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釘子”其由來有兩種:一是說封建時代的衙門、官宦人家宅邸的大門上都有“門釘”,老百姓常在這地方受制於人,門難進、事難辦、臉難看,被卻之門外,謂之“碰了釘子,或說“碰了一鼻子灰”。元雜劇《西廂記·寺警》一折:“我撞釘子,將賊兵探知。”可見元代時已有“撞釘子”此語。
【事例】:他連日奔波募款,卻四處~,深感懊惱沮喪。
辦事遭到拒絕或受到斥責,普通話說是“碰壁”,俗語則說是“碰了釘子”,意同“碰了一鼻子灰”。
二是說:“碰釘子”是
青洪幫中洪門的切口(隱語行話)“碰到釘字”,意為遇見對頭。“釘子”與“釘字”互為諧音,且意義又基本相同,所以,就以訛傳訛將易於理解的“碰釘子”一語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