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廠鄉
馬廠鄉
馬廠鄉位於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西部。
馬廠鄉位於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西部,東與沙子鄉和關嶺縣扒子村相 接,南連關嶺縣八德鄉,西接黃果樹管委會天星橋風景區,北靠募役鄉,總面積148.9平方公里,屬全縣邊遠鄉鎮之一。轄15個行政村,116個村民小組,75個自然村寨,常住人口16327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耕地面積20452畝。2003年末糧食總產量8856噸,人均吃糧400公斤,財政收入54萬元(主要是農業稅),人均純收入1272元。
全鄉屬亞熱帶山區氣候,日照時間長,全年基本無霜,農產品豐富,品質優良,主要盛產優質大米、花生、蠶豆、辣椒、櫻桃、黃花梨、花椒、莎仁等,特別是在下巴地、凡其、茂良、吳關、龍潭、馬廠等村均有反季蔬菜種植,且遠銷省內的貴陽、安順、水城等市場。
鄉黨委、政府確立了創建優質米大鄉、花生大鄉、畜牧大鄉、水果大鄉、蠶豆大鄉的發展思路,以改善生活環境為主體,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使全鄉所有中小學全部達到規範化校園的標準;15個行政村村村通公路(本寨、張官、旗山、吳關四村實現通村公路了水泥硬化路面),通電話,通電;15個村有計劃生育服務室,其中12個村有黨員活動室。圍繞特色產品狠抓產業結構調整,創建了百噸優質大米,年產量4000噸稻樁蠶豆和色澤金黃、果肉鬆軟、年產量百餘噸的黃花梨和年銷售萬餘頭的二元雜交豬仔等示範基地,遠銷廣東、四川等地,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總體思路:以城鎮化、農業產業化為龍頭引領鄉域經濟發展。
具體模式為:城鎮化方面,在鄉級財政資金不足的情況下,通過土地一級市場運作模式,在三至五年內進行兩期小城鎮規劃改造建設,總投資約2500萬元,總用地量約150畝,通過三至五年內兩期規劃改造建設,合理改善鄉政府駐地空間布局,為居民提供配套設施較為完整的居住環境,為馬廠鄉鄉改鎮奠定基礎,容納承接更多農業產業化后的鄉內非農人口入住。
產業化方面,一是以集團幫扶,整鄉推進為載體,通過實施好項目,切實形成核桃、刺梨和灰鵝產業,與鄉內原有的生豬養殖、櫻桃、桃、李子等種養殖業形成互補,共同做大做強,同時,通過開辦加工廠、合作開發新產品等方式,延伸產業鏈,增大產品附加值。二是通過實施土地整治項目,充分利用馬廠鄉連片土地廣闊、光照條件好等農業生產優勢,在對萬畝連片土地進行整治后,積極進行土地流轉工作,用流轉后的土地招商,引進實施優質稻米、高品質綠色蔬菜等觀光農業、生態農業項目。
馬廠鄉苗族
民族特色村寨是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縮影,是少數民族人文精神、勞動智慧、審美心理的集中體現。我鄉的少數民族村寨雖然較多,但真正有保護價值的特色村寨屈指可數,特別是具備少數民族風味建築的特色村寨更是廖若星辰,就我鄉而言,經調查真正有保護和發展價值的唯有關山苗寨。關山苗寨馬廠鄉馬場村所轄,距離鄉人民政府駐地僅1公里,屬於自然條件比較好的自然村落,共85戶405人,全部是苗族,耕地面積780畝,其中田380畝,地400畝,油化路面穿村而過,交通十分便利,苗寨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兼做交通運輸、農產品加工等第三產業。由於村落里的居民全部是苗族,多年來得到鄉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打造,聞名全縣的“苗族板凳舞”、“苗族長裙舞”、“苗家石板房”等有著傳統和現代的完美結合,這些都是苗族先民創造並世代相傳的結晶,其民族語言、民間文學、山歌、音樂、民居、服飾、器具及傳統節日、民俗活動等積澱厚重,內容豐富,可謂“百花齊放,異彩紛呈”,民族文化品位,民族文化品牌、民族文化精神仍保存著較好的傳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