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暇社會學
閑暇社會學
閑暇社會學是研究不同社會群體和個人閑暇時間的活動方式及其與社會、經濟變數之間關係的社會學分支學科。又稱閑暇時間社會學。
目錄
研究不同社會群體和個人閑暇時間的活動方式及其與社會、經濟變數之間關係的社會學分支學科。又稱閑暇時間社會學。
產生與發展 對於閑暇問題,早在工業社會形成初期就引起不少社會思想家的關注。K.馬克思把閑暇時間同提高勞動者的智力和體力、滿足社會交往的需要、使人的個性得到全面發展聯繫起來,為閑暇社會學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與馬克思同時代的法國社會學家和哲學家A.孔德、政治與哲學評論家P.J.蒲魯東等人也對閑暇問題進行了研究,他們特別重視如何通過科技進步使人們獲得更多的閑暇。法國工人運動活動家P.拉法格的《閑暇的權利》(1883)一書被認為是閑暇社會學研究的直接起點。閑暇社會學研究的另一部重要奠基作是1899年美國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T.B.凡勃倫的《有閑階級論》。該書系統地分析了有閑階級的產生和不同類型的“有閑者”如何藉助有閑生活來炫耀自己的富有,並以閑暇的分配方式為軸心,建立了獨特的社會、經濟理論。
20世紀以來,蘇聯、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十分重視對閑暇的經驗研究。1924年,蘇聯經濟學家С.Γ.斯特魯米林對城市工人時間分配狀況進行了調查。1924年,國際勞工局專門就實行 8小時工作制后閑暇時間的增多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召開了國際會議,參加會議的有18個國家的 300多名代表。美國社會學家R.S.林德和H.M.林德夫婦在《米德爾敦:當代美國文化研究》(1929)和《轉變中的米德爾敦:文化衝突研究》(1937)中,研究了閑暇的傳統活動、現代活動和組織閑暇活動的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的閑暇社會學研究集中於“大眾社會”問題,即大眾消費和大眾文化。社會學家D.里斯曼1955年發表的《孤獨的人群》一書認為,現代人的社會性格經歷了兩次革命,第一次是文藝復興,其社會性格由受傳統觀念支配變成有獨立見解、不隨流俗;第二次發生在20世紀中期已進入大眾消費和大眾文化階段的國家中,在大眾傳播媒介、同伴群體的規範和價值控制下,人們重新變成了“受外力支配”者。在這之後,又有一大批關於大眾閑暇問題的論著相繼問世,學者們對大眾社會中的閑暇與文化之間的關係進行了經驗論證。同一時期,歐洲的閑暇社會學研究也有相當大的進展。英國學者B.S.朗特里和G.R.拉弗斯的《英國的生活與閑暇》(1951),法國學者J.迪馬澤迪埃的《閑暇文明即將到來嗎?》(1962)、《城市的閑暇》(1966)等著作都有較大的影響。蘇聯在1956~1962年間,8小時工作制逐漸被 7小時工作制所代替,興起了對閑暇問題的重新探討。南斯拉夫、波蘭、匈牙利學者也開展了對於閑暇的實證研究。1956年,南斯拉夫、波蘭、法國、芬蘭、丹麥和聯邦德國首批開展了閑暇問題國際比較研究課題。在第四次和第五次世界社會學大會上關於閑暇問題被列為專門議題。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和國際社會學學會還先後成立了國際閑暇問題研究機構。
中國在1979年重建社會學以後,閑暇社會學的理論和經驗研究被提到了日程。研究的項目主要有:提高中國城市居民閑暇時間佔有量的社會途徑、青年群體閑暇活動的價值取向、大眾傳播在閑暇活動中的地位和影響、閑暇活動的社會管理和青少年犯罪的防治、閑暇產業的開發、工作制改革對閑暇時間利用狀況的影響、閑暇教育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等等。
研究對象和內容 閑暇社會學主要以人們在閑暇時間的活動規律、活動方式、主體感受和社會管理機製為研究對象。
閑暇時間,又稱自由時間、空閑時間、餘暇時間,是人們在勞動時間之外,除去滿足生理需要和家務勞動等生活必要時間支出之後,剩餘下來的個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閑暇時間的活動大體可分為兩種類型:①恢復型活動,如休息、觀看演出、遊戲、旅行、從事體育活動等。恢復型活動過程通常就是滿足消遣、娛樂、享受需要的過程。②發展型活動,如從事文學藝術和技術方面的創造活動、參加社交活動、學習和自學、教育子女等,此類活動更能有效地發展人的個性。閑暇時間的各種活動形式是相互滲透的,共同實現著滿足人們精神的、社會的、審美的和生理的需要等多種功能。閑暇時間的利用狀況,受一定社會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社會關係的性質以及個人思想文化素質的制約。現代社會總的發展趨勢是:隨著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人類將贏得更多的閑暇時間,閑暇活動的內容將更豐富多彩,閑暇時間日益成為促進個性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寶貴財富。
閑暇社會學研究的傳統課題包括:①時間預算研究。研究人們如何支配一天中的工作、睡眠、家務、上下班路程等生活必需時間,以及社交、娛樂、體育、社會交往、從事創造性活動等閑暇時間,分析影響閑暇時間利用狀況的主觀和客觀因素。②研究閑暇時間作為以時間形態存在的社會財富,它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對社會擁有的閑暇時間總量的測算問題。③研究居民的經濟收入用於閑暇活動部分的支出狀況及其對閑暇活動結構的影響。④社會分層與閑暇。研究不同階層、職業、人口群體選擇閑暇活動類型的區別。⑤勞動和閑暇。研究閑暇同勞動的質量、效率和勞動組織方式的相關性,勞動和閑暇兩個領域活動分配的合理比例,一個領域的結構變化在多大程度上受另一個領域結構變化的制約,以及人們在勞動和閑暇中的角色分工,等等。⑥閑暇和家庭。研究閑暇在家庭結構中的作用及對婚姻的影響。
各國及各個不同的發展時期對於閑暇社會學的研究內容有所不同。20世紀60~70年代以來,進入“信息社會”和“后工業社會”的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社會學者,在閑暇研究上關注的課題有:①閑暇怎樣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及所有社會時間的結構;②借鑒19世紀以來各種社會學思想,分析閑暇時間逐步上升為主要社會時間的過程,提出當代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這些問題有:人們信奉閑暇的價值能否同信奉職業的、社會的、精神文化的價值相平衡?如何克服人們只追求閑暇的價值而使其他的價值受到威脅的傾向?閑暇的娛樂享受價值與個性自由發展的價值,會不會成為創造個人幸福和社會福利新思想的力量?過度的閑暇和商業傾向會不會成為新的“人民的鴉片煙”?如果對閑暇活動實行遏制政策會不會使閑暇貧乏化和引起人們的反感、逃避?在即將來臨的“閑暇社會”中,所有成年人都有工作是否不再是一種正常現象?等等。在日本,關注的問題主要有:經濟繁榮下成長的一代或多或少地失去了父輩忘我工作的奮發精神,正轉而追求娛樂和閑暇價值所帶來的社會問題,等等。
研究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閑暇社會學的研究方法日益成熟。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①改變了以往只局限在文化教育的範圍內或只從商業性目的出發的閑暇研究傾向,把它放到整個社會經濟和社會歷史的背景下,用系統的觀點看待閑暇和社會諸因素之間的變數關係,使閑暇問題得到恰當地理解和把握,促進了閑暇社會學的研究向深層發展,並使之同勞動、家庭、宗教、政治、文化的研究結合起來。②閑暇社會學更注重實證研究,在社會調查和定量數據分析領域,方法日益精密化和多樣化,特別是展開了不同社會經濟制度和文化背景下的多國比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