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榆林中學
榆林市直屬的全市唯一的省級重點中學
榆林中學創建於1903年,是一所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百年老校,是榆林市直屬的全市唯一的省級重點中學,是榆林市中學教育的“窗口校”和“示範校”。
榆林中學正式成立於1903年,前身“榆陽書院”創建於1495年。弘治八年(1495),延綏巡撫熊綉在榆林新明樓西創辦書院,以榆林別稱命名為榆陽書院。嘉靖二十一年(1542)巡撫張惠重修院舍,改為頤貞書院,后因故停辦。萬曆三十二年(1604),巡撫塗宗浚在文廟酉改建興文書院,數年後廢弛。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榆林知府屠用中倡導,地方紳士贊助,在原址重修學舍,復稱榆陽書院。嘉慶、道光、同治年間3次維修擴建,規模漸盛。生員除榆林本地學子外還吸收周圍各縣出類拔蘋者。同治七年(1868)陝甘總督左宗棠題寫"北學其先"庸額,懸於書院講堂正中,以旌其門。當時的延榆綏總兵劉厚基親自主持書院,人稱"劉山長"。
榆陽書院於明清兩代培養 進士38人(文10武28)、舉人285人(文40武245)、貢生43 人,為榆林這一"九邊重鎮"之地增添了文化氣息,使這個 號稱"小北京"的邊城出了不少文化人。清末榆林名儒黃晴磷、黃獻瑞、田萬寶、劉衡軒等曾在榆陽書院就讀。因邊地民眾"尚武"之風頗盛,生員習武者較多,所以武進士、武舉人為數不少。
光緒二十四年(1898),光緒皇帝接受康有為等變法主張,詔渝全國將書院改為學堂,吸收西學教育內容。光緒三十二年(1902),榆林各地書院先後改為學堂,除綏德、榆林兩地改為中學堂,其他均為小學堂,書院的使命隨著光緒三十一年(1904)科舉制度的除而結束了。
1913年成為聯合縣立榆林中學。
校園包括老校區、南校區和西沙高中部新校區三部分(現在只有新校區,即高中部。已升級為高中教育,沒有初中)。老校區(現已讓給榆林市第十中學)依山傍街,佔地50畝,建築面積19006平方米。南校區為2000年由行署舊址改建,佔地24畝,建築面積9029平方米。西沙高中部新校區規劃面積353畝。學校現有教學班59個,其中高中班39個,高中補習班4個,初中班16個。固定資產3398萬元。
陝西省榆林中學
2000年,我校投入100多萬元建成兩個多媒體計算機教室,改造一個語音室、一個微機室,新建了一個教師電子備課室。學校現有聯想等品牌電腦163台,有兩個多媒體大屏幕綜合電教室。
2001年得到蘇州市援榆項目辦、市教委的支援,建成衛星地面接收設施,鋪設一條網際網路光纜,可在教室與總控室,總控室與教室,教室與教室之間進行教學,並可進行雙向通話;可對全校任意頻道教學直播;可以實現榆林中學和蘇州市蘇州中學或全國其他名校教學現場的直播。蘇州市還幫助榆中裝備了兩個國內一流水平的多媒體語音教室。學校也計劃將現有的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在近期內改造成目前最先進的一流實驗室。
榆林中學有一支素質較高的教師隊伍,有不少教師已成為全市各學科的帶頭人。現有教職工202人,專任教師179人,其中高中級教師139人,有本科學歷的139人,特級教師4人。在校學生4373人。學生來源於全市12個縣區,生源充分,質量較高。學校實驗設備齊全,現代化教學設施先進,“四機一幕”、多媒體、語音教室、電子備課以及網路服務等先進的教學手段已經引入到教育和教學當中。高考升學率,特別是名牌院校的入選率不斷提高。從1984年以來,榆中考入高等院校的學生累計達4600多人。其中考入重點院校900多人,考入清華、北大等名牌院校的有80多人。
從1984年以來,榆中考入高等院校和大中專的學生累計3700多人。其中,全國重點大學840多人,考入清華、北大、同濟、復旦、科大的有73人, 1996年和1997年,在全國高中數理化競賽中,榆中參賽學生成績顯著,96年競賽,榆林地區共獲省級以上獎勵19人,全部為榆中學生。97年競賽,僅化學一科,就有7人獲省一等獎,13人獲二等獎,12人獲三等獎,學校榮獲化學科競賽團體第一名。同年,榆中高考成績更加突出,全區高考文科、理科、外語三科狀元之冠,均被榆中學生摘取,升入重點大學的考生約佔全區考入重點大學的45%,高考升學率為62%。學校榮獲“榆林地區一九九七年高中教育先進集體(特別獎)”。在選拔推薦保送生方面,榆中連續三年,為清華、北航、西交大、西電、陝師大等十幾所院校輸送保送生53名。
在98年全國數、理、化競賽中,榆中共有39人獲獎。高考再次取得優異成績,共錄取465人,其中二類線以上225人,被保送進入全國名校的學生14人(其中包括北大、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四川聯大等)。
2000年高考再創輝煌,二類線以上403人,大學錄取623人。
2001年高考二類以上412人,三類以上共930人。
榆林中學堅持常抓教育、狠抓管理、重抓質量、穩抓建設,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各項工作成效顯著。高考升學率穩步提升。校園文明建設不斷取得新的成績。校黨委被陝西省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學校先後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愛國主義教育先進單位”和“文明校園”,被市政府授予“高中教育先進單位”。
總之,榆中是一所歷史悠久、人才薈萃的老學校,近年來榆中以全新的姿態迎接新世紀的到來,全校師生齊心協力,團結一致,知難而進,力爭為高等院校輸送更多的德才兼備的人才。
2020年11月20日,入選“第二屆全國文明校園”名單。
陝西省榆林中學
學校現設有“杜斌丞獎學金”、“王森然獎學金”、“張季鸞助學金”、“李子洲助學金”、“校友基金獎學金”及“貧困學生助學金”等六大獎學金,以資助優秀貧寒學子完成學業。
劉志華,男,1961年6月出生,陝西省府谷縣人,中共黨員。1984年7月北京師範學院數學系本科畢業。先後攻讀了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經濟與管理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1997年10月至11月在蘇州參加第一期蘇榆合作校長掛職培訓;2008年9月在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參加了第一期全國基礎教育改革動態研修班的學習;2009年4月在陝西省委黨校參加了榆林市縣處級幹部培訓班的學習;2010年10月至12月在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參加全國高中校長研修班培訓;2012年11月至12月參加榆林市“好校長”省委黨校培訓班;2013年10月在蘇州參加第七期蘇榆合作中學校長管理能力提高培訓班。
2016年9月27日,在榆林中學報告廳隆重召開校長任職宣布大會。會上,人事局副局長李平明宣布了市政府《關於劉志華職務任免決定》。劉志華同志任榆林中學校長,不再擔任榆林市第十中學校長職務。
滿清時期(1903-1911)
光昭、劉思翥、王公亮、賈振鏞、張啟潘
民國時期(1912-1949)
楊舯宣(1912-1913)
郭維潘(1913)
楊舯宣(1914-1915)
高勤學(1915-1917)
王麟輝(1917-1918)
杜斌丞(1918-1927,1925年後由孫麗生、高宗山代理)、
馬師儒(1928)
馬濟川(1928-1931)
柳硯琛(1930)
趙弘文、翟大勛、閻廣譽(1931-1932,共執校務)
徐紹林(1932-1937)
楊爾琛(1937-1940)
杜燮昌(1940-1945)
高振國(1945-1949,1947年後由姜純粹代理)
共和國時期(1994--)
霍仲年(1949-1956,兼,1953年後由崔煥九代理)
李飄萍(1957-1967)
姚志英(1968-1970,兼)
姚崇華(1970-1971)
王逢耀(1971-1972)
劉哲(1972-1973)
田潤生(1973-1975)
閻榮凱(1975-1977)
宗秀槐(1977-1984)
黃振國(1984-1993)
艾建國(1994-2001)
常勝富(2001-2009,2008年7月後,由吳忠寶、李自川代理)
吳忠寶(2009-2016)
劉志華(2016--)
杜斌丞(1888-1947)偉大的愛國主義者,著名的教育家和政治活動家,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1917年回榆林中學任教務主任兼史地教員。1918年起任榆林中學校長。1930年任國民黨敵17路軍楊虎城部總參議,1936年西安事變時任陝西省政府秘書長。1945年10月在民主同盟第一次中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並被推舉為中央常務委員兼西北總支部主任委員。1947年遇害。
張季鸞(1888-1941)陝西榆林人,1902年就讀於榆陽書院(榆中前身)。近代中國最富自由獨立色彩的報紙《大公報》首任總編輯和主筆,民國時期最具聲望的報人。在他主持筆政期間,1941年5月15日,《大公報》榮獲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獎,這是當時國際新聞界極富聲譽的獎項。
劉志丹,名景桂,字子丹、志丹。1921年考入陝北聯合縣立榆林中學,曾任學生會主席,黃埔軍校第四期炮兵科畢業。中國工農紅軍高級將領,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西北紅軍和西北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建人之一。1996年,被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確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36位軍事家之一。
李子洲(1892--1929),名登瀛,筆名逸民。陝西綏德人。1917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兩年後入哲學系。1922年,李子洲北大畢業后,先後在三原渭北中學及榆林中學教書。五四運動中任北大學生會幹事。1923年加入中共。1927年任中共陝西省委常委兼組織部長,並負責省委軍委工作。1927年組織清澗起義,失敗后又組織渭華起義。1929年被叛徒出賣被捕。1929年6月18日病逝於獄中。
高崗(1905-1954)陝西省橫山縣武鎮鄉高家溝村人。原名高崇德,字碩卿。1949年後任中共中央東北局書記、東北人民政府主席、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2年11月被任命為中央人民政府計劃委員會在主席併兼東北行政委員會主席。
劉瀾濤(1910-1997),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1960年11月起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書記兼蘭州軍區政委。打倒四人幫后,於1978年12月--1980年2月任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和顧問。1979年7月增選為政協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兼秘書長。1982年9月至1992年10月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
馬師恭,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別字子敬,陝西綏德人。本縣楊家溝初級國民學校,陝西省立榆林中學、陸軍大學特別班第六期畢業。
杜聿明(1905~1981),國民黨軍隊將領,愛國民主人士。字光亭。陝西米脂人。1912年就讀於榆林中學。1924年考入黃埔軍官學校第一期。
閻揆要(1904—1995),陝西省佳縣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優秀的政治工作者,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1978年3月被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1982年9月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7歲考入榆林中學。1924年於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
高吉人(1902—1979),陝西靖邊人,原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國民革命軍陸軍預備兵團副司令官,黃埔軍校四期學員;中央軍校高教班第三期畢業。一九二○年考入榆林中學就讀至二四年畢業。
王森然(1895—1984),原名王樾,字森然,號杏岩,曾用啞公、子燕、杏楠、黑衣、菊子、滌樓、養吾等70個筆名。定州市東旺村人。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革命思想家、社會活動家、史學家、美術家,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1924年2月,應校長杜斌丞之邀,來到陝西榆林中學,傳播民主進步思想,宣講新文化運動。
李鼎銘(1881—1947年),原名豐功,生於米脂桃鎮桃花峁。曾為榆林中學教員。1941年夏,以無黨派人士身份,先後當選米脂縣參議會議長、陝甘寧邊區參議會副議長、邊區政府副主席。同年,在邊區參議會二屆會上提出“精兵簡政”議案,受大多數議員支持。
馬師儒(1888-1963),字雅堂,陝西米脂縣人,著名教育家。1921年留學德國,在柏林大學學習教育學和心理學,獲得教育學博士學位。1924年轉入瑞士蘇黎世大學研習哲學和心理學,專門研究裴斯泰洛齊的教育學說,1927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27年回國后,先生應著名愛國民主人士杜斌丞先生的邀請,任陝西榆林中學校長,從事教育工作。1928年應邀前往上海勞動大學擔任教授兼教育系主任。以後曾任北京大學、青島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西安臨時大學、西北聯合大學、西北大學等校教授。
張秀山(1911-1996) 陝西神木人,早年就讀於榆林中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中共中央東北局第二書記兼東北軍區副政治委員,遼寧省盤山農場副場長,遼寧省農墾局副局長,瀋陽農學院副院長,國務院國家農業委員會副主任等職。在中共第十二大、十三大上連續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曹力如(1902~1949)原名崇本。陝西保安(今志丹)人,1920年7月考入陝北聯合縣立榆林中學。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后,被任命為新疆省人民政府第一副主席。
張啟藩,字星垣,泗縣城關人。光緒十六年庚寅恩科進土,光緒二十年甲午恩科欽點翰林院庶吉土,散館一等。曾任編修國史館協修、陝西榆林府知府。
王子宜,1907年8月2日生,陝西省保安(今志丹)縣城營盤院人。原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務部副部長。1920年7月考入陝北聯合縣立榆林中學。曾於榆林中學任訓育主任、教務主任。
馬濟川(1900~1977)原名馬汝輯,楊家溝人。1921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學業優良,在校加入進步團體“共進社”。1925年畢業,返榆林中學任教員、教務主任、校長。新中國成立后歷任西北人民革命大學蘭州分校副校長、甘肅省文化廳副廳長、文化局局長、省政協委員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