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山

2016年颱風

熱帶風暴獅子山(英語:Tropical Storm Lionrock;國際編號:1610;聯合颱風警報中心:12W)為2016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0個獲得命名的熱帶氣旋。“獅子山”一名由香港提供,是香港位於九龍和沙田之間的一座山,其山峰貌似獅子而得名。獅子山是該年8月於西北太平洋至華南出現的巨大“季風渦旋”系統下第6個生成的風暴、兩周內第4個吹襲日本的熱帶氣旋,而其形成位置在北緯33.1度,是21世紀以來生成位置最北的風暴,也是自1951年以來形成緯度第9高的熱帶氣旋;但與此同時,各官方氣象部門和電腦數值預報模式卻預計獅子山由日本以南海域以偏西南路徑朝向琉球群島,與吹襲琉球群島后改向東北移近日本的典型轉向熱帶氣旋路徑剛剛相反,於西北太平洋上實屬罕見。

發展過程


2016年下半年熱帶輻合帶北抬及漸趨活躍,於8月發展出一道西至華南沿岸、東至西北太平洋的廣闊季風槽,組成龐大的“季風渦旋”系統,驅使西北太平洋低壓區活動變得非常頻繁,接二連三地有熱帶氣旋生成,當中包括先後北上吹襲日本的奧麥斯、康森和燦都,以及影響華南的電母,與該年上半年風暴活動異常淡靜的情況形成強烈對比。可是此“季風渦旋”未有停下,繼續促使更多風暴發展,獅子山便是其中之一,另外有緊隨其後的圓規,以及較早出現、與先前3個北上風暴形成位置相近的蒲公英。
獅子山始於一個於8月15日在威克島西面海域生成的低壓區,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在當日早上8時給予熱帶擾動編號96W,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於1小時后(上午9時)對該系統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評級為“低”,至晚上10時半一度提升為“中”,可是在16日下午2時又降回“低”;不過日本氣象廳則在當晚8時把該系統升為熱帶低壓。當時該系統以時速超過30千米向西北偏西移動,快速接近日本;受到強勁垂直風切變抑制,其低層環流中心廣闊而暴露,組織散亂、對流稀疏和淺薄,且帶有部分溫帶氣旋特徵,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因而在17日上午10時把該系統評估為亞熱帶低壓,到晚上8時升為亞熱帶風暴。翌晨(8月18日)該系統的溫帶氣旋特徵減退,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凌晨5時45分對其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機會重新提升為“中”,更於早上8時表示它已轉化為熱帶風暴,跳過評級“高”和熱帶氣旋形成警報,直接給予編號12W。
該系統在8月19日有跡象逐漸增強,日本氣象廳在上午9時對其發出烈風警報。雖然它的環流整體上仍然稀少薄弱,但是其中心風力已達烈風程度,於是日本氣象廳在當晚9時,在該熱帶低壓移至日本本州南面、並改向西南偏西移動之際,正式把該系統升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獅子山,給予國際編號1610。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在20日凌晨2時跟隨升格,不過當獅子山在凌晨4時25分進入香港天文台責任範圍時,香港天文台只把它評為熱帶低壓,直至早上7時45分才把獅子山升為熱帶風暴。副熱帶高壓脊受制於較早前一連串北上吹襲日本的風暴,以及同時活躍的熱帶氣旋蒲公英和圓規阻礙而無法向西伸展,獅子山受到其西面的高壓脊和南面的季風槽牽引,在早上採取西南路徑,開始遠離日本並朝向琉球群島;不過位處附近的蒲公英將引致“雙台效應”出現,令獅子山往後的移動路徑不明朗因素極大,各官方氣象部門均預計獅子山的移動漸變緩慢,而電腦數值預報模式顯示獅子山到達琉球群島東面海域后,有機會擺脫蒲公英的牽制而明顯加強,但也有可能被它牽引而逆時針互旋,轉向偏東方向推進,甚至遭蒲公英吞併。事實上獅子山當日已開始減速至每小時20千米,部分氣象部門繪製的天氣圖更顯示獅子山最外圍的等壓線已與蒲公英相連。
9月1日,“獅子山”颱風已取消編號,但颱風的餘威還影響著東北地區
颱風“獅子山”將於8月30日登陸日本
今年第10號颱風“獅子山”(強颱風級)的中心今27日5時位於日本東京南偏西方向大約148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麵上,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4級(42米/秒)。預計,“獅子山”將向東北方向移動,強度還將加強,最強可達超強颱風級(52~55米/秒,16級),並將於30日下午到夜間在日本本州島東部沿海登陸(42~48米/秒,14~15級)。
受“獅子山”外圍環流和冷空氣共同影響,27日夜間至29日,東海東部海域將有6~7級、陣風8~9級的偏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