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陽苗族自治縣
湖南省懷化市下轄縣自治縣
麻陽苗族自治縣,為湖南省懷化市轄縣,位於湖南省西部,懷化市西北部,地處麻陽河流域,東臨辰溪縣,南連鶴城區和芷江縣,西接貴州省銅仁市,北靠瀘溪縣和鳳凰縣。總面積1561平方千米。總人口約40萬人(2013年)。全縣轄6個鎮、17個鄉,縣政府駐高村鎮。2015年,麻陽縣鄉鎮區劃調整后,下轄11鄉7鎮。
全縣地形略似筲箕,南、西、北3面高,中部低,朝東傾斜開口。境內峰巒重疊,溪河眾多。礦藏有銅、鉛、鐵、鋅、石煤、石灰石等。農作物以水稻為主,多產柑橘、曬紅煙、花生、桐油、茶油、西瓜、黃豆、獼猴桃等。焦柳鐵路、209國道和308省道穿境而過。
麻陽苗族風俗獨特,是中國盤瓠文化實物留存最多、非物質形態文化保存最豐富的地方,境內盤瓠文化民俗村被湖南省苗學會命名為“盤瓠文化研究基地”。麻陽素有“中國冰糖橙之鄉”、“中國長壽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美稱。
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2020年2月2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麻陽苗族自治縣退出貧困縣。增加2021年1月29日,入選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2020年度真抓實幹成效明顯的地區名單(全省信訪工作“三無”創建達標縣市區)。
麻陽苗族自治縣風景
民國2年(1913),隸辰沅道;民國11年廢道,直隸於省;民國24年7月1日,設湘西綏靖處,麻陽縣隸芷麻黔晃行政督察處;民國25年改隸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27年12月,湖南省設9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麻陽縣屬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29年2月27日改屬第九行政督察區
1949年10月,省人民政府成立湘西行政公署,下設沅陵、會同、永順3個專署,麻陽縣隸屬沅陵專署。1952年8月改隸芷江專署。12月芷江專署改稱黔陽專署,麻陽隸黔陽專署。1981年6月隸懷化行政公署,1988年10月3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麻陽縣,設麻陽苗族自治縣,行政區劃與隸屬關係不變。1997年,隨地改市而屬懷化市,並沿用至今。
2020年2月2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麻陽苗族自治縣退出貧困縣。
麻陽苗族自治縣位於湖南省西部邊陲、湘西南部、懷化市西北部,雪峰山與武陵山脈之間,疆域在北緯27°32′02″-28°01′46″,東經109°24′43″-110°06′22″。東起呂家坪鎮荒田沖,西止郭公坪鄉半坡田的跑馬山,長66公里;南起江口圩鎮老坪山,北止谷達坡鄉大龍沖,寬55公里,總面積1568.19平方公里。東連辰溪、南接芷江懷化、西與貴州銅仁毗鄰、北與湘西自治州鳳凰縣、瀘溪縣接壤、是貴州高原走向江南丘陵的交通要衝。
麻陽境內南北西三面群山屏列、地勢較高,中部較低,朝東傾斜開口,呈筲箕狀。海拔最高1405米(西晃山),最低130米。以丘陵為主,平、崗、山原兼有。平原分佈於錦江及其支流沿岸,陽光充足,土壤肥沃,系縣內主要產糧區;丘陵分佈較廣,縱橫交錯於各鄉鎮之間,層層梯田,柑桔遍野;崗地分佈於平原與丘陵的交接地帶,分割零亂,呈饅頭狀,是經濟作物主體地帶;山原分佈於南、西、北三面邊緣,峰巒起伏,林木茂密。
麻陽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7.3℃,降雨量1300毫米,日照1421.8小時,無霜期255天。
麻陽曆有“松柏參天無盡頭,山高水清常年流”之稱。境內有大小溪河287條,流域面積1500多平方公里。各溪河都匯入錦江。錦江橫貫東西,流經13個鄉鎮,至辰溪縣城注入沅水,境內長126公里。
麻陽縣森林資源面積885.71平方公里,活立木蓄積量104.62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56.48%。山地野生動植物廣布,樹種有91科、533種,屬國家保護的珍貴樹種有雲山伯樂、銀杏、香果樹、核桃、檫木、楨楠等28種;中藥材有82科、550種。野生動物有8科、29種。礦藏有銅、鉛、鋅、硅鹽酸鉀、重晶石、釩等17種。
麻陽縣地表水徑流量多年平均為52.27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達109061萬千瓦,至2005年,已開19處,裝機容量達8.797萬千瓦,年發電量2.2億千瓦時,為城鄉快速發展提供堅實的電力基礎。
麻陽苗族自治縣街道
2015年,根據麻陽苗族自治縣鄉鎮區劃調整方案,麻陽苗族自治縣共撤銷5個鄉級建制,現轄郭公坪、文昌閣、大橋江、隆家堡、舒家村、蘭村、譚家寨、石羊哨、板栗樹、和平溪、黃桑11個鄉,高村、錦和、堯市、岩門、蘭里、呂家坪、江口墟7個鎮,總面積1568.19平方千米,總人口40.3萬人。縣人民政府駐地不變(高村鎮堯里社區)。
麻陽苗族自治縣建設
2017年末,全縣總戶數為125762戶,總人口397649人,其中:鄉村人口330996人,城鎮人口66653人。男性人口208789人,女性人口188860人,性別比例為111:100。全縣少數民族人口378046人(其中苗族375868人)佔總人口的95%。全年出生人口4915人,出生率為12.36‰,死亡人口2443人,死亡率為6.1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22‰。2017年末全縣常住人口35.53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達到13.3萬人,城鎮化率達到37.43%,比上年提高2.32個百分點。
縣委書記:江濤
麻陽苗族自治縣建設
新中國成立后,中共麻陽縣委、縣人民政府領導人民清匪反霸、鎮壓反革命,進行土地改革,支持抗美援朝,鞏固新政權,解放生產力,經濟逐步恢復。1953年貫徹執行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開始有計劃的經濟建設,逐步實行對農業、手工業和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國營工業、商業和集體企業,組織農民興修水利,改善生產條件,發展文化教育衛生事業,各項事業長足發展。1957年,工農業總產值1789萬元,糧食總產量達60720噸,分別比1952年增長34.6%、21.59%。
1958年,由於掀起“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大鍊鋼鐵,大修水利,大辦公共食堂,實行供給制,加上連續自然災害,國民經濟大滑坡。1961年糧食產量29183噸,比1957年減少51.04%,市場物資匱乏,人民生活陷入困境,人口出現“負增長”。1962年,縣委採取一系列調整措施,國民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至1965年,麻陽縣糧食總產量達64562噸,比1961年增長121.23%,年均增長30.31%;工農業總產值2528萬元,比1961年增長52.1%,年均增長13.03%。
1966-1976年,麻陽遭遇十年“文革”浩劫。期間,境內幹部群眾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堅持生產和工作,興修水利,大搞農業基本建設,發展社隊企業,先後修建中型水庫1座、小型水庫101座、山塘6200口,特別是為“三線”建設服務,修建水電站3座,裝機容量9270千瓦;修建公路5條,長162公里;興辦氮肥、電機、機磚、陶瓷、銅礦、汽車修配等企業。1976年,麻陽縣糧食總產量85162噸,比1965年增長31.92%,年均增3.55%;工農業總產值4757萬元,比1965年增長88.17%,年均增長9.8%。
2005年,麻陽縣生產總值升至14.02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4.98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59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5.45億元,人均縣內生產總值4192元,財政收入5706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67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05元。
2017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7.9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56億元,同比增長4.0%;第二產業增加值23.70億元,增長5.8%;第三產業增加值36.71億元,增長10.6%。產業結構為由上年的23.91:31.60:44.49調整為22.53:30.39:47.08,;按年均常住人口35.28萬人計算,全縣人均GDP為22101元,按2010年不變價計算,人均GDP達17519元,增長6.8%。
2017年,全縣500萬元以上投資施工項目個數266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7.32億元,同比增長18.4%。其中:5000萬元以下城鎮投資項目203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4.80億元,同比增長34.4%;5000萬元以上城鎮投資項目37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3.95億元,同比增長2.3%。
房地產項目26個,完成投資8.57億元,同比增長13.3%。商品房銷售面積43.70萬平方米,增長75.8%。
2017年,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7.42億元,比上年增長4%,其中:農業19.74億元,增長6.5%,林業0.58億元,增長0.1%,牧業6.3億元,增長0.1%,漁業0.8億元,增長5.6%。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7.50億元,增長4%,其中:農業13.92億元,增長6.2%,林業0.55億元,增長0.1%,牧業2.6億元,增長0.2%,漁業0.42億元,增長5%。
2017年,全縣糧食種植面積21.88千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0.22千公頃,蔬菜種植面積4.6千公頃。主要農產品產量有:糧食總產量達到11.40萬噸,油料總產量1.68萬噸,蔬菜總產量10.43萬噸,瓜果總產量54.4萬噸,其中柑桔47.8萬噸,豬肉產量1.54萬噸,水產品產量0.57萬噸;全年牲豬出欄20.2萬頭,山羊出欄4.42萬隻,家禽出籠380萬羽。
2017年,全縣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9.79億元,同比增長7.4%。
2017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主要產品產量有:發電量30377萬千瓦時,下降6.9%,飲料酒9430千升,增長52%,銅精礦15831噸,增長21%,碳素鋼27020噸,下降9%,鐵合金95264噸,增長21%,商品混凝土74.79萬立方米,同比增長27%,工業硅66114噸,同比增長25%。
2017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5.55億元,同比增長24.6%,產銷率達98.4%,實現利稅總額3.3億元,同比增長4.8%。
2017年全縣資質建築企業5個,實現總產值7.25億元,同比增長26.7%,實現增加值3.18億元,同比增長11.9%。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18.3萬平方米,增長9.7%。
2017年,全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98億元,比上年增長10.6%,按消費地域分:其中城鎮24.63億元,增長11.36%,鄉村6.35億元,增長7.53%;按消費行業類型分:其中批發業3.67億元,增長11.57%,零售業23.12億元,增長10.06%,住宿業0.56億元,增長15.17%,餐飲業3.63億元,增長11.99%。
2017年全縣實現進出口總額17萬美元,其中直接出口17萬美元。
2017年全縣引進項目9個,合同引進縣外資金29.05億元,實際到位資金32.05億元,增長45.6%,實際利用內資28.27億元。其中:新批外商投資項目1個,合同引進外資3000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43萬美元;新批境內省外項目2個,合同引進境內省外資金3.88億元,實際利用境內省外資金10.5億元。
2017年,全年全縣旅遊景點有12個,接待旅遊人次共達103.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9.9%,其中入境90人次。全年實現旅遊收入16456萬元,比上年增長16.8%,其中:鄉村旅遊72.1萬人次,旅遊收入11536萬元。
2017年,全年全縣旅遊景點有12個,接待旅遊人次共達103.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9.9%,其中入境90人次。全年實現旅遊收入16456萬元,比上年增長16.8%,其中:鄉村旅遊72.1萬人次,旅遊收入11536萬元。
2017年,全縣實現財政總收入4.98億元,同比增長11.0%。其中:一般預算收入2.90億元,同比增長-2.79%;財政總支出27.8億元,同比增長14.9%。
2017年全縣金融機構年末各項存款餘額達到97.72億元,增長20.1%,其中:居民儲蓄餘額68.69億元,增長21.0%。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存款達到19333元,比上年增加3207元。各項貸款餘額56.16億元,增長20.7%。2017年全縣保險業務收入達到13666.3萬元,增長20.3%,保險業務支出4588.7萬元,其中理賠支出2401.8萬元。
麻陽人民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融巫文化、苗文化為一體的福壽文化。取材於盤瓠文化基礎上的麻陽民間繪畫聞名全國,多次參加海內外各種繪畫展出,曾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麻陽苗族源遠流長,民族風俗獨特,是全國盤瓠文化實物留存最多、非物質形態文化保存最豐富的地方,境內盤瓠文化民俗村被湖南省苗學會命名為“盤瓠文化研究基地”,麻陽盤瓠祭被列為全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麻陽民間工藝美術種類繁多。有蠟染、剪紙、雕花、泥塑、挑花、刺繡、繪畫等工藝尤為精湛。
麻陽苗族自治縣建設
盤瓠,是南方苗、瑤、畲、仡佬等族共同信奉的“南蠻始祖”。麻陽苗族是盤瓠族後裔,盤瓠是他們信奉的始祖。麻陽錦江河位於古代“五溪”之一的辰水中下游,麻陽地處“五溪地區”腹地,是古代盤瓠部落實際的政治、文化中心。麻陽有世界僅存的盤瓠圖騰。麻陽漫水龍王廟大門橫枋正中刻有扇形浮雕圖案,其主體是“龍犬”,“龍犬”構件包括龍頭、狗耳、牛身(前後大腿根部有水渦紋)、狗尾(上翹)、虎爪,身子左傾,顧首右盼,閑步洞頂“岩塊”上;“龍犬”上方環繞四隻“蝙蝠”。專家學者考證,這就是世界僅存的“盤瓠圖騰”。麻陽保留有完整的盤瓠廟建築體系。麻陽有據可查的盤瓠廟及其遺址有18處之多,保留完好尚有8處,其中高村鎮漫水“龍王廟”、蘭里鎮新營“祖神殿”、郭公坪鄉陳家坡“三座大王廟”最為完整。1988年,漫水盤瓠廟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漫水盤瓠廟被確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漫水村被湖南省苗學會確定為“盤瓠文化研究基地”。1999年、2001年,麻陽兩屆縣委、政府領導先後成立盤瓠文化基地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規劃建設漫水盤瓠文化民俗村,修建了漫水防洪堤和龍舟看台,對漫水盤瓠廟進行了重點維修,於盤瓠廟后建成了二層仿古建築——盤瓠大殿及300m的盤瓠祭祀坪。2005年,“麻陽盤瓠祭”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範圍,縣政府出台五年保護計劃。2006年,“麻陽盤瓠祭”入選《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11月,在盤瓠大殿背後,開始建設盤瓠文化廣場和苗族文化博物館。
麻陽花燈戲傳自域外,始於盛唐,在吸收江南小調的柔美,麻陽山歌的直率、儺願歌的悲壯、苗歌的潑辣后,形成了優美、熱烈、歡快的獨特風格。從1964年開始,麻陽花燈藝人大膽創新,在弘揚發展花燈歌舞藝術的同時,創作、移植了《喜迎親》、《貼畫》、《戰地黃花》、《沙家浜》等近百個花燈戲劇目。“麻陽花燈戲”逐漸發展定型為湖南省地方保留小劇種之一,1990年被收錄於《湖南地方劇種志》中。2007年,麻陽花燈戲入選懷化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麻陽花燈戲入選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蘭山洞水庫
1978年,麻陽縣公路通車里程273.04公里,其中國道76.96公里,省道33.4公里,縣道137.7公里,鄉道24.98公里。改革開放以來,實施“以工代賑”、“縣鄉道砂改油”工程,公路建設駛上快車道。1979至2005年累計投入資金3.2億元,改造、維修209國道、308省道、縣鄉道340公里,新建縣鄉道7線120公里、村道7條120公里,新建公路橋樑60座,實現100%鄉鎮通客車。208個村通公路。公路網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有17公里。鐵路建設實現“零”的突破。1981年,枝柳鐵路投入運營,境內長33公里。設有大坡、麻陽、谷達坡、大壠村4個車站。2000年開始修建渝懷鐵路麻陽段,長42公里,建有郭公坪、錦和、舒家村、齊天坪4個車站。2005年全面竣工,2007年4月正式通車。鐵路密度每百平方公裡面積有20.9公里,高於湖南全省平均水平。
麻陽苗族自治縣風景
2017年,全縣貨運周轉量達到3.21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7.5%,客運周轉量達到3.34億人公里,增長4.0%。
1979~2005年,麻陽縣成立科學技術學(協)會9個,會員總數210人。科學技術隊伍不斷壯大,2005年,麻陽縣共有科技人員980人,占麻陽縣在業人口的1%。25年來,麻陽縣有52項科技成果獲國家、省、市各類科技獎,其中獲國家獎勵3項,獲省獎勵有11項,獲市(地)獎勵有38項。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由1989年的30%上升至45%。
2017年,全縣共申請專利73件,其中:發明專利31件。授權專利22件,其中:發明專利4件。
1979年後,麻陽教育開始撥亂反正,批判“讀書無用論”,調整中小學布局,逐步改革管理體制、辦學體制,鼓勵和支持民辦教育。1988年,普及初等義務教育通過省驗收達標。1990~2004年,中央和地方共投入9334.4萬元,擴建新校舍182653平方米,改造危房104691平方米,引進和添置大量現代化教學設備。到2000年,掃除青少年文盲和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通過省、市驗收達標。2005年,麻陽縣有完全中學2所,初中24所,職業中學2所,小學239所,幼兒園66所,在校中小學生52889人,人園幼兒3953人。擁有教職工4946人,其中高級教師218人,中級教師1276人。小學入學率100%,鞏固率99%、升學率100%。1977-2005年,共向全國各大中專院校輸送學生6300餘人,其中體育人才85人。特級教師傅嘉長於2004年獲“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優秀班主任”。
2017年末全縣有中等專業(職業)學校1所,在校學生1778人,專任教師101人。普通中學24所,在校學生17199人,專任教師1222人。普通小學133所,在校學生26686人,專任教師1321人。特教學校1所,在校學生101人,專任教師17人。幼兒園(含民辦)90所,入園兒童13631人,幼師663人。適齡兒童入學率為100%,初中升學率為90.37%,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為93.1%,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小學100%,初中99.07%。2017年全縣考入高等院校1451人(其中:本科392人,專科1061人),高考錄取率達到83.5%。
1978-2005年,麻陽縣公開發表各類文學作品89件,藝術作品23件。特別是麻陽“農民畫”蜚聲國內外。1988年,麻陽縣被文化部命名“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至2005年,麻陽縣共舉辦29屆“農民畫展”,展出作品2067件(次);參加全國性美展7次。聯合國教科組織出版麻陽畫鄉台曆一冊;麻陽農民畫還先後在美、日、德、法、韓、匈牙利等20個國家和地區發表、展出作品80餘件。
2017年全縣有藝術表演團體5個,文化館1個,博物館1個,圖書館1個,電影劇院2個,全縣文化市場經營單位140家。
2017年末全縣各類醫療機構達到329個,其中:行政村衛生室266個,擁有床位2212張,每千人擁有衛生床位6.23張,衛生技術人員1947人,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5.48人。
全縣有體育館1個,縣級健身廣場1個,2017年,全縣體育健兒參加市以上比賽獲獎牌數146塊,其中:金牌82塊,銀牌37枚、銅牌27枚。
2017年,全年新增城鎮就業人員2404人,年末單位從業人員達到1.58萬人,其中在崗職工1.55萬人。全縣單位從業人員取得勞動報酬9.93億元,比上年增長8.8%,其中在崗職工工資總額9.86億元,增長8.8%。
2017年末全縣職工基本養老參保人數達到2.0157萬人,職工參加醫療保險人數2.48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參保人數22.75萬人;城鄉居民醫保參保人數20.08萬人。
2017年,全縣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71元,增長11.2%,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342元,增長9.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50元,增長13.1%。城鄉居民人均總消費支出10432元,增長20.4%,其中:食品支出3860元;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7415元,增長23.9%,農民人均消費支出6220元,增長15.0%。
2017年全縣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84億元,年末本地固定電話用戶1.22萬戶,本地行動電話用戶19.34萬戶,網際網路用戶4.52萬戶。
2017年,全社會用電量65366萬千瓦時,增長6%。全縣規上工業能源消耗總量5.30萬噸標準煤,下降1.1%,其中,原煤消耗量3.84萬噸,電消耗量1.54億千瓦時。萬元GDP能耗0.519噸標準煤(2010價),比上年減少0.001噸標準煤。污水日處理能力1萬噸,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達到100%,空氣質量達標率達到94%。森林覆蓋率達到66.04%,安全飲用水普及率達到100%。
2017年,全縣全年發生各類安全生產事故7起,死亡7人,億元GDP安全事故死亡率為0.09人/億元。
蘭山洞水庫位於麻陽苗族自治縣拖沖鄉蘭山村境內,於1973年建成,面積260多畝,大壩高36米,為該縣海拔最高的小I型水庫。山泉水匯成4條小溪流入蘭山洞水庫,庫面開闊。庫水晶瑩透澈,屬國家一級水體。
盤瓠文化旅遊基地景點一覽表 | |||
---|---|---|---|
名稱 | 區域範圍 | 佔地面積 | 經營特色 |
盤瓠民俗活動區 | 漫水村居民區 | 120畝 | 參觀盤瓠廟,盤瓠大殿,盤瓠展廳,盤瓠民俗老街,民俗商場購物,欣賞盤瓠民俗表演 |
娛樂休閑區 | 鴛鴦島 (知青農莊) 浮石煙村 | 42畝 | 游盤瓠花船、錦江小舟、苗鄉山歌對唱,烘烤,品苗鄉小吃,風味大餐、沐浴場,音樂茶座等。娛樂、休閑 |
龍舟賽區 | 錦江河段 | 60畝 | 擬每年舉辦一次全國性、省級盤瓠龍舟大賽 |
旅遊觀光區 | 青山寺四周 | 36畝 | 觀苗鄉武術表演,碑林,垂釣 |
文化公園 | 防洪大堤內外 | 50畝 | 各類休閑項目 |
民間繪畫長廊 | 千米防洪大堤 | 3024m | 賞苗鄉民間繪畫藝術、教苗族歷史文物 |
錦江大橋 | 湖南省最長的石拱橋、錦江夜色 | ||
參考資料: |
滕代遠紀念館位於縣城中心區,於1986年11月建成開館,2004年擴建館名由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題寫,館內陳列滕代遠留下了文物、文獻、圖片、書信。滕代遠故居位於岩門鎮王代瑁坡村,建於明末清初,典型的湘西古典民居風格,比較完整地保留了滕代遠少年時代生活學習時的各種遺物。滕代遠紀念館及故居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20年8月,入選“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縣名單。
2021年1月29日,入選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2020年度真抓實幹成效明顯的地區名單(全省信訪工作“三無”創建達標縣市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