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河村

鎮河村

鎮河村村隸屬於雲南省昭通市彝良縣龍海鄉,地處龍海鄉南邊,距龍海鄉政府所在地20.00公里,到鄉道路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縣60公里。東鄰魚井,南鄰鎮雄細沙河,西鄰大溪,北鄰紅岩。轄田頭、河坎、等15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450戶,有鄉村人口1787人,其中農業人口 1787人,勞動力96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 815人。

全村國土面積25.47平方公里,海拔1,509.70米,年平均氣溫 10.10 ℃,年降水量775.00毫米,適合種植玉米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3,565.00畝,人均耕地2.0 畝,林地14,750.00畝。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90.3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43.37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 種植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565.00畝,人均耕地2.00畝,主要種植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4,750.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420.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80畝,主要種植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1,075.00畝,草地 100.00 畝;荒山荒地16,290.00畝,其他面積2,425.00畝。有 銅礦等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路、通電、通電視、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有84戶通自來水,有324 戶飲用井水,有264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有419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 245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01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75戶。
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20.0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20.0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3輛,農用運輸車1輛,摩托車25輛。
到2008年底,全村有3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6個自然村已通電;有4個自然村已通路;有6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6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0個自然村已通路燈。有4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9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9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07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5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90.3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14.03萬元,佔總收入的42.7%;畜牧業收入120.32萬元,佔總收入的44.2%(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901頭,肉牛42頭,肉羊150頭);林業收入33.66萬元,佔總收入的 10.2%;第二、三產業收入13.3萬元,佔總收入的2.4%;工資性收入105.86萬元,佔總收入的51.5%。農民人均純收入1643.37元,農民收入以種植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8.11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174人(占勞動力的17.2%),在省內務工89人,到省外務工85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450戶,共鄉村人口1787人,其中男性1040人,女性747人。其中農業人口1787人,勞動力960人。該村以漢族、苗族為主(是漢族、苗族混居地),其中漢族1629人,苗族158人,其他民族0人。到2008年底,全村參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698人(人員名單附后),參合率95.0%;享受低保236人(人員名單附后)。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 10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23公里。該村建有公廁2個,人畜混居的農戶27戶,占農戶總數的6.2%。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小學2所,校舍建築面積1,380.00平方米,擁有教師9人,在校學生249人,距離中學20.00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49人,其中小學生187人,中學生62人。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3個,下設7個黨小組,共有黨員36 人,少數民族黨員2人,其中男黨員34人,女黨員2人。
村委會由馬昌華、袁興文、馬仁輝(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15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6個,共有團員53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主要銷售往本縣。2010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1.00萬元,該村正在發展竹子天麻特色產業,計劃大力發展種植產業。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42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205.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20.5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粘貼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1、基礎設施落後。
2、無投入資金
3、缺乏人才。
4、群眾生活用煤困難。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1、利用西部打開發的機會,大搞基礎建設,為今後的發展打下基礎。
2、招商引資和招用各方面、各層次人才。
3、保障群眾用煤安全。
4、大力發展種植和養殖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