十里,后整合為三鄉、十一里,元朝依此改為四十四都,明朝則增置“在坊里”而都不變,直到清乾隆四年(1775年)析置馬巷廳為止,同安縣的都里基本上皆沿此置。
轄里現今行政區
永豐鄉
長興里
從順里
感化里
歸德里
中華人民共和國廈門市
同安區五顯鎮、汀溪鎮新民鎮蓮花鎮、西柯鎮
翔安區新圩鎮的後埔、古宅、金柄等村
明盛鄉
仁德里
安仁里
積善里
1、中華人民共和國廈門市
集美區、海滄區
2、中華人民共和國漳州市
龍海市的角美、白礁等村
綏德鄉
同禾里
民安里
翔風裡
嘉禾里
1、中華人民共和國廈門市
同安區洪塘鎮
翔安區內厝鎮、馬巷鎮、新店鎮、新圩鎮的新圩、詩坂以南各村
廈門島、大嶝島、小嶝島
2、中華民國台灣省
金門縣

縣名由來


西晉太康三年(282年)時,東南沿海社會秩序仍不夠安定,故當時縣名多 寓有“平安”之意,如南安、惠安等,而同安一地因古稱“大同”,境內有座梅山,古名“同山”,遂將“同”字與“安”字結合,設同安縣。
而“銀同”之稱則來自南宋紹興十五年(1145年)所建於大輪山下的同安城,該城東西長,南北窄,形似銀錠,遂名銀同;該城又有“銅魚城”之稱,其名來自城南東溪溪底有三塊因長年溪水浸染成古銅色的魚形巨石。

名人


湯仲謀,社會活動家,生於福建省同安縣,推動內地公民運動以及獨立選舉校園學生會組織。現僑居英國倫敦。

名勝古迹


同安山川毓秀,擁有不少名勝古迹。坐落在縣城以東的梵天寺梅山寺,宋代理學家朱熹曾在那裡留下不少碑文石刻。縣境內還有宋、明、清各代文物墨跡,如宋代的婆羅門塔和古窯址,明代的石塔,清代的甘露寺和績光銅柱牌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