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西奧多·雅斯貝爾斯

代表作《存在哲學》

卡爾·西奧多·雅斯貝爾斯(Karl Theodor Jaspers,1883年2月23日—1969年2月26日),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神學家、精神病學家。雅斯貝爾斯主要在探討內在自我的現象學描述,及自我分析及自我考察等問題。他強調每個人存在的獨特和自由性。

生平


卡爾·西奧多·雅斯貝爾斯
卡爾·西奧多·雅斯貝爾斯
1883年出生於奧爾登堡的小家庭的雅斯貝爾斯,父親是法學家。自幼對哲學感到興趣,但因父親的法學專業影響而入讀大學的法律系。他很清楚知道自己不喜歡法律,1902年轉讀醫學。
1909年在醫學院畢業,到海德堡精神科病院工作。當時艾米·卡普林(Emil Kraepelin)已經在那裡工作。雅斯貝爾斯對當時的醫學界對精神病的研究方式很不滿,立志要改善精神病學研究。1913年,他在海德堡大學得到臨時心理學教師一職。後來,轉為長期聘任,從此不返回臨床工作崗位。
40歲的雅斯貝爾斯,從心理學轉投哲學,並且擴展到精神病學的工作。他便成了鼎鼎大名的哲學家,在德國與歐洲享有盛名。1948年雅斯貝爾斯來到瑞士的巴塞爾大學工作。他在哲學界中仍然表現突出,直到1969年與世長辭。

著作


《這個時代的人》1933年
《時代的精神狀況》(Die geistige Situation der Zeit,1931)
《尼采》(Nietzsche,1936 )ISBN 3-11-008658-1
《存在哲學》(Existenzphilosophie,1938)
《哲學入門》(Einführung in die Philosophie,1950)
《什麼是教育》(THE ENTEITIMENT)
《大學教育中的自由》The freedom of the college education

“軸心時代”


1910年時的卡爾·西奧多·雅斯貝爾斯
1910年時的卡爾·西奧多·雅斯貝爾斯
1883年,馬克思去世。但在同一年,德國又迎來了另一位哲人的誕生,他就是雅斯貝爾斯。
如果你不是雅斯貝爾斯的至親好友,那麼當你去拜訪他的時候,他一定會高高在上地坐在他的沙發椅中,就像一位親王那樣從他的寶座上慈祥地俯視著你。他會聽你談論上帝、世界和人類的知識。但是他會在親切地贊同或反對之後,繼續陳述他自己的觀點。有人說,這多少有點儀式化的小把戲中的些許威嚴,不免讓你頓生涼意。
這的確就是卡爾·雅斯貝爾斯的寫照。他年幼時得過一種怪病,使他無法進行爬山、騎馬、跳舞等激烈的運動。於是,他長期過著單調的生活,顯得十分孤獨而又很難與別人進行溝通。除了公務,他從沒有去過公共場所。而在大學教書期間,他和同事間也從來沒有什麼親密的聯繫,更不用提他對哲學家大會的厭惡了。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裡,他孤獨地,但又十分固執地同所有人辯論。他的這種不容分辯的說教口氣,被有的人稱作“雅斯貝爾斯式的表演”。
雅斯貝爾斯有一個很著名的命題———“軸心時代”。
他在1949年出版的《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說,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間,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間,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軸心時代”發生的地區大概是在北緯30度上下,就是北緯25度至35度區間。這段時期是人類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時期。在軸心時代里,各個文明都出現了偉大的精神導師———古希臘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猶太教的先知們,古印度有釋迦牟尼,中國有孔子老子……他們提出的思想原則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傳統,也一直影響著人類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雖然中國、印度、中東和希臘之間有千山萬水的阻隔,但它們在軸心時代的文化卻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在那個時代,古希臘、以色列、中國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發生了“終極關懷的覺醒”。換句話說,這幾個地方的人們開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來面對這個世界,同時也產生了宗教。它們是對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類型決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國、伊斯蘭不同的文化形態。
那些沒有實現超越突破的古文明,如巴比倫文化、埃及文化,雖規模宏大,但都難以擺脫滅絕的命運,成為文化的化石。而這些軸心時代所產生的文化一直延續到今天。每當人類社會面臨危機或新的飛躍的時候,我們總是回過頭去,看看軸心時代的先哲們是怎麼說的。

家人


納粹上台後,雅思貝爾斯因妻子的猶太身份而受到當局的迫害,這位德國著名的哲學教授隨即失去了工作,他的作品被禁止出版,他的妻子不想連累丈夫的學術前途而要求丈夫放棄自己,雅思貝爾斯回答說:“我如果這樣做的話,我的全部哲學沒有任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