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凝結核

雲凝結核

又稱大氣凝結核(condensation nuclei in atmosphere)。大氣中的水汽能在其上凝結而成微滴的氣溶膠粒子。半徑約在10-3-10μm,按尺度大小可分為愛根核(0.005-0.1(0.2) μm)、大核(0.1(0.2)-1μm)和巨核(大於1μm)。分為不可溶但能為水濕潤的粒子和可溶性鹽粒子。凝結核在成雲致雨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描述


空氣相對濕度未達100%為未飽和,達100%為飽和,超過100%為過飽和,超過 100%的部分稱過飽和度。大氣中的凝結核,有的在未飽和時便可有水汽在其上凝結,有的卻要空氣為過飽和時才能使水汽在其上面凝結。我們把那些在過飽和度小於等於1%的條件下便能使水汽在其上凝結的大氣凝結核稱為雲凝結核。

特徵


雲凝結核
雲凝結核
按尺度大小可分為愛根核(半徑為0.005~0.1微米)、大核(半徑為0.1~1微米)和巨核(半徑大於1微米)三類。凝結核有兩種,一種是不可溶但能為水濕潤的粒子,如塵埃,可在其表面吸附水汽生成液滴胚胎);另一種是可溶性鹽粒子,如硫酸鹽、硝酸鹽、氯化鈉等,其凝結核所需的過飽和度比第一種小得多,一般在相對濕度小於100%時就能起作用。由海浪飛沫乾涸生成的巨鹽核就能產生大雲滴,促使降雨形成。若空氣十分純凈無凝結核存在,則必須達到百分之百的過飽和,水汽才能凝結,而通常大氣的相對濕度很少超過101%,因此凝結核在成雲致雨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雲凝結核只佔氣溶膠質粒的很少一部分,大約在陸面空氣中,占氣溶膠總數的1%,在海洋空氣中占氣溶膠總數10%~20%,由於海洋空氣的氣溶膠質粒比大陸空氣的小1~2個量級,所以大陸空氣中的雲凝結核濃度比海洋空氣的稍多,但差別不到一個量級。雲凝結核濃度通常是隨高度而減小,中國內陸空氣近地層中的雲凝結核濃度為1000~10000個/立方米。

主要來源


雲凝結核的來源包括灰塵火山、森林火災、海水濺沫、海洋生物排放的硫化物、人類活動排放的各種顆粒物等。其主要來源有三種:
①燃燒時排放到空氣中的各種無機鹽煙塵;
②燃燒過程中或工業生產中排放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氣體,與大氣中其他物質化合而成的可溶性微粒;
③塵土和海水濺沫進入大氣的海鹽微粒。

作用


雲凝結核
雲凝結核
大氣中有許多塵埃,氣溶膠顆粒都可以起到凝結核的作用,其中吸濕性的核,如鹽粒子等都很有效。凝結核越大,它形成最初的水滴也越大,以後的增長要求的過飽和度也越低。大氣中的凝結核數量為每立方米一百個至數千個。對雲滴形成最有利的核是半徑大於0.1微米的顆粒,一般大氣中其濃度為 100~1000 個/立方米,在大氣污染的地區,其濃度會很高,達到10個/立方米。
對純水汽的情形,只有過飽和度達到400%以上(即相對濕度500%以上),均質核化過程(即僅由單一物質分子自身結合成新相胚胎的過程)才能出現。因此最初的水滴需要依附在其他顆粒物上,而能起這種作用的顆粒物則被稱為凝結核。雲凝結核的濃度與水汽過飽和度有密切的關係,水汽過飽和度越大,雲凝結核的濃度也越大。這是因為過飽和度增大以後,在原來不能起凝結作用的某些微粒上,水汽也能凝結,這種現象稱為凝結核的活化。
雲凝結核是造雲致雨的大氣凝結核。一般說來,大氣中並不缺乏雲凝結核,只要水汽超過飽和狀態,就可以形成雲(霧)滴。因為雲凝結核的濃度,對形成的雲滴的大小和濃度有重要作用,所以它對雲中的微物理過程有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