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健翎
中國戲曲作家,作品《游龜山》
馬健翎(1907~1965),中國戲曲作家,名飛雕,字健翎,陝西米脂人。他的許多劇作都是自己導演或親自參加演出的。作品有《游龜山》、《游西湖》、《趙氏孤兒》、《竇娥冤》、《血淚仇》等。
民國十三年(1924年),他考入榆林中學,1928年中學畢業,在本縣小學任教。
民國十六年(1927年),參加了中國共產黨。
1928年中學畢業,在本縣小學任教,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米脂縣委宣傳部部長。
民國十九年(1930年)冬,他被迫離開陝北到北京大學求學,在此期間,他對戲劇的興趣日益濃厚。
1933年頂替其兄馬雲程入北京大學讀書,失去中共組織關係。民國二十三年夏,因探兄病,來到西安觀看了易俗社等很多班社演出的新戲,對王天民、李正敏、王文鵬、和家彥、蘇哲民、馬平民、耿善民等名角的演唱特徵,都作了認真的比較研究,以豐富自己的藝術素養。
1934年肄業於北京大學。民國二十四(1935年)年肄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后在河北清豐師範任教。趕寫出話劇《衝上前去》和京劇《辱皇后》兩個劇本,配合了抗日募捐宣傳活動。1936年肄業后先在河北清豐簡師任教,1937年回陝在延安師範任教。在延安組織鄉土劇團,創作演出抗日內容的話劇《中國拳頭》和秦腔《一條路》等。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西安事變”后他回到陝西,在延安師範教學,組建鄉土劇團,自己兼任編劇和導演,創作演出了話劇《大中華的兒女》、《中國的拳頭》、《上海小同胞》和京劇《逃難圖》等。《大中華的兒女》,亦名《國魂》,后改為秦腔,經毛澤東提議改名《中國魂》,這是馬健翎早期的代表作,多年來久演不衰。民國二十七年,參加了著名詩人柯仲平領導的陝甘寧邊區民眾劇團,從此離開了教育界,投身於他終生執著追求的戲劇事業。
1938年陝甘寧邊區民眾劇團成立,他率鄉土劇團大部分人員加入,被任命為民眾劇團編導主任,正式開始戲曲藝術生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抗戰一周年,在延安演出了他第一個秦腔現代劇《一條路》。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秋,創作出大型秦腔現代戲《血淚仇》。通過王仁厚一家從國統區河南到解放區延安的遭遇和不同待遇,深刻地揭露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黑暗現實,歌頌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解放區人民群眾的美好幸福生活。這個戲演出后,周揚著文稱讚這個劇本“提出了階級鬥爭主題,賦予了這個主題以強烈的浪漫色彩,同時選挑了群眾熟悉的所容易接受的形式。”陸侃如則預言:“中國文學史上,這個戲劇一定要佔個重要的位置。”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五月,西北文委授予《血淚仇》劇本一等獎。同年十一月陝甘寧邊區召開文教大會,授予他“人民群眾的藝術家”的光榮稱號。1949年3月,將《血淚仇》、《窮人恨》、《大家喜歡》、《保衛和平》四個反映解放區文藝創作成果的劇本,選入了《人民文藝叢書》。
1949年7月,馬健翎以西北代表團副團長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當選為全國文聯委員、全國劇協常務委員、全國戲曲改進會籌備委員會委員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曾任西北文化部副部長兼戲曲改進處處長、西北戲曲研究院院長,中國戲劇家協會陝西分會主席。雖然公務繁忙,但他為繁榮社會主義戲劇創作,仍然在辛勤地耕耘著。先後改編丁秦腔《四進士》、《太平庄》、《游龜山》、《游西湖》、《竇娥冤》、《趙氏孤兒》等優秀傳統劇目。
1952年,他改編的《游龜山》,在全國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榮獲劇本獎,並在《人民文學》雜誌上發表。會後在天津、保定、太原、西安等地演出數十場,受到各地觀眾的熱烈歡迎和戲劇界的好評。1956年,在陝西省第一屆戲劇觀摩演出大會上,《游龜山》獲得劇本改編一等獎,后成為秦腔和其他地方劇種盛演不衰的優秀劇目。
1964年馬健翎等創作的現代戲《蟠桃園》,被打成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大毒草,受到了批判。1965年7月,在“文化大革命”中他的身體和精神都受到摧殘,10月18日,在西安含冤逝世,終年五十八歲。1980年4月7日,陝西省委在西安為馬健翎昭雪平反,並隆重舉行了馬健翎骨灰安放儀式。
1965年10月18日逝世。
1939年中共中央提出“堅持進步,反對倒退;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的三大政治口號,馬及時創作了大型秦腔戲《三岔口》,形象地教育民眾克服投降反共逆流,爭取時局好轉。同年冬,為了迎接中共陝甘寧邊區第二次代表大會的召開,他又創作了秦腔小戲《干到底》,歌頌中國工人階級在抗日戰爭中的先鋒模範作用和領導作用。次年,他創作了中型眉戶劇《兩親家》,宣傳婚姻自主。特別是眉戶喜劇《十二把鐮刀》的創作和演出,進一步表現了他豐富的生活實踐和卓越的藝術才能。這個反映邊區人民參加生產建設的喜劇,深受邊區幹部和群眾的歡迎,根據地各劇團都排演了這個戲。1941年,馬恢復了中共組織關係。1942年,毛澤東發表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在文藝為工農兵服務方針的指引下,馬以極大的政治熱情,創作了聞名全國的大型秦腔現代戲《血淚仇》。該劇以鮮明的階級感情,反映了國民黨和共產黨領導下的兩個世界;揭露了國民黨頑固派的統治給人民群眾造成的深重災難,熱情地歌頌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光明幸福的生活;成功地塑造了王仁厚這個極其貧苦、樸實、憨厚、勤勞勇敢的農民典型形象,對教育群眾鼓舞軍民士氣起了巨大的作用。1944年,馬創作了反映邊區政府和人民把懶漢二流子改造為新人,最後皆大歡喜的生活喜劇《大家喜歡》。這個戲在陝甘寧邊區文教英模大會上演出,得到了與會同志和領導的一致讚揚。為了反映抗戰勝利後人民要求和平、民主、自由的願望,馬創作了《一家人》(亦名《保衛和平》)和《窮人恨》等劇本。《一家人》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派破壞“雙十協定”,陰謀發動內戰的險惡用心;《窮人恨》表現了廣大農民反抗地主壓迫、爭取翻身解放的迫切願望。這些戲劇緊扣時代脈搏,起到了動員人民、打擊敵人的作用。馬既是一位多產的現代戲作家,又是一位創作歷史劇、改編傳統戲的能手。1942年到1948年,經他編寫、改編的戲曲作品有《打漁殺家》《葫蘆峪》《王佐斷臂》《回荊州》《斬馬謖》《金沙灘》《反徐州》《八大鎚》《顧大嫂》《魚腹山》《伍員逃國》等。這些劇作情節感人,語言生動,人物形象豐滿,在陝甘寧邊區和各抗日根據地廣泛演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曾觀看過部分戲劇的演出,給予了熱情的支持和鼓勵。彭德懷、王震先後寫信,對馬的戲在革命戰爭中發揮的積極作用給予很高的評價。 1944年陝甘寧邊區文教英模大會上,授予他“特等模範”獎狀和“人民群眾的藝術家”的光榮稱號。1949年8月,馬作為西北解放區的代表,赴北平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受到毛澤東等領導人的接見。
他在清豐師範和延安師範學校任教期間,創作排演宣傳愛國抗日的京劇和話劇。正式從事戲劇創作后,運用秦腔、眉戶等藝術形馬健翎的《血淚仇》演齣劇照式,積極反映現代生活,為傳統戲曲與新時代相結合作出了貢獻。他共創作、編寫了60餘部戲劇,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飽滿的戰鬥熱情,深受邊區人民喜愛。整理或改編秦腔傳統劇目和編寫秦腔新的歷史戲,是其戲劇活動的又一重要內容。他還是一位出色的導演和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馬歷任西北軍政委員會文化部副部長,中國作協西安分會主席、副主席,西北戲曲研究院、陝西省戲曲劇院院長等職。他堅決貫徹執行中國共產黨的文藝路線、方針和政策,組織領導和團結廣大藝術工作者,挖掘整理出了一批民族戲曲傳統劇目,改編了秦腔傳統戲《游龜山》《四進士》《游西湖》(與黃俊耀等合作)、《竇娥冤》《趙氏孤兒》;還領導創作了大型眉戶現代戲《雷鋒》《兩顆鈴》等,其中《游龜山》曾在1952年全國戲曲觀摩會演中榮獲劇本獎;《大家喜歡》《查路條》《血淚仇》等五個劇本被翻譯在國外發行。1962年東風文藝出版社出版了《馬健翎現代戲曲選集》。
馬健翎雕像由陝西省雕塑院設計完成,高2.8米,為銅體結構,暗紅色花崗岩底座。這位“美髯公”身披大衣,拄著拐杖,沉思著凝視遠方。雕像背面為馬健翎生平簡介,兩側是部分捐贈人名單,正面鐫刻的“人民藝術家馬健翎”8個金色大字格外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