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魚舞

摸魚舞

動作摸魚舞中有很多高難度的動作,其中比較有名的有“蠍子爬”、劈叉、翻地起等。 1991年,墳台村的摸魚舞參加全縣的文藝調演,這種節奏歡快、動作驚險的表演形式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引起了強烈的轟動,紅極一時。那時,村裡跳摸魚舞跳得最好的是一個叫林化躍的老師,那可是一個文化能人,吹、拉、彈、唱樣樣在行。

摸魚舞起源


在高唐縣姜店鎮墳台村長期流傳著一種獨具特色的高蹺舞蹈,它比普通的踩高蹺表演內容豐富,動作難度非常高,觀賞性、趣味性很強,堪稱民間舞蹈中的“絕活”。這就是去年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摸魚舞”。
摸魚舞起源於清朝乾隆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盛行於晚清和民國初期,發源於姜店鎮墳台村。現年57歲的趙希虎,是墳台村摸魚舞的主要傳承人之一。

概述


摸魚舞由三個人配合表演,都踩著高蹺,一人扮演白蛇形象,白衣白帽,手持3米長竿為魚竿,魚竿上系著長線,線的末端拴著一條紅布縫製的“魚”。另外兩人為戲劇“武生”打扮,一身黑衣,追著魚做撲、卧、翻、滾、爬、摸、打等表演,所以百姓俗稱為“摸魚舞”。

動作

摸魚舞中有很多高難度的動作,其中比較有名的有“蠍子爬”、劈叉、翻地起等。表演“蠍子爬”時人趴在地上,僅胸部著地,腿和高蹺都折向背部,雙手抓住高蹺匍匐前進,看起來如同蠍子爬一樣。因為動作難度高,一般都是年輕的小夥子學習表演。

伴奏

摸魚舞的伴奏樂器有鼓、鑼、鑔等,其鑼鼓經與一般的高蹺伴奏相同,都是倉令個倉,七倉七,循環往複。那時,每逢村裡表演,十里八鄉的老百姓都趕過來看熱鬧,圍得里三層外三層的,還有的站在牆頭上、房頂上看,看到高蹺隊伍中表演摸魚的,驚得大呼小叫,直拍巴掌。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墳台村的摸魚舞常被周邊村、鎮邀請去進行演出。

傳承


趙希虎記憶中自己學習表演摸魚舞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那時才剛實行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群眾幹勁足,比著武地過日子,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裕。每年秋收後進入農閑,老百姓就常聚在一起踩高蹺、表演摸魚舞,盡情玩耍,用這種方式歡慶豐收的喜悅。那時,村裡跳摸魚舞跳得最好的是一個叫林化躍的老師,那可是一個文化能人,吹、拉、彈、唱樣樣在行。林化躍就手把手教年輕人學習摸魚舞,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指導,當時,所教的徒弟中幾個表現比較突出的就有趙希虎,還有趙士法、趙希承等人。
墳台村委會保存著一張珍貴的光碟,刻錄於上世紀90年代初,比較完整地記錄下了摸魚舞表演的場景。現在村委會辦公室里還保留著當年表演時的部分服裝和道具。談起摸魚舞的傳承,墳台村支部書記趙衍路發愁地說,摸魚舞是墳台村獨有的民間藝術表演形式,但是目前村裡會這項表演的人都已經是五、六十的老年人了,已經做不了那些高難度動作了,簡單的高蹺踩點還行。這項表演還必須得是年輕的小夥子,可現在的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去了,想學也沒有時間。今後,還希望在政府和社會的支持下,加大力度培養摸魚舞的後繼人才,進一步豐富創新表演形式,多創造條件進行拉練演出,讓這一寶貴的民間傳統藝術更好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