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豁渠

鄧豁渠

鄧豁渠,初名鶴,又名藿初,亦簡作藿,號太湖,四川省成都府內江縣(今四川省內江市市中區)人。曾師事趙貞吉(字孟靜,號大洲),后離趙落髮為僧,遊歷天下,遍訪致命學者。著有《南詢錄》,李贄曾為之作序。

人物生平


“豁渠上人,姓鄧,蜀之內江人也。蜀人多為我言,上人初為諸生,即以諸生鳴其抱負也。已甚平生,未嘗以實學推許前輩,故亦不肯謬以其身從諸生后,強談學以為名高,雖蜀有大洲先生者,文章氣節,偉然可觀,睹上人亦未嘗以實學許之,以故師事趙老者,在朝盈朝,居鄉滿鄉,上人竟不屑往焉。此其負也,其倔強也如此。其尤可笑者,趙老以內翰而為諸生談聖學於東敝,上人以諸生講舉業於西序,彼此一間耳,朝夕相聞,初不待傾耳而後聽也,雖趙老與其徒亦咸謂鄧豁已矣,無所復望之矣。然鄧豁卒以心師趙老而稟學焉。吾以是觀之,上人雖欲聞道不可得也,雖欲不出家、不遠遊、不棄功名妻子,以求善友,抑又安可得耶?吾謂上人之終必得道也,無惑也,今《南詢錄》具在,學者試取而讀焉,觀其間關萬里,辛苦跋涉,以求必得,介如石,硬如鐵,三十年於茲矣,雖孔之發憤忘食,不知老之將至,何以加焉,予甚愧焉。以彼其志萬分一,我無有也,故復錄而敘之以自警,且以警諸共學者。中間所云茅舍獨坐,雞犬明心,雖曰水到渠成,而其端實自趙老發之,吾固哀其志,而決其有成,又以見趙老之真能得士也。”

主要成就


鄧豁渠,名鶴,號太湖,四川省成都府內江縣(今四川省內江市市中區)人。豁渠許是落髮后的僧名。
鄧豁渠為鄉人趙大洲(1508-1582年,名貞吉)的學生。大洲在學問上屬王心齋:徐波石(趙大洲)之陽明後學體系,為泰州學派的重要傳人。所以鄧豁渠也算得上是陽明後學中的一個人物,從他在各地流浪時和陽明學派中人廣泛交往,頗得照拂這一點也能看出。只是鄧豁渠的所作所為在時人看來頗為怪誕,於是具有強烈衛道精神的耿天台(即耿定向,1524~1593年,字在倫,號天台,耿定理之兄)撰寫了《里中三異傳》(載《耿天台先生文集》卷十六),將他和何心隱、方山人並列,稱為三“異人”。其實,人們並不完全這樣認為,譬如李卓吾對鄧豁渠就非常尊崇。在《明儒學案》的《泰州學案·序》巾也有關於鄧豁渠及何心隱、方山人的長篇傳記,此篇傳記雖與《里中三異傳》多有重複,卻少了“狂”、“怪誕”、“異人”之類的言辭。

出版著作


《南詢錄》目錄
《南詢錄》校註記(代前言)
一、鄧豁渠的生平
二、鄧豁渠的思想和《南詢錄》
三、《南詢錄》校注始末
四、關於本書的附錄
《南詢錄》校注
敘南詢錄(李贄)
南詢錄自敘(鄧豁渠)
南詢錄
刻《南詢錄》跋語(何繼高)
記錄鄧豁渠生平的文獻資料
里中三異傳(耿定向)
明儒學案·泰州學案(黃宗羲)
焚書(李贄)
又答石陽太守

個人生活


“渠自幼質贛,與流俗寡合,即慕修養。既壯,知慕道學,情狀雖累墜,則有凜然與眾不同之機。四十二歲,遇人指點,於事變中探討天機,為無為之學。久久知百姓日用,不知的是真機。學者造到日用不知處,是真學問,遂從事焉。知鏡中影皆幻有,皆假真如而生,旋生旋滅,俱非真實,所謂事理,所謂日用,與夫有情無情,有善無善,有過無過,有作無作,皆非性命竅,是竅也,威音王以前玄旨絕能,所沒蹤跡,難以擬議,難以形容,難以測度,故曰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欲透此竅,須致虛守靜。致虛不極,有未忘也;守靜不篤,動未忘也。虛極靜篤,得入清凈,清凈本然,道之消息。渠從事於此,遂得悟入。向在滇南參究的,在嶺南見得的,恍然復透其竅。如人遠遊,雖未得還,明了其家,所歸道路,於是走入深山窮谷順養焉。杜閑客之談,遠假借之徒,卻世情之交,自行自止,自歌自詠,優遊亟泳,以似凡情消化,離生死苦趣,入大寂定中,大光明藏生滅滅矣,寂滅為樂。休哉!休哉!”《南詢錄校注自序》

人物評價


鄧豁渠是明朝“泰州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明朝中葉的著名思想家,也是李贄思想體系形成的引路人。李贄曾尊鄧豁渠為老師。研究明代理學,鄧豁渠有他特殊的位置。研究內江的文化史,研究趙大洲,也應該研究鄧豁渠。《南詢錄》的正式出版,了卻了一樁尋跡公案,這對內江文化的研究,對趙大洲、鄧豁渠的研究也應有新的進展,這是建設文化內江的一件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