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福

原安徽新華學院院長

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曾任合肥工業大學副校長、校長,研究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任國家教育部高級職稱評定權審定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理事、國家科技評獎委員會委員等職。2000年至今任新華學院院長職務

人物生平


王成福教授是我國材料科學方面的著名專家,在材料科學學科領域中開展科研工作,先後完成國家火炬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及省部級課題10餘項,多次獲得科技成果獎,已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他在科研工作中堅持自主創新,走艱苦創業道路,在科技成果轉化中成績顯著,曾獲得國家多項發明專利。其專利成果於1999年參與安徽省某新材料公司的項目在上海證交所正式上市,被譽為“安徽高校第一個吃螃蟹者”。

成就及榮譽


王成福教授和合肥工業大學應美芳教授共同主持研製的在碳纖維連續鍍銅技術基礎上開發的高新技術產品JF390-1銀碳石墨電刷被用在“神六”運行三大系統之中的地面測控、衛星通訊兩大系統之中。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九研究所為此發來賀電,認為這種產品質量萬無一失,保障了地面測控、衛星通訊設備的正常運轉,稱讚王成福院長為“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試驗的成功做出了重大貢獻。
作為一名老共產黨員,王成福教授從合肥工業大學卸任后,繼續實踐著自己“為黨的教育事業奮鬥終身”的信念,為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才智和餘熱。在其任新華學院院長期間,學院實現了四個跨越:在師生規模上,在校生由建校時的幾百人發展到現在的近萬人,專職教師由原來的幾十人發展到現在的七百多人,且師資隊伍結構不斷優化,形成一支老中青有機結合的教師隊伍;在專業規模上,目前已設有信息工程學院、商學院等五個二級學院和電子工程系、土木工程系等五個系,設置了計算機應用技術等28個專科專業和國際經濟與貿易、英語等6個本科專業;在辦學硬體條件上,學院建有50個實驗室、24個多媒體教室、20個實驗室基地和圖書館,學院的三期工程即將動工,全部竣工后將達到能容納兩萬人在校生的規模;在辦學層次上,由建校初期的職業類的專科教育層次發展到現在的普通本科教育層次,由原來專科教育發展到現在本專科並存,並逐步向本科教育過渡。

加盟新華


以王成福教授為核心的領導班子,在新華集團的大力支持下,以教學為中心,以就業為導向,注重專業學科建設,充分發揮民辦高校的體制優勢,學院堅持質量立校、人才強校、特色興校,樹立全新的教育教學質量觀。學院實行“集團投資、專家治校”的治校方略,嚴格遵循高等教育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充分發揮民辦教育機制靈活的特點,通過各種途徑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師資隊伍的學歷層次、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學院倡導建立學習型高校,向先進高校和知名企業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和優秀的企業文化,從而轉變思想觀念,改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辦學五年來,學院無論在規模上還是在師資隊伍建設上;無論在硬體設施還是在軟體設施上都得到了質的提高,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肯定。2005年王成福院長榮獲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等單位頒發的“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傑出校長提名獎”。五年前從全國重點大學合肥工業大學來到還是籌建中的安徽新華職業學院,新華學院。從2000年第一屆招生只有139名學生報到,發展至今在校生近萬人的本科院校,王成福教授和新華都做出了非常的選擇,付出了超常的努力,日前記者來到了王院長那間陳設簡單的辦公室,傾聽這位從教四十多年的老教育工作者談談自己的人生和事業.??

青春年華


1959年王成福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專業,隨後被分配到剛剛組建的國家重點院校——合肥工業大學任教。當時正值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學校的辦學和生活條件都十分艱苦,但是回憶起那段歲月時有一種激情燃燒的感覺,來到合工大不久的他以助教身份帶了一個大本科班材料學課程,100多名學生對他的教學反映良好,事業的成功是最好的褒獎。儘管各方面的待遇今天看來有些不可思議,從1959年到1978年他一直是助教身份,每月僅43元半的工資拿了好多年,但最讓他們這代老知識份子痛苦的是,各種政治運動的衝擊使他們很難有機會真正進行系統的研究工作。
文革期間,當時王成福和很多合工大的老師們隨工宣隊淮南煤礦勞動,還能否回校誰也不知道,不少老師心灰意冷,把藏書都當廢紙賣了,當時王成福老師對自己的未來也是難以預測,但有個信念支持著他,一是年輕時能在艱苦的地方鍛煉不是壞事;二是中國總是需要高等教育,需要老師。也許正是本著這樣的信念,在文革後期學校一片混亂,百事蕭條之際,王老師卻參加了當時外語系的一個德語培訓班,這在當時既不是他的任務,也沒有人鼓勵,做出這樣的決定只是知識份子一種學習和求索的本能。當年誰能料到這樣一種精神給王成福的命運帶來了極大的轉機。
文革結束后,學校百廢待興,當時要選擇一批訪問學者去德國科學院斯圖加特大學的分院進行學習,在全校既會專業知識又懂德語的教師聊聊無幾,第一批四人名單中當時還是講師的王成福名列其中,一年多訪問學者階段,王成福老師受到了德國同行的良好評價,回國后不久,作為年輕化和專業化的代表,王成福被充實到領導班子隊伍中來,迎來了自己事業的高峰。??回首往事,王成福教授感嘆:追求事業不能功利色彩太重,機會總是青睞有遠見有信念和願意付出的人。人生如此,辦高等教育亦然。??

規範辦學


1999年新華集團的負責同志請王成福教授出山,擔任籌建的安徽新華職業學院院長,當時他在合肥工業大學學術委員會擔任主任工作,民辦大學對於他來說是全新的課題。??
王成福教授最終選擇了新華學院,從他四十餘年的教育生涯中,他體會到中國要發展,教育要有突破,傳統的精英教育,計劃經濟模式的教育已無法適應時代的要求,發展民辦教育,高等教育面向全民是大勢所趨。??如何辦好民辦教育,這位材料學教授的觀點很明確:你選擇什麼樣的材料,決定了塑成什麼樣的器物;民辦大學要打好基礎,樹立辦一流民辦大學的信念。??
本著這樣的精神,他提出了“改革、穩定、規範、質量”,而他特彆強調“規範”。??
很多人認為民辦大學不規範,這有時是一種偏見,但更重要的是民辦大學要通過自己的行為向全社會樹立一種規範的形象,辦大學是一項長期投入,不能太急功近利。??
在一所民辦資金投入的事業中提出這樣的觀點要有很大的氣魄,特別是當新華職業學院第一年招生,500人的招生計劃,實際招收的只有130多名學生,當時新華集團董事會和院領導的壓力可想而知。但是王成福和新華人選擇了未來,選擇了遠見。從創辦之初在軟硬體設施方面新華都高標準、嚴要求。很多新華的員工對一件事記憶猶新,辦學初期,當時以參加自考形式組織生源參加培訓是很多民辦學校辦學的重要形式和財源,當時省外一些民辦院校以這種形式使所謂“在校生”達到了近萬人。而當時新華學院的領導們提出了停辦這種辦學形式,因為從規範的角度看,這不能作為頒發學歷文憑高等學校的辦學主體,這一決策對新華學院的發展產生較為長遠的影響,而這種規範操作和質量要求也成為2005年新華學院升本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2012年。由於年歲已高,王成福教授卸任安徽新華學院院長。

平民教育


針對當今社會上人們對高等教育迅速發展帶來的生源和教學質量降低等問題,王成福院長也談了自己的看法。他首先認為高等教育規模擴大,面向大眾是大勢所趨,對於生源質量的問題王院長舉了一個例子:一個一本錄取的學生和三本錄取的學生有什麼差別,重點是在一本的學生基本上每門課都相當優秀,而三本錄取的學生會有一些偏科,但從今後專業的發展角度來看三本學生的潛力一點也不比一本的差。即使是一位高考成績只有300多分的學生,他的身上也有特長,重要的是學校要善於因材施教。??
談到這一點王院長頗為自豪的是新華學院很多生源的質量並不太高,但在畢業之後在用人單位卻得到了不錯的評價,一方面這是學校面向市場設置專業的成效,另一方面也是教學和管理成功的標誌。??
王院長最不愛聽一句話就是一些教育工作者說:我們當年讀書時如何如何,而當今的學生又怎麼怎麼樣。時代不同了,教育工作者要接受教育平民化的現實,我們培養的不僅是經天緯地的棟樑,更要培養能安身立命專業人才。高等教育是一項面對人的工作,要體現以人為本就要發自內心地尊重被教育者。??
而今已古稀之年的王成福教授實現了他們那代知識份子的夢想,“為國家,為自己的事業工作五十年。”他創事業和科研所創造的財富也許很難用金錢來統計了,當年他負責的科研課題,作為技術入股已價值千萬,但他的日常生活極為簡單,至今住在八十年代初分的房子之中,“家中的剩飯剩菜我是從不浪費的,因為經歷過那些艱苦歲月”。對於新華的未來他認為是辦一流的民辦大學,而第一步是要爭取在近期內儘快實現具有研究生教育資格的辦學目標。目標遠大而又腳踏實地,這也許不僅是王成福教授的作風,也正成為新華的一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