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隆通寶
永隆通寶
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中國現今發現數量最少的鑄幣。五代十國時期閩王延羲永隆元年(公元939年)鑄。錢文四字書體,錢文字體在行書、隸書之間。材質或銅、或鐵、或鉛,銅質少見,鉛質甚罕。
五代十國時期閩王延羲永隆四年(公元942)八月鑄“永隆通寶”大鐵錢。以一當“開元通寶”鉛錢百。有背上“閩”下月紋、上“閩”下月紋或左或右有一巨星紋。史不言鑄銅錢。有大鉛錢,大小、文字、書體、紋飾與大鐵錢同。
閩國永隆通寶鉛錢,傳世甚少。它與同時期據有建州的殷閩第一主王延政於天德二年(即永隆6年,公元944年)所鑄“天德重寶”,皆被視為迄今難得的錢幣品種之一,錢幣界有“永隆、天德世難求”之說。
永隆通寶鉛錢,系五代閩國第四主王延羲於閩永隆年間所鑄。據《新五代史·閩世家》載:“延羲;審知少子也。既立,更名曦,遣使者朝貢於晉,改之永隆,鑄大錢……”從錢幣文書法看,“永隆通寶”鉛錢,直讀,字文平漫,書法草率,鑄工粗劣,背穿上有一“閩”字,穿下仰月,穿左有二星紋(見圖)。然而,鉛柔軟易變形,製成錢幣極易磨損,熔點低易鑿刻和私鑄。既然用鉛鑄造貨幣有諸多弊病,為什麼王延羲還要鑄造、發行呢?
永隆通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