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溪

發源於台灣島阿里山山脈的河流

曾文溪發源自台灣島阿里山山脈,向西流經嘉義縣、台南縣、台南市而由七股鄉出海。河流長度138公里,流域面積1212平方公里,源頭海拔2440米,主要支流有塔乃庫溪、普亞女溪、草蘭溪、后堀溪、菜寮溪、官田溪等。

曾文溪為中國台灣第四大河,也是台南地區最大的河流,全長138公里,河域面1177平方公里。

自然資源


曾文溪
曾文溪
曾文溪有豐富的水力資源,全台灣最大的水庫曾文水庫,即在曾文溪上游,此外,在曾文溪的支流上,尚有南化水庫及烏山頭水庫等,除了供水發電之外,也都成為重要的觀光景點。此外,由於曾文溪挾帶砂石與生物碎屑在出海口沉積,提供了大量養分,因而蘊育了河口地區豐富的底棲生物與浮游生物,也吸引了大批水鳥在此處棲息。著名的珍貴鳥類黑面琵鷺即棲息在曾文溪河口北岸,因此設有七股黑面琵鷺保護區。

特色物產


綜述

曾文溪
曾文溪
曾文溪流域的魚類部份迄今累計共記錄到46科120種,較過去文獻中所記錄之 5科 27種增加甚多,主要是因為過去在曾文溪的下游及河口並無任何調查之魚種資料。其中包括3種新種,6 種台灣新記錄種,7種台灣特有種,及14種外來種。三種新種均屬?虎科中的褐吻虎,它們分別是短吻虎、斑帶吻虎、南台吻虎( 1996)。其中除短吻虎在西部主要河川的上游均有分佈外,另外的斑帶吻?虎及南台吻虎兩種,僅分佈在曾文溪及高屏溪較高海拔的水域(陳, 1994),因此彌足珍貴,應予保護。七種台灣特有種中,台灣間爬岩鰍、台灣石、粗首、短吻鐮柄魚、及台灣馬口魚為普遍存在於台灣,除東部以外之水系;埔里中華爬岩鰍則只出現在中南部地區,何氏棘則只在東部及南部,而以曾文溪為其北界。
上游魚類共25種,其中以?魚及台灣石?為優勢種,此二種的稚魚幾乎整年都會出現,故推測其生殖期為全年,但稚魚出現以夏季為多,余較少,故上游魚類的生殖活動除可能受水溫及食物量兩項因子所控制外,曾文溪的流量即降雨量亦可能為其主要的控制因子。
曾文溪
曾文溪
中游魚類共21種,中游地區因受到水庫攔水之影響,溪水變淺,流速遲滯,因此水溫較高,溶氧降低,故所調查記錄到的魚種,多以湖泊棲性的魚類為主,如鯉、鰂、團頭魴或吳郭魚等。
下游魚種高達94種,占所有魚種的78%。其組成受取樣及乾濕季之影響甚鉅,即旱季時,海水魚可入侵20公里(至西港一帶),故曾文溪下游魚類群聚之變動受季節性之影響頗大。
綜合而言,曾文溪上游除外來種外,本土之魚種雖少,但尚稱穩定;中游污染較嚴重,魚種雖不少但不穩定;下游則因海水魚入侵而使魚種多而複雜,群聚亦不穩定

黑面琵鷺

每年大約秋分過後,來自北方的嬌客黑面琵鷺,重要棲息地就是在台南縣曾文溪北岸。
台南縣政府農業局森林及自然保育課長顏秋雄說,縣府公告黑面琵鷺保育區約三百公頃,另農委會所划設其重要棲息地則約六百三十四公頃,不得開發或利用。這一區大致為河口沼澤濕地環境,可分成沙洲、泥質灘地、水域與周遭的魚塭、養殖池等棲地類型。動植物如黑琵招潮蟹、魚蝦、濕地及紅樹林等等,自成一生態體系。
南縣府在七股設置黑面琵鷺保育管理中心,期使成為國際黑琵研究重鎮外,藉此推廣休閑旅遊及濕地生態保育觀念。

流域


曾文溪流經台南縣楠西鄉、玉井鄉、大內鄉、山上鄉、善化鎮、官田鄉、麻豆鎮、安定鄉、西港鄉、七股鄉、最後在台南市安南區和七股鄉之間,流入台灣海峽,全長138.5公里,流域面積1176.7平方公里,源頭海拔高2440公尺,其主要支流有塔乃庫溪、普亞女溪、草蘭溪、后堀溪、菜寮溪、官田溪等。

歷次改道


道光三年此次改道后的曾文溪主流並未因此而安定下來,在其 后的百餘年間亦經數次大改道。
同治十年(I871年)經蚝殼港(蚵殼港)橫西至公地尾,即沿原之副流轉南經士城仔合第一次改道之下游轉西由鹿耳門出海,以致建於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在鹿耳門南岸的天后宮被沖毀於該溪流中,蚝殼港南邊的 蘆竹侖則整村被毀而徙至現之海寮南邊而為新吉在(新結集村莊之意)。
明治37年(1904年)曾文溪又改道由三股溪經國賽港入海,十份塭被沖毀而遷至公地尾西南處重建村落。
明治44年(1911年)曾文 溪山洪再發后改道由十份塭、青草侖入海,蚵殼港整莊被毀,其庄民四散,另十份塭亦再被沖毀,成為河川溪床的一部分。
昭和6年(1931年)曾文溪治水工事興工,使得曾文溪沿岸許多村莊如檨仔林、金德豐、五塊寮、十份塭等村莊又被迫大舉遷庄,例如此時十份 塭復遷回原在址南側溪邊建庄,部分則另於其南結在下十份塭,及其東而為溪埔。須至昭和13年(1938年)六月1日治水工程告竣時,此 一居民戲稱為“青冥蛇”的曾文溪,其四處亂竄的溪道始固定,也一直到此時居民備受威脅的生活空間才大略底定。
次數溪名時間經過地方出海口改道原因
灣里溪 (歐汪溪)道光三年(西元1823年)吧哖(今玉井)、石仔瀨、茄拔、蘇厝甲、入歐汪溪出海。將軍鄉頂山仔腳
曾文溪 (鹿耳門溪)道光三年~ 同治十年(1823~1871)蘇厝甲以上流路與前期同,以下則分主、分流,主流改由菅寮(安定鄉管寮)、經溪埔寮、學甲寮南邊匯入鹿耳門溪出海。另一分流自菅寮向西經蚵殼港,於今日國聖大橋處轉南,合主流入海。鹿耳門道光三年暴風雨
曾文溪 (三股溪、鹿耳門溪)同治十年~ 明治32年(1871~1904)原北分流自國聖大橋轉西北接三股溪出海,另分出支流向西於國聖大橋轉南,併入鹿耳門溪出海。鹿耳門溪舊流路則偏向南邊出海,沖毀古鹿耳門天后宮。鹿耳門同治十年暴風雨
曾文溪 (三股溪、鹿耳門溪)明治32年~ 明治44年(1899~1911)主流自公地尾一分為二:北支流經由三股仔入三股溪至國賽港出海;南支流則經土城仔東邊,由鹿耳門溪舊出海口入海。
北:國賽港
南:鹿耳門
明治32年暴風雨
曾文溪明治44年以後(1911~ )主流由國聖大橋向西衝破沙洲出海,鹿耳門溪斷流。昭和六年(1931)曾文溪河堤興建,鹿耳門溪及三股溪舊流路被切斷,河道縮小。青草侖西北1.明治44年暴風雨 2.昭和六年曾文溪河堤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