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洛京的結果 展開

洛京

漢語辭彙

洛京是漢語辭彙,拼音為luò jīng,有兩種釋義,一為唐朝的東京洛陽,時人又稱洛京。二為五代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定都洛陽,因當時另有東京興唐府,故稱洛陽為洛京。三年,改興唐府為鄴都,洛京復唐號稱東都

引證解釋


即洛陽。因其是著名古都,故稱。《晉書·王浚傳》:“使者未及發,會洛京傾覆,浚大樹威令。”《新五代史·職方考》:“洛陽、梁、唐、晉、漢、周常以為都。唐故為東都,梁為西都,後唐為洛京,晉為西京,漢周因之。”

詞語釋義


洛(讀luò)指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河南省洛陽市的簡稱“洛”。
京(讀jīng)指國都京吏(京師各衙門的都吏。別於外吏而言);京圻(京都);京府(京畿。京城和京都附近的地方;國都所在。
洛陽龍門石窟
洛陽龍門石窟

建都歷史


【十三朝古都】之神都洛陽
夏斟鄩 偃師二里頭 太康、仲康孔甲、帝皋、夏桀 前2070年—前1600年;
商 西亳 偃師屍鄉溝 商湯、外丙、仲壬、太甲等 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 洛邑、成周 瀍河兩岸 成王、康王、昭王、穆王等 前1046年—前771年;
東周 洛邑 王城(澗河兩岸)平王至赧王,共25王 前771年—前256年;
東漢 雒陽 漢魏故城 光武帝至獻帝,共12帝 25年—190年;
曹魏 洛陽 漢魏故城 文帝至元帝,共5帝 221年—265年;
西晉 洛陽 漢魏故城 武帝至愍帝,共4帝 265年—313年;
北魏 洛陽 漢魏故城 孝文帝至孝武帝 共七帝 493年—534年 隋朝 東都 隋唐故城 煬帝、恭帝 606年—618年;
武周 神都 隋唐故城 武則天 公元690年-705年;
後梁 西都 隋唐故城 太祖、郢帝、末帝 909年—913年;
後唐 東都 隋唐故城 庄宗、明宗、閔帝、末帝 923年—936年;
後晉 西京 隋唐故城 高祖 936年—938年(約2年);
洛陽,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開始、先後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國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