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萬國來朝的結果 展開

萬國來朝

歷史名詞

萬徠國來朝,歷史事件,指的是世界各國前來朝拜。(“萬國”意為世界各國;“朝”意為朝貢,朝拜。)萬國來朝始於隋,盛於唐,終於明。

朝貢制度早在西漢便已出現,但是規模範圍較小;直至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年),在東京洛陽實現了萬國來朝,見於《隋書·志·卷十》:“每歲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亘八里,列為戲場。”唐朝以其領先世界的文明成果,引來四野八荒的朝賀。與唐帝國有來往的國家多達三百之多,建立外交關係的有七十多個。武則天時,各國君臣甚至集體出資為其建立象徵世界中心的“天樞”。明朝由於鄭和七下西洋,於海內外宣揚國威,途經小國因目睹明朝船隊的強盛,陸續歸順明朝,成為其藩屬國,鼎盛時數量達到一百多個。

隋朝


徠萬國來朝紫微城
徠萬國來朝紫微城
隋朝是我國歷史上首次受到萬國來朝的朝代,由隋煬帝開創於東京洛陽。楊廣即位后,志在開遠夷,通絕域,克平九宇,威加八荒。其具體政策是:“諸蕃至者,厚加禮賜;有不恭命,以兵擊之。”(《隋書·煬帝紀》)在他恩威並施的著力經營下,四夷歸順,八方來朝。
大業二年(606年)突厥啟民可汗染干來東京洛陽朝賀后,“每歲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洛陽皇城正門)外,建國門(洛陽外郭城正門,入唐改稱定鼎門)內,綿亘八里,列為戲場。”在西域的44個酋長國中,“相率而來朝者三十餘國”(《隋書·西域傳》)。另外,北面的突厥、契丹,東面的高麗、百濟新羅、倭國,南面的林邑(今越南)真臘(今柬埔寨)等政權,也先後遣使來洛陽朝覲通好。一時間,東京洛陽使節紛至,胡商雲集,店肆林立,成了世界政治、商貿和文化娛樂的中心。“蠻夷嗟嘆,謂中國為神仙。”(《隋書》卷六十七)
大業三年(607年),倭國遣隋使小野妹子上洛,其國書首次提出改國號為日本:“日出處天子至書,日沒處天子無恙”。隋煬帝不準,曰:“蠻夷書有無禮者,勿復以聞。”
紫微城乾陽殿
紫微城乾陽殿
大業六年(610年),各國來使大獻方物,突厥啟民可汗之下的,皆是國王親自來朝賀。於是在天津街盛陳百戲,自海內凡有奇伎,無不薈萃於洛陽。隋煬帝常於東京皇宮紫微城正殿——乾陽殿接受萬國朝賀,設九賓之禮。隋煬帝作有《 冬至乾陽殿受朝詩》:“端拱朝萬國,守文繼百王。”
大業十一年(615年)春正月甲午朔,隋煬帝大宴百僚。突厥、新羅、靺鞨、畢大辭、訶咄、傳越、烏那曷、波臘、吐火羅、俱慮建、忽論、訶多、沛汗、龜茲、疏勒、於闐、安國、曹國、何國、穆國、畢、衣密、失范延、伽折、契丹 等國一併遣使朝貢。”(《隋書·煬帝紀》)

先秦兩漢


文獻記述的第一次所謂的“萬國來朝”的事件,被認為發生在大禹統治的時代。根據史籍記載,大禹下令天下各國齊赴塗山盟會,這也就是《左傳·哀公七年》中子服景伯所謂“塗山之會,諸侯承唐虞之盛,執玉帛亦有萬國”。不過,這還不能直接採信為史實。從漢代開始,對西域的經營和對匈奴的征服,以及班超甘英等人的冒險,使漢朝真正出現了一批九州之外的國家來朝貢,朝貢體系才在真正意義上建立起來。

唐朝


萬國來朝大明宮
萬國來朝大明宮
唐朝是繼隋朝之後的第二個受到萬國來朝的帝國,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唐朝以其開明大度的社會風氣,領先世界的文明成果,引來四野八荒朝賀的目光。據記載,與唐帝國有來往的國家多達三百之多,建立外交關係的有七十多個。甚至遠在今俄羅斯東北堪察加半島的流鬼國也遣使入朝。在萬國來朝之日,若有缺席的國君,唐廷便會出兵討伐。貞觀十三年歲首,萬國來朝,而唯獨高昌國王麴文泰缺席,於是唐太宗對其使臣說: “高昌數年來,朝貢脫略,無籓臣禮,國中署置官號,准我百僚,稱臣於人,豈得如此!今茲歲首,萬國來朝,而文泰不至。增城深塹,預備討伐!”
唐初皇帝多居長安京大內(太極宮)受朝,唐高宗為便於接見萬國來使,於顯慶二年(657年)頒布《建東都詔》稱洛陽“中茲宇宙,通賦貢於四方,交乎風雨,均朝宗於萬國。”於是建都洛陽,實行兩都制,自此多居東都洛陽受朝。隨著唐帝國實力的不斷上升,洛陽逐漸成為世界中心。開元年間,唐玄宗勵精圖治,開創“開元盛世”的局面,使唐朝國力達到鼎盛。此間玄宗亦多居洛京接見萬國來使,並形成“三年一上計,萬國趨河洛”的慣例。玄宗後期多居西京,“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千官望長安,萬國拜含元”,便是這一時期萬國來朝大明宮的寫照。

武周


武則天《萬國來朝》圖
武則天《萬國來朝》圖
武則天以周代唐,史稱武周,執政時期, “政由己出,明察善斷”,其政治、經濟、文化對世界各國產生重大影響,使得各國紛紛前來朝貢。同時,政府容留大批各國的王公貴族,並有大量外國人移居神都。那時武周的都城洛陽,是當時世界上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武則天於紫微城明堂接見各國來使,其作《明堂樂章》:“千官肅事,萬國朝宗”,便是該時期萬國來朝的寫照。
大周萬國頌德天樞
大周萬國頌德天樞
除此之外,萬國來使甚至還為武則天歌功頌德,集體出資為其 建立象徵世界中心的“天樞”。據記載,公元694年八月,世界各國元首請以銅鐵鑄造天樞,建於神都洛陽皇城端門外,銘紀功德,黜唐頌周,武則天制可。以姚璹為督作使,各國君臣聚錢百萬億,買盡天下銅鐵仍不足用,只好用民間農器補足。次年四月,天樞建成,標誌著武周帝國統領萬國,神都洛陽為世界中心。天樞由東夷人毛婆羅造模,武三思為文,柱身碑刻文武百官和萬國元首的名字,武則天自書其榜曰:“大周萬國頌德天樞”。

明朝


明朝永樂年間,永樂大帝派遣鄭和七下西洋。一為貿易,與諸國進行大規模的貿易以充實國庫,用來彌補永樂皇帝三逐漠北的軍費開支;二為宣威於域外,鄭和帶領寶船船隊浩浩蕩蕩,足跡遍布南洋、印度洋,甚至最遠到達過非洲,一路上一些小國因看到明朝船隊的強盛,陸陸續續的歸附明朝,做了明朝的藩屬國。
截止到永樂後期最為鼎盛時期,已達到一百多個藩屬國,每到朝貢的時候,一百多個國家的使臣齊聚京師,朝拜宗主國皇帝,場面浩大,極大的提升了明朝百姓的國家歸屬感以及傲然之氣。

清朝


《萬國來朝圖》
《萬國來朝圖》
清朝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宮廷畫家作《萬國來朝圖》,遺憾的是,這一切只存在於畫師筆下望空懸想的 畫中。現實當中,這個元旦慶典,沒有那些來自西洋手捧禮 物的各國夷人,甚至連天朝自誇的五十七個外藩屬國和三十 一個朝貢國都沒能湊齊——因為這一年本來就不是各藩屬國的朝貢年,朝鮮和南掌的貢使也在之前一年進貢完就回國了。但據《實錄》和《起居注》記載,這年大年初一乾隆皇帝只是“御太和殿受朝,作樂宣表如儀”,然後又宴請了蒙古王公和紫光閣的幾位功臣,並無藩屬國遣使朝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