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十送紅軍的結果 展開
- 2014毛衛寧執導電視劇
- 紅色歌曲
十送紅軍
紅色歌曲
鎮巴縣地處川陝交界,是“民歌之鄉”、“紅軍之鄉”,是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年,在中國共產黨和紅四方面軍的領導下,建立了縣蘇維埃政權,宣傳土地革命,發動群眾參軍參戰,南面支援紅軍前線戰事,北面防禦國民黨的進攻,進行了英勇頑強、艱苦卓絕的鬥爭,留下了可歌可泣、震撼人心,光照日月的事迹。這些,必然要反映到勞動人民口頭文學的創作里,特別是巴山人民熱愛和熟悉的歌謠里。
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色蘇區中的紅色歌謠,是產生於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陝南和川北大巴山區這個特定的環境,它有明顯的時代背景和鮮明的地方特色,由於風起雲湧的的鬥爭生活,又為紅色歌謠的產生提供了不盡的源泉,使這裡的山歌無論在思想上,藝術上有了新的發展。在陝南、川北的群眾中,一方面剔除了山歌中滲入的某些不健康和落後的成分,一方面完美地吸取了新的題材,從而使那些以歌頌黨和紅軍、歌頌翻身解放,積極參加紅軍,反映軍民關係,支援反“圍剿”戰爭。紅軍走後又產生了懷念黨和紅軍為內容的歌謠,增加了新的思想,煥發了新的藝術生命,使陝南川北地區的民間歌謠,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新的繼承和發展。
解放后鎮巴縣重視紅色歌謠的搜集和整理,縣內從事文藝、史料的許多專業和業餘工作者,滿懷熱情,含辛如苦,深入全縣廣大地區收集整理了千餘首鎮巴紅色歌謠,其中《十送紅軍》民歌就出自鎮巴與四川通江交界的西鄉街(兩河口)。西鄉街(兩河口)是清嘉慶七年(1802)前,此地為西鄉縣所轄,故名西鄉街,后屬鎮巴縣轄。西鄉街(兩河口)是紅四方面軍入川第一鎮,是紅四方面軍創立川陝省蘇維埃政權中成立的第一個縣蘇維埃政權——赤北縣蘇維埃政府,轄通江及鎮巴簡池、永樂核桃樹、三元蘇家坡等地。1956年秋鎮巴縣政府民政科文史收集者符文學到簡池、永樂一帶普查紅軍烈士和了解紅軍史跡,收集了《十送紅軍》歌詞,下面是符文學當時收集經過。
符文學說:“建國后,在1956年的秋未冬初,我到了永樂鄉后,鄉上讓我到西鄉街(兩河口)找朱有熾,朱有熾住西鄉街(兩河口)上,他知道很多革命歷史和紅軍烈士人物情況,朱有熾曾任過川陝省赤北縣蘇維埃稅務局長,並在那時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其妻陳昌秀同時入黨並任兩河口鄉蘇維埃婦女委員長。我到西鄉街找到朱有熾后,先談了有關革命烈士和革命鬥爭史實后,他順便唱了歌謠《徐向前到川陝,空山壩紮營盤,惡人個個腦殼砍,打得川軍垮了桿》、《紅軍到了西鄉街,人山人海雲集來,河口街上搭高台,川陝首建蘇維埃,首縣就是赤北縣,邊境上空紅了天》。他還說:“我還有一首較長的,一共十段,內容較好。歌名叫《十送紅軍》,接著他哼唱,我就記錄,記錄畢了又念起給朱有熾聽,有錯的地方作了糾正。我回到縣上,將這首歌謠反覆琢磨、過細推敲,加以整理,以富饒為筆名寄給“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民間文學》編輯部。”過了兩年,於1958年11月號的《民間文學》革命歌謠欄目中發表了‘鎮巴歌謠’《十送紅軍》這首歌謠。因此說:“西鄉街是鎮巴歌謠《十送紅軍》的發源地。”隨後,這首歌謠先後被收入《紅色歌謠集》、《中國歌謠選》等全國性出版物,署名皆為朱有熾演唱、富饒(符文學筆名)搜集。
1959年,劉光朗(陝南民歌演唱家)從西安藝術師範學校音樂專業班畢業回鄉教書,他說,“不久,符文學找到我把發表在《民間文學》的《鎮巴歌謠十送紅軍》詞交給我,讓我譜曲,看了歌詞后,我感覺非常美,當時心裡很感動。很快,我按鎮巴民歌的曲調譜了曲,並教給學生傳唱。”
劉光朗稱:“前些年(1990年)曾到鎮巴簡池、永樂西鄉街搞採錄,找到了朱有熾的兒子,朱的兒子證實曾見證了符文學找他父親收集這首歌詞的過程。當時朱有熾的一位老鄰居朱達武告訴我,‘那個老漢(指朱有熾)愛唱的很,經常彈個弦弦唱’,朱達武還為我學唱了幾句朱有熾經常唱的《十送紅軍》詞,用的是鎮巴民歌《綉荷包》的曲調。”
十送紅軍歌譜
十送紅軍
(江西民歌)
:
一送(里格)紅軍,(介支個)下了山,
秋風(里格)細雨,(介支個)纏綿綿.
山上(里格)野鹿,聲聲哀號叫,
樹樹(里格)梧桐,葉呀葉落光,
問一聲親人,紅軍啊,
幾時(里格)人馬,(介支個)再回山.
三送(里格)紅軍,(介支個)到拿山,
山上(里格)包穀,(介支個)金燦燦,
包穀種子(介支個)紅軍種,
包穀棒棒,咱們窮人搬,
緊緊拉住紅軍手,紅軍啊,
灑下的種子,(介支個)紅了天.
緊緊拉住紅軍手,紅軍啊,
灑下的種子,(介支個)紅了天.
五送(里格)紅軍,(介支個)過了坡,
鴻雁(里格)陣陣,(介支個)空中過.
鴻雁(里格)能夠,捎來書信,
鴻雁(里格)飛到,天涯與海角,
千言萬語囑咐,紅軍啊,
捎書(里格)多把,(介支個)革命說.
七送(里格)紅軍,(介支個)五斗江,
江上(里格)船兒,(介支個)穿梭忙.
千軍萬馬(介支個)江畔站,
四方百姓淚汪汪,深情似海不能忘,
紅軍啊,革命成功,(介支個)早歸鄉.
深情似海不能忘,紅軍啊,
革命成功,(介支個)早歸鄉.
九送紅軍,上大道.
鑼兒無聲鼓不敲,鼓不敲.
雙雙(里格)拉著長繭的手,
心象(里格)黃連,臉在笑.
血肉之情怎能忘,紅軍啊,
盼望(里格)早日,(介支個)傳捷報.
十送(里格)紅軍,(介支個)望月亭,
望月(里格)亭上,(介支個)搭高台.
台高(里格)十丈,白玉柱,
雕龍(里格)畫鳳,放呀放光彩,
朝也盼來晚也想,紅軍啊,
這台(里格)名叫(介支個)望紅台
曾指導過多部歌劇的作曲家王庸,日前以侵犯著作權把《十送紅軍》的曲作者朱正本、改編者王雲之以及中央電視台告上了法庭。 4月6日上午,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此案,校青年志願者協會軍警職員服務總隊組織同學們旁聽了本案的審理過程。
71歲的老人王庸出庭陳述,1959年,為給紀念新中國成立10周年“向北京獻禮活動”組織節目,自己將贛南民歌《採茶調?長歌》加以改編,重新譜曲,並由曾憲屏等作詞,寫成《送同志哥上北京》。1960年,被告朱正本等人到井岡山採風,獲得了《送》曲並根據其改編成《十送紅軍》。王庸認為,朱正本抄襲了自己的《送同志哥上北京》並改編成《十送紅軍》。王雲之又擅自對《十送紅軍》曲譜進行修改形成央視版《十送紅軍》;2001年中央電視台播出由其攝製的電視連續劇《長征》,反覆使用了《十送紅軍》一曲,而並未註明此曲是根據王庸作品《送》曲譜改編,也未向王支付報酬,經多次協商不成。朱正本則認為由於兩首歌都來源於江西民歌《採茶調?長歌》,故有類似,純屬正常。問題爭論的焦點就在於王庸是否對《採茶調?長歌》做了獨創性的改編。原告認為,三被告在創作和使用《十送紅軍》過程中侵犯其著作權,請求法院判令三被告公開賠禮道歉,並賠償經濟損失10萬元。
被告朱正本的夫人出庭應訴,她表示朱正本根本不認識王庸,也沒有接觸過《送》曲;王雲之親自出庭應訴,表示自己僅對朱正本的《十送紅軍》進行了改編;中央電視台則認為自己已經盡到了審查的義務,不存在侵權問題。雙方在庭審過程中提供了多項證據,就此展開了激烈的辯論。說到動情時,兩方甚至唱起了自己的作品。截至發稿時,此案仍在審理中,我報將會繼續關注此事。
(資料來自人大青年網)
另外一篇相關資料
:
歌曲《十送紅軍》的著作權糾紛歷時一年後塵埃落定,知名導演王庸被確認是《送同志哥上北京》曲譜的改編者,該曲改編自江西民歌《長歌》。但《十送紅軍》並沒有改編自《送同志哥上北京》,王庸的著作權也談不上被侵犯。
2001年6月,中央電視台向全國首播其攝製的電視連續劇《長征》,劇中《十送紅軍》作為主題曲反覆使用。曾指導過《白毛女》、《江姐》等音樂劇的作曲家王庸稱,《十送紅軍》是根據自己1959年創作的歌曲《送同志哥上北京》改編的。
因此,他將《十送紅軍》的創作改編者朱正本、王雲之和中央電視台告上法庭,要求三者承認自己的創作勞動,並賠禮道歉。
經過對《十送紅軍》和《送同志哥上北京》曲譜的對照,一中院得出結論:在《送同志哥上北京》獨創的5個小節中,《十送紅軍》有4個小節與之相同。但該4個小節並非連續的,不能構成一個完整樂句,法院認定《十送紅軍》與《送同志哥上北京》不構成整體或部分實質性相似。但二者都源於江西民歌《長歌》。鑒於此,法院認為,中央電視台等被告的行為不構成對王庸著作權的侵犯,因此駁回上訴。
(文章來源:新京報)
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審理王庸訴朱正本、
中央電視台、王雲之著作權侵權糾紛案民事判決書(部分摘錄)
基於本院認為《十》曲並非從《送》曲改編而來,而是從《長歌》改編而來,僅僅是在創作過程中借鑒了《送》曲的相關部分,且基於當時王庸署名的情況,朱正本等人的行為不具有侵權的故意,故王庸對於朱正本、中央電視台、王雲之構成侵權的訴訟請求,本院不予支持。
綜上所述,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三條第(三)項、第十條第一款第(十四)項、第十一條第四款、第十二條之規定,判決如下:
一、確認《送同志哥上北京》系江西贛南民歌《長歌》的改編作品,原告王庸系該曲譜的改編者;
二、駁回原告王庸的其他訴訟請求。
案件受理費三千五百一十元,原告王庸已預交,由其自行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並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提出副本,交納上訴案件受理費三千五百一十元,上訴於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如在上訴期滿后七日內未交納上訴費的,按自動撤回上訴處理。
審 判 長
宋魚水
代理審判員
馬秀榮
代理審判員
宋 瑩
二OO四年十一月十六日
書 記 員
李 穎
書 記 員
王克楠
(來源:中國法院網)
綜上所述可知:
1961年8月1日在北京音樂堂首演說明書《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中發表了《十送紅軍》。
2001年中央電視台播出由其攝製的電視連續劇《長征》,裡面有《十送紅軍》一曲。
有證據顯示,從1958年發表於《民間文學》中《鎮巴歌謠十送紅軍》詞至上世紀90年代,這首歌謠先後被收入《紅色歌謠集》、《中國歌謠選》、《川陝蘇區紅色歌謠選》等七八種出版物中,所收錄的《十送紅軍》署名或為“朱有熾唱”,或為“富饒(符文學筆名)搜集”。1965年3月,《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一書將《十送紅軍》作為江西民歌排列在第四場。從此,這首歌謠被人們誤認為是江西民歌。而江西民歌《十送紅軍》的創作則是在60年代初。
根據查考的有關《十送紅軍》背景情況介紹,包括詞曲來源的爭論、當時的歷史情況的敘述,以下是轉載文述(不知誰的原創)便足以說明《十送紅軍》真象的來龍去脈:
“20世紀60年代初,根據空軍司令員劉亞樓提出演唱革命歷史歌曲的指示,空軍政治部文工團決定創作大型歌舞《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派出歌舞團團長汪洋,詞作家張士燮,作曲家朱正本、姚學誠、陳傑,編舞李躍先等,到江西採風,搜集戰爭年代的革命歌曲,為歌舞創作做準備。來到井岡山後,他們聽說茨坪敬老院有一些老紅軍,便懷著崇敬的心情登門拜訪。老紅軍李新珠等人為他們唱起了《工農兵聯合起來》:“工農兵聯合起來,向前進,萬眾一心……”他們聽說井岡山遠近聞名的紅軍宣傳隊員“賴媽媽”賴發秀自小愛唱歌,是唱民歌的能手后,專程找到了她,“賴媽媽”為他們唱起了《送郎當紅軍》:“送郎當紅軍,階級要認清,豪紳啊,地主啊,剝削我窮人。送郎當紅軍,切莫想家庭,家中啊,事情啊,我郎莫掛心……”此行,汪洋、張士燮等人走遍了吉安、永新、安福的山山水水,搜集了大量的戰爭年代的革命歌曲。其中不少是流傳在井岡山地區的各種版本的送紅軍歌曲。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井岡山根據地戰事頻繁。每當紅軍上前線時,全村男女老少都在村口、河邊、山坡上送紅軍。有時一邊送,一邊唱。所以,井岡山有關送紅軍的歌曲特別多。甲地和乙地送紅軍的歌曲,其內容、曲調、唱法都不一樣,富有地方民間特色。回到北京后,張士燮負責劇本創作,當他寫到第四場紅軍長征時,感到需要有一首歌曲來表達井岡山的人民群眾送別紅軍時那種依依惜別、戀戀不捨的心情,從劇情結構上才能把第三場反“圍剿”的戲銜接起來。張士燮把自己搜集到的多首有關送紅軍的江西民歌綜合起來,形成了《十送紅軍》的歌詞:“一送(里格)紅軍(介支個)下了山,秋風(里格)細雨(介支個)纏綿綿。山上(里格)野鹿聲聲哀號,樹樹(里格)梧桐葉呀葉飄完。問一聲親人紅軍啊,幾時(里格)人馬(介支個)再回山……”朱正本拿到歌詞后,細讀幾遍,當即就想起了自己在江西採集到的贛南採茶戲的一些曲調。這曲調婉轉優美,十分動聽。其中一首送別親人的曲調,如泣如訴,欲言又止,朱正本從中尋找到了音樂創作靈感。他又借鑒了西洋音樂迴旋曲的形式,在民間曲調的基礎上進行了重新加工。儘管一送、三送、五送、七送、送了又送,但層次分明,富於變化。每段最後一句的結尾,彷彿是下一段唱的開頭,如巨龍盤旋,前呼后應,首尾相銜。從嚴格意義上講,《十送紅軍》是一首創作歌曲。而1961年《十送紅軍》發表時,署名是:江西革命民歌,朱正本、張士燮收集整理。這是因為劇本寫出來后,劉亞樓明確指出:“我叫你們唱歷史歌曲,現成的革命歷史歌曲可以唱,不要另寫!”為了避開創作痕迹,空政文工團領導決定,將《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中的文學、音樂、舞蹈三大創作班子,統統稱作編輯。《十送紅軍》的作者朱正本、張士燮,也就成了“收集整理”。那時候,大家都不太在意著作權。結果,這一署名方式沿用了40多年,乃至於許多人都誤認為《十送紅軍》是一首歷史歌曲,甚至於鬧出了一場笑話,鬧出了一場著作權糾紛。2001年,在慶祝建黨80周年前夕,中央電視台播放了電視劇《長征》,該劇生動地再現了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壯麗畫卷。劇中多次用嗩吶吹奏《十送紅軍》,使得氣氛更顯得慷慨悲壯,有力地烘託了劇情。劇中有這樣一段情節:紅軍撤離中央蘇區時,鄉親們邊打著火把送紅軍,毛澤東叫一位姑娘再唱一首《十送紅軍》,這位姑娘便含著眼淚唱了起來……空政文工團的老同志們看到此處,啞然失笑:“《十送紅軍》1961年才問世,長征時哪來的《十送紅軍》?”看了兩集,老同志們發現片頭片尾都沒有註明《十送紅軍》的詞、曲作者。原空政文工團總團團長黃河、副團長牛暢、歌舞團團長汪洋、《十送紅軍》的詞、曲作者張士燮、朱正本,紛紛給中央電視台和中國音樂家協會打電話,寫證明材料,澄清事實,要求予以更正。因涉及著作權,中央電視台不敢怠慢,很快就弄清了情況,迅速糾正了錯誤,並採取了補救措施。當電視劇《長征》播放到第15集時,片尾加註了如下字樣:主題歌《十送紅軍》,編詞:張士燮;編曲:朱正本。”
由上述內容已清楚闡明,空政歌舞團的張士燮、朱正本先生,於60年代初根據搜集到的多首(包括已發表過的鎮巴十送紅軍歌詞)有關送紅軍的江西民歌等綜合起來,形成了《十送紅軍》的歌詞,並不是原創的江西民歌詞,朱正本先生採集到的贛南採茶戲中一首送別親人的曲調,在民間曲調的基礎上進行了重新加工而成。
而於1958年11月號的《民間文學》上署名為朱有熾演唱、富饒搜集發表的《鎮巴歌謠十送紅軍》是1956年初冬收集的,是有證可查的亊實。所以《十送紅軍》的詞作母源地應該是陝西鎮巴歌謠,而不是電視劇《長征》主題歌中《十送紅軍》編詞:張士燮的江西民歌。
2021年7月1日晚,慶祝建黨百年文藝演齣節目中包括《十送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