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諸語

波斯諸語

波斯諸語,是伊朗的國語和阿富汗的兩種官方語言之一,中亞塔吉克共和國的主要語言。在阿富汗和中亞又稱為“塔吉克語”。中國稱為法爾西語。中國的塔吉克族使用帕米爾語的瓦罕和薩里庫爾方言,屬東伊朗語,與此不同。伊朗約有4000萬人使用,阿富汗約500萬人使用。全世界操波斯語的人口約5000萬。

波斯語


屬於印歐語系伊朗語族。約公元前2000年操印度一伊朗原始母語的雅利安人西遷,經中亞分別進入伊朗和印度本土。其語言逐漸形成印度、伊朗兩大系統。伊朗(1ran)的名稱即來自雅利安這個詞。伊朗語言的發展分為3個階段:古伊朗語、中古伊朗語、新波斯語。古伊朗語的代表為“阿維斯塔語”(Avesta)和鍥形銘文語。“阿維斯塔語”為東部波斯語,是祆教經典所使用的語言。鍥形銘文語為西部波斯語,是波斯帝國的官方語言,也是現代波斯語的直系祖先。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馬其頓亞歷山大東侵滅波斯帝國后,古伊朗語逐漸停止使用。中古伊朗語分為東、西兩大系統。東部中古伊朗語包括花刺子模語、粟特語和中國發現的和田塞語。西部中古伊朗語包括巴列維語、摩尼中古波斯語、摩尼安息語等。其中巴列維語和摩尼中古波斯語是鍥形銘文語的後裔,屬於同一個語言系統,安息語屬於伊朗本土東部方言。巴列維語是波斯薩珊王朝的官方語言,它的文獻在中國發現的只有現存西安碑林博物館的“唐蘇諒妻馬氏墓誌”,摩尼中古波斯語和摩尼安息語只發現於中國吐魯番地區,它們是古代入華的信奉摩尼教的波斯人和安息人所使用的語言。

新波斯語


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滅薩珊王朝後,推行阿拉伯語及文化,中古波斯語逐漸被廢棄。原來的巴列維與安息語融合后產生了新波斯語,又稱為“達里”語。“達里”(Dari)意為“宮廷”。由於新波斯語是薩曼王朝宮廷中通行語言,故由此得名。它後來取代阿拉伯語,在公元9~10世紀成為東部穆斯林世界通行的書面語。新波斯文採用阿拉伯字母體系,又在阿拉伯字母B,J,Z和K的基礎上創造了P,ch,zh和G4個字母,還從阿拉伯語中借入了大量的辭彙。其語法與中古波斯語很接近,要點為:名詞、代詞形容語無性和格的差別,波斯語本族名詞單複數按規則變化,但阿拉伯語借詞則按阿拉伯語變化,不使用冠詞。動詞一般有兩個詞幹;現在詞幹和過去詞幹,其變化規則分為規則變化和不規則變化兩類,有6種人稱變位形式。時態有:將來時、現在進行時、現在完成時、過去時、過去進行時、過去完成時、假定時等。語態有:陳述式、命令式等。句法上與印歐語系其他語言大同小異,都有從句結構。元代中國把波斯文稱為“回回字”或“蒲速蠻字”。元政府各級機構都設有“回回譯史”等專職譯寫文書。中國穆斯林的宗教用語和經堂教育用語中有大量的波斯語語彙。

與阿拉伯語的區別


波斯語(Persian language,فارسی=Fârsi, پارسی‎ = Pârsi)屬印歐語系伊朗語族。又稱法爾斯語。伊朗和塔吉克的官方語言,也是阿富汗境內兩種主要語言之一(另一種是普什圖語)。波斯語還分佈於中亞部分地區。
波斯語是世界上的古老語言之一。古波斯王 大流士一世有碑,刻有波斯楔形文字,今存伊朗。公元前3~公元8世紀,古波斯語演變為中古波斯語(又稱巴列維語)。現代波斯語主要在中古波斯語的基礎上,由8 世紀左右通行於伊朗南方法爾斯部族中的一種方言發展而成。該方言自阿拉伯 哈里發政權在波斯東南方建立朝廷后逐漸成為朝廷的官方語言。在長期的發展中,波斯語積累了豐富的文學、哲學、歷史和其他科學著作的文獻。它至今仍然是近東地區最重要的語言之一。
語言特點編輯本段波斯語為拼音文字,共有32個字母,其中28個是阿拉伯字母,4個是波斯字母。波斯語有8個母音,長母音和短母音各為3個,雙母音2個;有輔音22個,其中8個清輔音,14個濁輔音。單詞的重音基本上落在最後一個音節上。句法特點是詞序相對固定,基本詞序是主語—賓語—謂語。修飾語在中心語之後。動詞有人稱、數、時態、語態和語氣等語法範疇,時態共有9 個,通過動詞的詞尾,或者加助動詞來體現。名詞和代詞沒有明顯的格和性的範疇,領屬關係由一個連接符(波斯語稱伊扎菲)表示。波斯語在歷史上受阿拉伯語影響最大,由於歷史與宗教的原因,現代波斯語中,有近60%的辭彙來自屬於閃含語系的阿拉伯語。此外,它還部分地吸收了突厥語和蒙古語詞語,近年又較多地吸收了法語、英語和俄語等歐洲語言的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