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小暑的結果 展開
小暑
二十四節氣之一
小暑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個節氣,夏天的第五個節氣,表示季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時叫小暑節氣。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全國大部分地區基本符合。全國的農作物都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需加強田間管理。
《徠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暑,表示炎熱的意思,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全國大部分地區基本符合。由於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勞累,人們就更不能忽略對身體的養護。
這時江淮流域梅雨即將結束,盛夏開始,氣溫升高,並進入伏旱期;而華北、東北地區進入多雨季節,熱帶氣旋活動頻繁,登陸中國的熱帶氣旋開始增多。小暑后南方應注意抗旱,北方須注意防澇。全國的農作物都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需加強田間管理。小暑的標誌:出梅、入伏。
小暑
甲骨文的“小”,象形三個細微點從天而降,實際上喻示的是天道的“德畜之”而“三生萬物”從細微開始,質象生物相不離三。小篆的“小”文形中,“玄之有玄”與“小”相結合,看一看上邊小篆的第四、第五個圖,挺有意思,非常的形象和直觀。第四個圖就是一個“玄之有玄”的“玄”字,與“小”相結合;第五個圖,“八”分開來,而玄曲波從中流下來,灌下來。也就是將“八”用玄曲波從中分開,使天德質象能量運動的玄曲韻動波直觀地獲得表述,將“小”的慧識悊學文化本義進行非常形象的表義,使“德一”能量所具有的其小無內、其大無外的特徵獲得了象形與表意,尤其值得重視。
老子對“小”的修身學的定義是:“則恆無欲也,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可名於大。”可見,只有實現意識的無欲境界、少欲境界之時,以及復歸於德和道時,才能真正慧識於本義上的“小”和“大”,明白古聖造字的真義和原義。
討論了這個“小”字以後,就知道不要輕視這個“小”。無論是金文的這個字形下面是孩子的“小”,還是小篆的“玄之有玄”的這樣一個玄韻波的“小”,都要從細微處把握住,這是“德一”的能量、天德地氣能量的一種形態的表述。而只有在靜當中、在定當中,才能夠感悟到,這種能量流是如何以“小”的形態,進行它的無所不在的傳輸、韻動、變化的。
漢代的《說文解字》中說:“暑,熱也。暑近濕如蒸,熱近燥如烘。”這是在意識哲學文化開始以後,文化界對於這個“暑”的意識用於治事的解析,站在物相層面解析文義,拋棄了質象本義,丟失了“文”的本義。
《說文解字注》中,也同樣跟進了這種說法:“暑與熱渾言則一。析言則二。故大雅:溫隆蟲蟲。毛云:溫溫而暑。隆隆而雷。蟲蟲而熱也。暑之義主謂溼。熱之義主謂燥。故溽暑謂溼暑也。釋名曰。暑,煑也。如水煑物也。熱,爇也。如火所燒爇也。”
“暑與熱渾言則一”暑與熱混起來談,是一個意思,所以就該允許用這個熱字來解析暑字。這裡的解釋,實際上還是站在物相治事的角度在進行解析暑和熱的關係。可以把暑和熱分解開來,進行字義方面的探討。
熱:是現象感覺,器官的知覺,白話常常使用這個熱來涵蓋眾多的知覺現象。
暑:必定有其特定意義,這個暑的字(文),肯定承載著自己具有文明索引的功用,不要輕率地將它們與白話文的字義進行簡單地聯繫,也不能用白話文的簡單範疇涵蓋文言文一些特殊字的整個內在修身與治事的雙重含義。《大雅》所說的“溫隆蟲蟲”,裡面保留著“暑”的這個文化定位。這個“溫”,應當是指春溫夏熱之“溫”;“隆”,則是指夏季多雷雨時降雨;“蟲”,甲骨文表意就是精蟲,指生命產生的最基礎物質。“蟲蟲”則是指萬物生命繁殖的蟲與蟲相互交會。也就是說所有的動物類,以蟲而繁衍同類生物這一特徵,在這一時期,獲得了自然能量的成長。古代實際上是給整個生命分綱建目,在綱當中把所有的生命都分為、命名為、界定為蟲。在所界定的蟲當中,應當知道分類是包含著眾多的系統。就像《大戴禮記》中所說的就分為五大類。
人類、動物生物鏈以蟲為綱分為五類:
⒈羽類蟲:鳳凰為長。身中質象,藏於心。
⒉毛類蟲:麒麟為長。身中質象,始於白虎。兒童少年乾卦未破之前可直接顯麒麟,故有“麟兒”一詞。
⒊甲類蟲:神龜為長。身中質象,先蛇后龜。腎中藏鱗與甲雙重質象基因。
⒋鱗類蟲:蛟龍為長。身中質象,藏於肝。
⒌有倮蟲:聖人為長。
對於動物生物鏈,對於這個蟲,也就是需要精蟲來完成生命繁衍的這一類,就界定了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為之長(為王)。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為王)。有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為之長(為王)。有鱗之蟲三百六十,而蛟龍為之長(為王)。有倮之蟲(表面是光滑的)三百六十,而聖人為之長(為王)。
可見,這五大類的動物生物鏈,以蟲為綱進行五類劃分。就把這個蟲蟲的意思涵蓋進去了。也就是說,所有的動物類,以蟲而繁衍同類生物的特徵,在這個時期獲得了自然能量的成長。當然,《大戴禮記》不僅建了綱,還立了目,指出了其中各類最關鍵的統領者;並且,各類都分為360類,林林總總,就把這樣一個動物生物鏈中以蟲為綱的五大類全部囊括了。所以,對於這個“溫隆蟲蟲”的解析,應當全面進行把握。
現在常用的是詞,而不是用文。但是,中國文化的特點首先是要用文,也就是用字,最好直接用文來進行解析;然後,再拓展到詞上來進行運用。古文一字一義,精是精,蟲是蟲。精,質象轉物相化為蟲,才能命名為精蟲或卵蟲。
歷史上,在慧識悊學文化隱退出社會主流文化領域以後,智識與意識哲學文化無法全面而正確地解讀慧識悊學文化由內文明誕生的“文”義,但是依據一元系統論,並不難覓跡尋蹤地找到文演變為字以後,依據字再回溯於文,找出古聖用“暑”不用熱的根本原因,從而引領修身者在驗證內求文明提升精神品質的道路上,能夠找到一個自如的出路。回歸修身內求文明,提升精神品質的根本之路。
《禮記正義月令》:“謂之小暑大暑者,就極熱之中,分為小大,月初為小,月半為大。(謂之處暑者,謂暑既將退伏而潛處)”。
《黃帝內經·素問·天玄紀大論》:“寒暑燥濕風火”。暑是中醫學“六淫”之一。
《歲序總考全集》:“小暑,六月節【其卦為遯二陰之月也】。小,微也,是月極熱,月初猶小,故謂之小暑。夏有三伏。五月夏至,第三庚為初伏,第四庚為中伏,立秋後初庚為末伏。蓋初伏夏氣雖炎蒸而暑熱尚微,故曰小暑乃六月之節也。”
小暑大暑,暑文的順時之修身,根據五運六氣的變化在時間上有著一定的差別,並以“小”“大”為度與數來實行區分與界定,從而有著小暑大暑之命名,而並不是單純因為熱度的大與小,產生了小暑與大暑之說。中國的傳統文化,只有將質象與物相一體而論,修身與治事一元而言,才能正確地把握而不失於根。
小暑,六月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
小暑[二十四節氣之一]
蟋【音悉】蟀【音率】居壁。一名蛬【音拱】,一名蜻蛚,即今之促織也。《禮記注》曰:生土中。此時羽翼稍成,居穴之壁,至七月則遠飛而在野矣。蓋肅殺之氣初生則在穴,感之深則在野而鬬。
鷹始鷙【《禮記》作鷹乃學習】。鷙,兇猛也。應氏曰:殺氣未肅,鷙猛之鳥始習於擊,迎殺氣也。
小暑
小暑開始,江淮流域梅雨先後結束,中國東部淮河、秦嶺一線以北的廣大地區開始了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雨季,降水明顯增加,且雨量比較集中;而長江中下游地區則一般為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高溫少雨天氣,常常出現的伏旱對農業生產影響很大,及早蓄水防旱顯得十分重要。農諺說:“伏天的雨,鍋里的米”,這時出現的雷雨,熱帶風暴或颱風帶來的降水雖對水稻等作物生長十分有利,但有時也會給棉花、大豆等旱作物及蔬菜造成不利影響。
“小暑一聲雷,倒轉做黃梅”。
綠樹濃蔭,時至小暑。南方地區小暑時平均氣溫為26℃左右,已是盛夏,頗感炎熱,但還未到最熱的時候。常年7月中旬,華南東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可開始出現日平均氣溫高於30℃、日最高氣溫高於35 ℃的集中時段,這對雜交水稻抽穗揚花不利。除了事先在作布局上應該充分考慮這個因素外,已經栽插的要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在西北高原北部,此時仍可見霜雪,相當於華南初春時節景象。
小暑前後,華南西部進入暴雨最多季節,常年7、8兩月的暴雨日數可佔全年的75%以上,一般為3天左右。在地勢起伏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發,甚至引起泥石流。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這一東旱西澇的氣候特點,與農業豐歉關係很大,必須及早分別採取抗旱、防洪措施,盡量減輕危害。
小暑前後,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各地進入雷暴最多的季節。災害,亦須注意預防。
小暑吃豆芽
小暑開始,江淮流域梅雨先後結束,東部淮河、秦嶺一線以北的廣大地區開始了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雨季,降水明顯增加,且雨量比較集中;華南、西南、青藏高原也處於來自印度洋和中國南海的西南季風雨季中;而長江中下游地區則一般為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高溫少雨天氣。也有的年份,小暑前後北方冷空氣勢力仍較強,在長江中下游地區與南方暖空氣勢均力敵,出現鋒面雷雨。小暑時節的雷雨常是“倒黃梅”的天氣信息,預兆雨帶還會在長江中下游維持一段時間。
小暑前後,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各地進入雷暴最多的季節。雷暴是一種劇烈的天氣現象,常與大風、暴雨相伴出現,有時還有冰雹,容易造成災害。華南東部,小暑以後因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多連晴高溫天氣,開始進入伏旱期。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這一東旱西澇的氣候特點。
節到小暑進伏天,天變無常雨連綿,有的年份雨稀少,高溫低濕呈伏旱。
立足抗災奪豐收,防澇抗旱兩打算。
夏播作物間定苗,追肥治蟲狠鋤田。
春苗中耕帶培土,防治病蟲嚴把關。
棉花進入花鈴期,修治追耪酌情灌。
預防中暑和中毒,掌握兩早和兩晚,
毛巾肥皂隨身帶,長褲長褂身上穿。
空閑地上種蔬菜,頭伏蘿蔔不容緩。
雨季造林好時機,精細認真管果園,
冬修榆樹夏修桑,修整白楊於伏天。
村村戶戶漚綠肥,肥堆如山麥增產。
割曬青草好時機,牲口冬季之“美餐”。
伏天牲口保好膘,秋天種麥不為難。
魚長“三伏”豬三秋,增餌防病是關鍵。
• 小暑小禾黃。
• 小暑吃芒果。
• 小暑溫暾大暑熱。
• 小暑過,一日熱三分。
• 小暑南風,大暑旱。
• 小暑打雷,大暑破圩。
• 小暑驚東風,大暑驚紅霞。
• 六月初一,一雷壓九台,無雷便是台。
• 大暑小暑,有米懶煮。
• 天旱防備雨澇,雨澇防備天旱。
• 既抗旱,又防澇,旱澇豐收兩牢靠。
• 睡了一覺,由旱變澇。
• 小暑大暑,灌死老鼠。
• 六月年景如翻餅。
• 年年防澇,月月防盜。
• 防汛工作早張羅,水到不致荒手腳。
• 事先不挖溝,暴雨無處流。
• 暴雨下滿灣,衝垮堤和堰。
• 雨前不疏溝,大雨溝外流。
• 溝水外漫,淹了農田。
• 預先不清淤,水到來不及。
• 河道淤淺,水來外漫。
• 溝旁沒有樹,水到堤難護。
•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 人怕引誘,塘怕滲漏。
• 河堤再堅硬,老鼠能挖洞。
• 河道決口似瀑布,千人萬人難擋住。
• 伏天熱得狠,豐收才有準。
• 小暑熱得透,大暑涼颼颼。
• 農夫莫忘晝夜觀天,陰晴風雨,積累經驗。
• 淋了伏王,一天一場。
• 淋了伏頭旱伏尾。
• 東南風,雨太公。
• 東南風上不來,上來漫鍋台。
• 夜起東南風,下雨就不輕。
• 六月東風當時雨,好似親娘叫閨女。
• 東風急溜溜,難過五更頭。
• 東風颳得急,就要披蓑衣。
• 雨過東風急,還得披蓑衣。
• 東風不倒,雨下不小。
• 風急雲越急,越急越有雨。
• 旱了東風不下雨,澇了東風不晴天。
• 常刮南風忽轉北,風雨齊來到不黑。
• 常刮北風忽轉南,當夜就是陰雨天。
• 伏里頂風烏雲集,頃刻之間下大雨。
• 六月好下隔道雨,六月好下牛背雨。
• 雲往東,一場空;雲往西,淋死雞;雲往南,水漂船;雲往北,瓦碴晒成灰。
• 雲彩往東一陣風,雲彩往西雨凄凄,雲彩往南雨連連,雲彩往北一陣黑。
• 不怕雲彩順風流,就怕雲彩亂碰頭。
• 亂雲天頂絞,風雨就來到。
• 雲彩亂絞頭,下得沒了牛。
• 午後西北黑雲生,往往下雨還颳風。
• 雲從西北起,狂風連急雨。
• 雲從東南上,下雨不過晌。
• 早看東南,晚看西北。
• 厚雲連成片,當時把雨見。
• 雲彩接太陽,大雨下三場。
• 烏雲接駕,不陰就下。
• 黑雲接了駕,就要把雨下。
• 雲來接,龍王不得歇。
• 雲彩接太陽,明天下一場。
• 雲彩接老爺兒(太陽),有今兒沒有明兒。
• 早燒雨,晚燒晴,烏雲接日等不到明。
• 早晨燒,晚上澆。
• 早晨下雨一天晴。
• 黑雲接得低,有雨在夜裡;黑雲接得高,有雨在明朝。
• 日落雲里走,有雨半夜后。
• 午後雲上日,有雨在當時。
• 午後雲遮,夜雨滂沱。
• 午後有雲不上日,有雨就得二三日。
• 掃帚雲,淋死人。
• 天上起了炮台雲,不過三日雨淋淋。
• 雲似炮台形,沒雨定有風。
• 日出雲如山,午後地不幹。
• 早有破絮雲,午後雷雨淋。
• 早晨遇雲,不雨也陰。
• 南風暖,北風寒,東風濕,西風乾。
• 東風雲過去,雨下不多時。
• 烏雲往東,有雨稀鬆。
• 西北風是開天的鑰匙。
• 傍晚西北風,半夜天就晴。
• 早上浮雲走,明日晒死狗。
• 北風上了東,越刮越稀鬆。
• 早晨天無雲,儘管遠處巡。
• 雲隨風雨疾,風雨霎時息。天上有雲絲,晴天便可知。
• 火燒雲,曬死人。
• 傍晚火燒雲,明日晒死人。
• 日落西邊明,明天天准晴。
• 老爺兒(太陽)倒吊明天晴。
• 天上鯉魚斑,曬禾不用翻。
• 瓦塊雲,曬死人。
• 早晨薄薄雲,中午曬死人。
• 太陽倒照,曬得貓叫。
• 日頭送了山,預備洗衣衫。
• 沉雷主連陰。
• 雷轟天邊,大雨連天。
• 雷聲繞圈轉,有雨不久遠。
• 不怕炸雷響破天,就怕悶雷擠磨眼。
• 西北黑雲生,雲雷必震聲。
• 上晝雷,下晝雨,下晝雷,三日雨。
• 一夜起雷三日雨。
• 當頭雷無雨,悶雷雨凄凄。
• 先動雷聲無大雨,后動雷聲雨凄凄。
• 久雨不見晴,一聲霹靂鳴,陰雨即轉晴。
• 雷轟天頂,雖雨不猛。
• 當頭雷無雨。
• 乾打雷,不下雨。
• 早雷當日晴。
• 閃光西北天,大雨下連連。
• 立閃風雨急,橫閃雨來遲。
• 東閃晴,西閃雨,南閃霧露北閃水。
• 閃光強轉弱,有雨來不到。
• 朝虹雨,夕虹晴。
• 對日虹,不到明。
• 東虹呼雷西虹雨,南虹過去行雷雨,北虹就要干河底。
• 東虹轆轤西虹雨,南虹出來下澇雨。
• 東虹轆轤西虹雨,南虹出來摸鯰魚。
• 虹吃雨,下一指;雨吃虹,下一丈。
• 早霞紅丟丟,晌午雨溜溜;晚霞紅丟丟,明天好日頭。
• 早上放霞,等水燒茶;晚上放霞,乾死青蛙。
• 早霞備雨具,晚霞行千里。
• 早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 霧露不收,細雨淋丘。
• 早晚霧不散,有雨不過天。
• 三日霧蒙,非雨即風。
• 三日霧,起東風,若無西風雨不空。
• 早晨地罩霧,儘管洗衣服。
• 早晨有霧,儘管曬褲。
• 早晨霧濃一日晴。
• 早晨下雨一天晴,晚上下雨到天明。
• 十霧九晴,不晴溝滿壕平。
• 久晴霧陰,久陰霧晴。
• 久雨大霧晴,久旱大霧雨。
• 朝霧消,晒衣帽;朝霧延,陰雨天。
• 春霧雨,夏霧熱,秋霧涼風,冬霧雪。
• 平時無露突然增,近日就要雨星星。
• 夜晚露水狂,明日好太陽。
• 露水越大,天氣越好。
• 陰天夜無露。
• 大風夜無露,陰天夜無霜。
• 日暈雨,月暈風。
• 日暈三更雨,月暈一天風。
• 日出胭脂紅,無雨便是風。
• 日落有暈下滿盆。
• 暈圈到中午,風雨都解除。
• 日暈藍、紅、綠,很快就有雨。
• 太陽披蓑衣,明天雨凄凄。
• 大暈風伯急,小暈雨師忙。
• 月亮被圈套,定有大風到。
• 圈兒套月亮,大風滿天揚。
• 月亮生毛,大雨滔滔。
• 星星眨眼,大雨不遠。
• 星星擠眼,大風臨前。
• 久雨見星光,來日雨更狂。
• 北斗星打閃,隔雨不多遠。
• 星星紅藍,近日雨灌。
• 星星稀,披蓑衣;星星密,曬脫皮。
• 日若當午見,三天不見面。
• 露一露,下個夠。
• 亮一亮,下一丈。
• 晃一晃,下三晌。
• 太陽回頭笑,等不到雞叫。
• 夜晴無好天,等不到雞叫喚。
• 夜晴無好天,明朝依舊雨綿綿。
• 先下蒙蒙無大雨,後下蒙蒙不晴天。
• 雨點落下一個泡,還有大雨要來到。
• 雨點落下一個錐,天明下到大天黑。
• 雨點像個釘,明天也不停。
• 六月六,看谷秀。
• 谷秀三場雨,遍地都是米。
• 谷打苞,水滿腰。
• 拖泥秀谷。
• 拖泥帶水看秀谷。
• 谷是泥里秀穗,麥是火里生金。
• 麥花要晴,稻花要雨。
• 麥是火里生金,稻是泥中結子。
• 穀子長得乖,無水不懷胎。
• 伏里無雨,囤里無米。
• 卡脖旱,少乾飯。
• 六月稻,大水泡。
• 伏里雨多,稻里米多。伏里無雨,谷里無米。
• 三伏不受旱,一畝增一石。
• 天旱的芝麻,雨淋的北瓜。
• 天旱香瓜甜,棗子結得圓。
• 澇梨旱棗。
• 入伏不種黍和豆。
• 見暑不種黍。
• 伏里種豆,收成不厚。
• 種豆入伏,押寶有無。
• 暑伏不種薯,種薯不結薯。
• 小暑不栽薯,栽薯白受苦。
• 小暑種芝麻,當頭一枝花。
• 過了小暑,不種玉蜀黍(玉米)。
• 麥不見伏,伏不見麥。
• 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有雨種蕎麥。
• 頭伏蘿蔔,二伏白菜。
• 蘿蔔是根,耕地要深。
• 入了伏,手不離鋤。
• 谷鋤七遍谷無糠,稻耥三遍谷滿倉。
• 稻耥三遍串串滿,豆鋤三遍粒粒圓。
• 豆鋤三遍莢成串。
• 豆鋤三遍粒兒圓。一遍扁,二遍圓,三遍四遍天鵝蛋。
• 棉花入了伏,三天兩頭鋤。
• 早看東南黑,午前雨勢急。
• 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雨吃飽飯。
• 魚鱗天,不雨也風顛。
• 天上勾勾雲,地上雨淋淋。
• 日暖夜寒,東海也干。
小暑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春夏養陽”。所以人們在工作勞動之時,要注意勞逸結合,保護人體的陽氣。小暑雖不是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但緊接著就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大暑,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說。小暑正是民間繁忙的時候,種植蔬菜,備足過冬;此時中國大部分地區也都在忙於夏秋作物的田間管理。炎熱的氣候,由於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勞累,人們更不能忽略對身體的養護。
“熱在三伏”,此時正是進入伏天的開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們應當少外出以避暑氣。民間度過伏天的辦法,就是吃清涼消暑的食品。俗話說“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這種吃法便是為了使身體多出汗,排出體內的各種毒素。
天氣熱的時候要喝粥,用荷葉、土茯苓、扁豆、薏米、豬苓、澤瀉、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湯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適合此節氣食用,多吃水果也有益的防暑,但是不要食用過量,以免增加腸胃負擔,嚴重的會造成腹瀉。
民間還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說法。暑過後,氣溫高、濕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經過露打雨淋,含水分較多,表面看上去是乾的,可是經太陽一曬,溫度升高,便會向外散發潮氣,在上面坐久了,能誘發痔瘡、風濕和關節炎等疾病。所以,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不能長時間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
時當小暑之季,氣候炎熱,人易感心煩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養護和鍛煉時,應按五臟主時,夏季為心所主而顧護心陽,平心靜氣,確保心臟機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養陽”之原則。《靈樞·百病始生》曰:“喜怒不節則傷臟。”這是因為人體的情志活動與內臟有密切關係,有一定規律。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傷及不同的臟腑,產生不同的病理變化。中醫養生主張一個“平”字,即在任何情況之下不可有過激之處,如喜過則傷心,心傷則心跳神盪,精神渙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則精神失常等。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動都是五臟功能的集中表現,而這一切又以心為主宰,有“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之說,然而,心神受損又必涉及其他臟腑。在情志方面,喜為心之志,這“喜”是在不過的情況下舒緩緊張的情緒,使心情舒暢氣血和緩。故夏季養生重點突出“心靜”,心靜自然涼。
(1)炒綠豆芽
配料:新鮮綠豆芽500克,花椒少許幾粒,植物油、白醋、食鹽、味精適量。
做法:豆芽洗凈水淋干,油鍋燒熱,花椒入鍋,烹出香味,將豆芽下鍋爆炒幾下,倒入白醋繼續翻炒數分鐘,起鍋時放入食鹽、味精,裝盤即可。
功效:清熱解毒,療瘡瘍。
(2)素炒豆皮
配料:豆皮二張,植物油、食鹽、蔥、味精各適量。
做法:豆皮切絲,蔥洗凈切絲。油鍋燒至6成熱,蔥絲下鍋,烹出香味,將豆皮絲入鍋翻炒,隨後加食鹽,炒數分鐘后,加味精,淋上香油攪勻起鍋。
功效:補虛,止汗。適合多汗、自汗、盜汗者食用。
(3)蠶豆燉牛肉
配料:鮮蠶豆或水發蠶豆120克,瘦牛肉250克,食鹽少許,味精、香油適量。
做法:牛肉切小塊,先在水鍋內氽一下,撈出淋水,將沙鍋內放入適量的水,待水溫時,牛肉入鍋,燉至六成熟,將蠶豆入鍋,開鍋后改文火,放鹽煨
燉至肉、豆熟透,加味精、香油,出鍋即可。
功效:健脾利濕,補虛強體。
(4)西瓜番茄汁
配料:西瓜半個,番茄3個大小適中。
做法:西瓜去皮、去籽,番茄沸水沖燙,剝皮去籽。二者同時絞汁,兩液合併,隨量飲用。
功效:清熱、生津、止渴。對於夏季感冒,口渴、煩躁,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小便赤熱者尤為適宜。
(5)綠豆米粥
熬制米粥時加綠豆適量,有清熱、解暑、去瘟毒之功效。特別是在炎炎署日其效果頗佳。
(6)炒鱔片
俗話說,小暑黃鱔賽人蔘,以小暑前後一個月產的鱔魚最為滋補味美。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的緩解期,而黃鱔性溫味甘,具有補中益氣、補肝脾、除風濕、強筋骨等作用,根據冬病夏補的說法,小暑時節最宜吃黃鱔。黃鱔蛋白質含量較高,鐵的含量比鯉魚、黃魚高一倍以上,並含有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黃鱔還可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濃度,防治動脈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對食積不消引起的腹瀉也有較好的作用。用素油炒鱔片加大蒜方法簡便,老少咸宜。
(7)蜜汁藕
民間有小暑吃藕的習慣,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豐富的鈣、磷、鐵和多種維生素,及膳食纖維,具有清熱養血除煩等功效,適合夏天食用。鮮藕以小火煨爛,切片后加適量蜂蜜,可隨意食用,有安神助睡眠之功效,可治血虛失眠。
(8)藥茶
天氣炎熱對人體的影響非常大,為此要做好防暑降溫。推薦防暑茶:
綠豆酸梅茶綠豆100克,酸梅30克,水煎,加白糖適量,待涼後代茶飲。有清涼解毒、生津止渴的作用。
消暑解毒茶銀花、連翹、鮮竹葉各10克,煎水代茶。具有清熱解毒功效。
消暑祛濕茶 金銀花、綠豆衣各10克,薄荷6克,煎水代茶,具有消暑利濕生津之功效。
清心解暑茶取鮮竹葉心、蓮子心、麥冬、鮮佩蘭各6克,煎水代茶涼飲,有解暑、健脾胃、助消化之功效。
(9)其它
還可常吃絲瓜、苦瓜、黃瓜、冬瓜以及淡水魚、海帶等,對身體都有益處。
“六月六”相傳這是龍宮曬龍袍的日子。因為這一天,差不多是在小暑的前夕,為一年中氣溫最高,日照時間最長,陽光輻射最強的日子,所以家家戶戶多會不約而同的選擇這一天“曬伏”,就是把存放在箱櫃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陽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濕,防霉防蛀。
民間說“六月六”百索子撂上屋。“相傳傳天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被銀河分割在兩岸,一年中只有”七月初七”這一天可以相會。但在他們中間卻橫阻著一條銀河,又沒有渡船,怎麼辦呢?所以六月六這一天,天下的兒童多要將端午節戴在手上、腳上的“百索子”撂上屋讓喜鵲銜去,在銀河上架起一座像彩虹一樣美麗的橋,以便牛郎和織女相會。
相傳這一天是“小白龍”回家的日子。因為“小白龍”犯了天條,被龍王父親囚禁在很遠的一個小島上,失去了行動自由。唯有六月六這一天,龍王恩准其回家探母。“小白龍”由於探母心切,所以一路上晝夜兼程,帶來了驚雷閃電,狂風暴雨。
伏日,古人說:伏是“隱伏避盛暑”的意思,伏日祭祀,遠在先秦已見著錄。古書上說,伏日所祭,“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炎帝傳說是太陽神,祝融則是炎帝玄孫火神。傳說炎帝叫太陽發出足夠的光和熱,使五穀孕育生長,從此人類不愁衣食。人們感謝他的功德,便在最熱的時候紀念他。因此就有了“伏日祭祀”的傳說。
《小暑六月節》:“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戶牖深青靄,階庭長綠苔。鷹鸇新習學,蟋蟀莫相催。”
小暑
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稱為吃伏羊這種習俗可上溯到堯舜時期,在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說法。徐州人對吃伏羊的喜愛莫過於當地民謠: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伏日吃面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裡的湯餅就是熱湯麵。荊楚歲時記: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五月是惡月,六月沾邊兒也應辟惡。
伏天還可吃過水麵炒麵所謂炒麵是用鍋將麵粉炒干炒熟,然後用水加糖拌著吃這種吃法漢代已有唐宋時更為普遍,不過那時是先炒熟麥粒,然後再磨麵食之唐代醫學家蘇恭說,炒麵可解煩熱,止泄。
另外山東臨沂地區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據說牛喝了身子壯,能幹活,不淌汗民謠:春牛鞭,舐牛漢(公牛),麥仁湯,舐牛飯,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小暑時節是台灣第二期稻作秧苗期第一期稻作黃熟的時候也是絲瓜、苦瓜、黃瓜、冬瓜的盛產期台灣周圍的海域是屬於溫水海域,也是溫水魚群的群聚時期基隆北方外海有小卷紅魽等漁獲,淡水海域則可捕獲黑鯛。
所謂小暑吃芒果代表這個時節是芒果的成熟盛產期台南縣白河鎮的蓮田盛產蓮蓬和蓮子,素有蓮花之家的白河鎮每年都會舉辦蓮花節。
小暑時節養生保健四大注意事項
(1)平心靜氣以養心
小暑時節,天氣炎熱,人們容易煩躁不安,愛犯困,少精神。所以,對應這一時節的特點,在養生健康方面,應該根據季節與五髒的對應關係,養護好心臟。
心為五臟六腑之首,有“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之說,心臟的養護尤為重要。
中醫認為,平心靜氣,可以舒緩緊張的情緒,使心情舒暢、氣血和緩;既有助於心臟機能的旺盛,也符合“春夏養陽”的原則。所以,夏季養生以“心靜”為宜,心靜自然涼。
(2)注意飲食衛生,飲食宜清淡適量
小暑時節的多雨、高溫,更使得本來就在夏季屬於高發症的消化道疾病,更加多發頻發。
所以,這一時節的飲食,一定要注意飲食衛生,而且飲食要節制,不可貪食、過量;而且飲食以清淡,富有營養為宜。
(3)外出時做好防暑工作
中暑是夏季的常見病,小暑時節的天氣特點更是容易發生中暑。所以大家外出時一定要做好防暑工作,帶好遮陽傘、遮陽帽等工具,多喝水,並盡量避開午後太陽熱辣時外出。
(4)不要貪涼沖涼水澡、少進冷食
天熱了,人們就喜歡吃冷飲,冰淇淋、雪糕、冰鎮飲品很受大家的青睞;有的人從外面一回來就沖澡,還喜歡沖涼水澡。殊不知,這些對身體健康非常不利,很容易引發身體不適,或者埋下健康隱患。
《端午三殿侍宴應制探得魚字》唐·張說
小暑夏弦應,徽音商管初。
願齎長命縷,來續大恩餘。
三殿褰珠箔,群官上玉除。
助陽嘗麥彘,順節進龜魚。
甘露垂天酒,芝花捧御書。
合丹同蝘蜓,灰骨共蟾蜍。
今日傷蛇意,銜珠遂闕如。
《贈別王侍御赴上都》唐·韓翃
翩翩馬上郎,執簡佩銀章。
西向洛陽歸鄠杜,回頭結念蓮花府。
朝辭芳草萬歲街,暮宿春山一泉塢。
青青樹色傍行衣,乳燕流鶯相間飛。
遠過三峰臨八水,幽尋佳賞偏如此。
殘花片片細柳風,落日疏鍾小槐雨。
相思掩泣復何如,公子門前人漸疏。
幸有心期當小暑,葛衣紗帽望回車。
《答李滁州題庭前石竹花見寄》唐·獨孤及
殷疑曙霞染,巧類匣刀裁。
不怕南風熱,能迎小暑開。
游蜂憐色好,思婦感年催。
覽贈添離恨,愁腸日幾回。
《登沃州山》唐·耿湋
沃州初望海,攜手盡時髦。
小暑開鵬翼,新蓂長鷺濤。
月如芳草遠,身比夕陽高。
羊祜傷風景,誰雲異我曹。
《送魏正則擢第歸江陵》唐·武元衡
客路商山外,離筵小暑前。
高文常獨步,折桂及齠年。
關國通秦限,波濤隔漢川。
叨同會府選,分手倍依然。
《夏日對雨寄朱放拾遺》武元衡
才非谷永傳,無意謁王侯。
小暑金將伏,微涼麥正秋。
遠山欹枕見,暮雨閉門愁。
更憶東林寺,詩家第一流。
《小暑六月節》元稹
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
戶牖深青靄,階庭長綠苔。鷹鸇新習學,蟋蟀莫相催。
《納涼》秦觀
攜杖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
《夏日南亭懷辛大》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卧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夏日》朱熹
季夏園木暗,窗戶貯清陰。
長風一掩苒,眾綠何蕭摻。
玩此消永晝,泠然滌幽襟。
俯仰無所為,聊復得此心。
《夏夜追涼》楊萬里
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
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
《詠廿四氣詩·小暑六月節》
處處聞蟬響,須知五月中。
龍潛淥水坑,火助太陽宮。
過雨頻飛電,行雲屢帶虹。
蕤賓移去后,二氣各西東。——摘自《全唐詩補編》
《詠廿四氣詩·大暑六月中》
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
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
戶牖深青靄,階庭長綠苔。
鷹鸇新習學,蟋蟀莫相催。——摘自《全唐詩補編》
《墨竹三首·隔溪煙雨》
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
青奴初薦枕,黃釭亦升堂。
鳥語竹陰密,雨聲荷葉香。
晚涼無一事,步屟到西廂。——摘自《全金詩》
《牽牛花十二韻》清·朱彝尊
料得林扉昏掩處,高荷大芋枕邊聽。
雨氣西山黯未開,更聞小暑一聲雷。
不煩走馬沖泥苦,便可乘船入市回。
小暑大暑正清和,荷花香風透涼閣。
綠柳池邊閒遊戲,銀浪滾滾識金梭。
避暑佳人搖臼扇,奴在房中受折磨。
思君不至那知暑,拿著六月當臘月。 ——摘自清·華廣生《白雪遺音》
前調(小暑)
返照射村斜。三兩人家。
行行忽被暮雲遮。
惆悵郭宗昨宿處,林滿歸鴉。
散綺細看霞。
城鼓初撾。
征塵飛上敝裘些。
又早見蟾光升樹,映著蘆花。
——摘自《明辭彙編》
前調(野老家)
小暑啜瓜瓤。粗葛衣裳。
徠炎蒸窗牖氣初剛。
無計遣茲長晝也,茗碗爐香。
深院一垂楊。又鬧鳴螿。
簿書堆案使人忙。
何不歸與湖水上,做個漁郎。
——摘自《明辭彙編》
小暑即為“小熱”,意思是此時雖然已經能夠感受到天氣的炎熱,但是並未達到一年內最熱,小暑只是炎炎夏日的開始。季風氣候是中國氣候的主要特點,季風氣候是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混合型,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高溫潮濕多雨。季風氣候的高溫與多雨時期基本一致,雨熱同期,有利於農作物成長。小暑時節,天氣炎熱、雷暴頻繁,是萬物狂長的時節。
小暑雖不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節,但緊接著就是一年中最熱的大暑大暑,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說,天氣也將越來悶熱和潮濕,灼熱鋪天蓋地,讓人無處藏身。時至小暑,開始進入伏天,大地便不再有一絲涼風,風中還會帶著熱浪。小暑時,中國南方地區已是盛夏,部分地方也進入雷暴最多的時節,常伴隨著大風、暴雨。從小暑開始,人們做好了迎接酷暑的準備。
氣候是指一個地區大氣的多年平均狀況,主要的氣候要素包括氣溫、降水和光照等,其中降水是氣候重要的一個要素。一個地區降水的分佈特點可以分為地區分佈狀況和季節分佈狀況兩部分來組成。中國位於亞歐大陸東部和太平洋的西岸地區,有著巨大的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從而形成了世界上最為典型的季風氣候。季風氣候是中國氣候的主要特點,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高溫潮濕多雨。中國的夏季盛行東南風,東南季風從海洋帶來濕潤空氣,首先登陸中國南方地區,同西伯利亞冷風在大陸交鋒,所以中國南方地區最早進入雨季。中國大部分地區的降水主要是由東南季風帶來的,因此中國的降水在地理空間上呈現“由東南沿海往西北內陸遞減”的特徵。
東南季風為中國帶來海洋的水汽,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會最先得到東南季風帶來的水汽,形成豐富的降水,也就成為了中國年降水量最為豐富的地區。西南季風也為中國帶來降水,可影響到中國華南一帶;當西南季風發展強盛時,也可深入到長江流域。中國的東南季風區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秦嶺-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區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屬於多雨地區;而秦嶺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區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屬於少雨地區。每年7月下旬,副熱帶季風雨帶移至華北—東北,7月下旬至8月上旬(稱“七下八上”)是中國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的雨季。而西北地區由於深居內陸,距海遙遠,成為中國年降水量最少的乾旱地區。從降水的季節分佈狀況來看,中國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也就是東南季風盛行的時候,所以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氣候特徵表現為“雨熱同期”。
小暑時節北半球日照時間逐步縮短,但為何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氣溫仍然節節攀升呢?這是因為太陽直射點雖然在南移,但仍然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的熱量還是收大於支,所以這一段時間內氣溫還會繼續上升。俗話說“熱在三伏”,此時正是進入伏天的開始。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到了大暑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小暑后,中國南方部分地區各地進入雷暴最多的時節。熱帶氣旋活動頻繁,登陸中國的熱帶氣旋開始增多。總之,小暑節氣的氣候特點是天氣炎熱,雷暴增多。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原是依據斗轉星移制定,北斗七星是北半球(中國位於北半球)的重要星象,斗轉星移時北半球相應地域的自然節律亦在漸變,因此成為上古人們判斷節氣變化的依據,即所謂“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規律。北斗七星斗柄旋轉指向確定的節氣,斗指辛為小暑。
西漢武帝時期將“二十四節氣”納入《太初曆》作為指導農事的曆法。採用立桿測影(圭表)在黃河中下游地區測定日影最長、白晝最短(日短至)這天作為冬至日,以冬至日為“二十四節氣”的起點,先測出冬至日因為冬至時影子最長,其相鄰幾天的影長變化最為明顯,更利於觀測記錄。將冬至與下一個冬至之間均分24等份,每“節氣”之間的時間相等,每個節氣間隔時間15天,因此亦稱為“平均時間法”。“平均時間法”確定的節氣,冬至后150天為小暑。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確定,即在一個為360度圓周的“黃道”(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路徑)上,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1等份,每1等份為一個節氣,合起來正好是廿四節氣。其是以春分點為0度起點(排序上仍把立春列為首位),按黃經度數編排,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為一個“節氣”,每“節氣”的“度數”均等。太陽黃經度數確定的節氣,太陽到達黃經105度為小暑。
在舊時,中國南方民間有小暑“食新”的習俗。“食新”是將新打的米、麥等磨成粉,製成各種麵餅、麵條,鄰居鄉親分享來吃,表達對豐收的祈願。同時,這些新貨也要準備一份祭祀祖先。“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類的根本,祭祖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
頭伏吃餃子是中國北方的習俗,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中國幅員遼闊,各地區夏季的氣候也並非一樣。總體來說,中國東南部季風區夏季高溫多雨,西北地區夏季炎熱乾燥、西南高海拔地區夏季涼爽降水少。
民諺:“五月華南六月長(長江中下游),七八兩北(華北東北)雨茫茫。”很形象的描述中國降雨帶的移動情況。
小暑節氣,中國南方地區早已處在雨季。隨著東南季風的加強,中國北方地區(華北、東北)將在公曆7月下旬至8月上旬也迎來多雨的天氣。
中國的氣候規律是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對農業的影響應該分兩個方面,一個是有利的,一個是不利的。有利:水熱充足,利於農作物的生長不利:因降水集中,容易造成洪澇災害,造成農業減產。
中國的氣候是"雨熱同期",但有的地方也會出現伏旱現象。伏旱大體上從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時梅雨靜止鋒已於7月上旬推移到黃河中下游和東北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被“副高”控制,形成反氣旋天氣,以下沉氣流為主,日照長,太陽輻射很強,氣溫高,蒸發旺盛。農作物生長也快,農田需水量很大。但由於氣團單一,除局部地區的雷陣雨外,無大片雨區,普遍出現乾旱酷暑天氣,故叫“伏旱”。伏旱主要發生在中國長江流域及江南地區特別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蘇、安徽等省。在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且少颱風活動時,容易出現嚴重乾旱,降水量顯著少於多年平均值的現象。
廿四節氣是干支歷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它最初是依據斗轉星移制定,斗指辛(西南方位)為小暑。上古時代以北斗七星的運轉計算月令,斗柄所指之辰謂之“斗建”(或“月建”,古稱北鬥鬥柄所指為“建”)。如《淮南子·天文訓》收錄:“帝張四維,運之以斗,月徙一辰,復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歲而匝,終而復始”。這裡的“斗”指的就是北斗七星的斗柄。斗柄循環旋轉,順時針旋轉一圈為一周期,謂之一“歲”(攝提)。“十二月建”是依據“二十四節氣”而來的節氣月,“十二月建”的劃分是以節令為基準,即以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分別作為寅月(攝提格)、卯月(單閼)、辰月(執徐)、巳月(大荒落)、午月(敦牂)、未月(協洽)、申月(涒灘)、酉月(作噩)、戌月(閹茂)、亥月(大淵獻)、子月(困敦)、丑月(赤奮若)之始。廿四節氣與十二月建是干支歷的基本內容,十二月建以“斗柄回寅”為“春正”,即建正之月為寅月。正月建寅、二月建卯月、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小暑是干支歷未月(六月)的起始。
《小暑六月元稹
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
戶牖深青靄,階庭長綠苔。鷹鸇新習學,蟋蟀莫相催。
《納涼》秦觀
攜杖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
《夏日南亭懷辛大》孟浩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卧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夏日》朱熹
季夏園木暗,窗戶貯清陰。
長風一掩苒,眾綠何蕭摻。
玩此消永晝,泠然滌幽襟。
俯仰無所為,聊復得此心。
《夏夜追涼》楊萬里
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
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
《詠廿四氣詩·小暑六月節》
處處聞蟬響,須知五月中。
龍潛淥水坑,火助太陽宮。
過雨頻飛電,行雲屢帶虹。
蕤賓移去后,二氣各西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