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鯽

須鯽

須鯽,Carassioides cantonensis (Heinke, 1892) ,為輻鰭魚綱鯉形目鯉科須鯽屬的一種魚類,俗名江鯽、黃鯽。在中國,分佈於廣東、廣西、海南島等。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廣東。

概述


拉丁科名:硬骨魚綱;鯉形目;鯉科Osteichthyes;Cypriniformes;Cyprinidae
拉丁屬名:硬骨魚綱;鯉形目;鯉科Osteichthyes;Cypriniformes;Cyprinidae
種 學 名:Carassioides cantonensis
中文別名:江鯽、高背鯽、黃鯽、松鯽

識別特徵


背鰭iv—15~20;臀鰭iii—5;胸鰭i—14~16;腹鰭ii-8。側線鱗29-32;背鰭前鱗11~13;圍尾柄鱗16。第一鰓弓外側鰓耙40~56。下咽齒2行,2·4~4·2或1·4~4·1。脊椎骨4+28. 體長為體高的2.0~2.5倍,為頭長的2.9~3.9倍,為尾柄長的7.1~8.9倍,為尾柄高的5.9~7.0倍。頭長為吻長的3.2~4.4倍,為眼徑的3.2-4.5倍,為眼間距的2.3~2.8倍,為尾柄長的2.0~2.8倍,為尾柄高的1.6~2.3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0.7-0.9倍。體側扁而高,暗呈菱形,腹部圓,腹鰭基至肛門具有鱗片覆蓋的不顯著的棱嵴,尾柄寬短,其高大於長。頭短,側扁,頭長小於體高。吻短而圓鈍,吻長通常小於眼徑或相等。口亞下位,呈深弧形,口裂末端未伸達眼前緣,須2對,短小,口角須稍長於吻須。眼大,側上位,眼后緣至吻端的距離大於眼後頭長。眼間寬而平,眼間距為眼徑的1.2~1.9倍。鰓孔向前伸至前鰓蓋骨后緣的下方;鰓蓋膜連了峽部;峽部較窄。鱗大,側線平直,向後伸達尾柄中央。背鰭外緣平截或微凹,起點與腹鰭起點相對,至吻端的距離小於至尾鰭及的距離。臀鰭外緣凹人,起點與背鰭倒數第三或第四根分枝鰭條相對,鰭條末端可達尾鰭基。背、臀鰭末根不分枝鰭條均為後綠帶鋸齒的硬刺,臀鰭刺稍長於背鰭刺。胸鰭末端稍團,一般伸達腹紹起點。腹鰭稍短於胸鰭,末端不伸達肛門。尾鰭分叉。上下葉等長。鰓耙細長,其長度約為眼徑的1/2,排列緊密。下咽骨呈弓狀,前、后臀約等長,主行咽齒排列較密,第一枚齒里圓錐形,第二至第四枚齒寬而側扁,齒冠有1道溝紋,內行齒小,近圓錐形。鰾2室,后室長於前室,末端圓鈍,腸長,多次盤曲,其長為體長的3倍左右。腹膜灰白色。體背側及頭部呈灰黑色,腹部銀白色,鰓蓋有棕色斑塊,鰭淺灰色,背鰭的前部鰭條邊緣黑色,尾夠邊緣黑色。

生 境


生活在江河緩流或靜水的中下層,多在泥底水草茂盛處活動。性雜食,以藻類、水草為主。生殖期3~5月。生長較慢,常見為250~500g。為產區食用魚類。

地理分佈


分佈於珠江及海南島 各水系。

廣西分佈區


柳江 融安 融水 三江 陽朔 臨桂 靈川 龍勝 岑溪 蒼梧 合浦 欽州市區 桂平 平南 玉林市區 博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