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冶港

東冶港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福建對外往來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漢代。早期來福建的外國人以朝貢使者、商人、宗教界人士為多。據《後漢書·鄭弘傳》記載,東漢建初八年(公元83年)“舊交趾七郡貢獻轉運,皆從東冶泛海而至”,說明當時交趾七郡(包括今越南、柬埔寨等地)向中央王朝貢獻的路線是由海路在福州東冶港登陸,再經陸路轉運到京都洛陽去。

基本介紹


東冶港為今福州港前身,在漢代已經開始對外進行貿易,是中國至東南亞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始發港之一。據《後漢書》卷三十三《鄭弘傳》載:“建初八年,(弘)代鄭眾為大司農。舊交趾七郡貢獻轉運,皆從東冶(今福州),泛海而至,風波艱阻,沉溺相系。僅在漢代,東冶港不僅開闢了與中南半島的交通航線,還開闢了跨越大洋與日本、夷洲(台灣)、澶洲(菲律賓)交往的東海航線。以後歷時500餘年,東冶港一直是福建最大的對外交通口岸。及至唐代,東冶改稱福州,福州港躋身為中國三大外貿口岸之一。唐大和年間(827—835年)專門設置市舶機構,其地位更加重要。五代王審知治閩時,福州港更是海船巨舶乘潮進出,絡繹不絕,呈現出“萬國來朝”的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