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首批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長沙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長沙高新區)創建於1988年,1991年經國務院批准為首批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由城中區和嶽麓山集中新建區兩部分組成。1997年經原國家科委批准,調整為“一區四園”(嶽麓山高科技園、星沙工業高科技園、隆平農業高科技園、遠大高科技園和市內政策區)組成。麓谷總體規劃控制面積140平方公里,現已形成50平方公里開發規模,直管核心園區嶽麓山高科技園(麓谷)位於湘江西岸、麓山北側,轄麓谷街道、雷鋒街道、東方紅街道、白馬街道,人口40萬。

2009年以來,長沙高新區先後獲批國家級首批9個創新型科技園區之一,國家三個科技與金融結合試點高新區之一,國家15個科技服務體系試點園區之一 和湖南省首個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2014年底,以長沙高新區為龍頭的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正式獲批,標誌著長沙高新區進入國家級高新區的“第一方陣”。長沙高新區已成為國家級湘江新區、長株潭自主創新示範區和長株潭兩型社會示範區的核心園區。2017年11月,第二批國家應急產業示範基地。2019年7月,榮獲全國模範勞動關係和諧工業園區。2021年1月29日,入選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2020年度真抓實幹成效明顯的地區名單。

歷史沿革


第一階段:1988年7月——1991年3月,起步階段。經國務院批准,1988年7月長沙科技開發試驗區正式成立,這一階段的特徵是“因陋就簡、就地起步,集中管理、分散經營”,管理機構逐步建立,科技產業逐步形成,為試驗區進入國家隊奠定了基礎。
第二階段:1991年3月——1997年4月,進入國家隊的探索階段。1991年3月長沙科技試驗區進入國家隊,隨後,長沙科技開發試驗區更名為長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這一階段的特徵是“一區一園,以區為主”,管理上形成了“省市共管、以市為主”的體制。同時,這一階段政策區產業迅速發展,集中園建設經歷了先起步后停滯的過程,形成了嚴重滯后局面。
第三階段:1997年4月——2004年8月,一區多園的重新起步階段。1997年4月科技部批准長沙高新區調整為“一區四園”,而省、市又逐步擴大調整為一區多園,這一階段的特徵是產業逐步向各園區集聚,在面上形成了“產業歸口管理、園區統一政策、集中高效服務、信息綜合統計、利益分級共享”的管理體制,並逐步向各園區實行“封閉式管理、開放式運行”轉變,高新區直接管理嶽麓山科技園並繼續發展政策區產業。特別是1999年1月市委市政府決定加快嶽麓山科技園望城坡產業基地(即:麓谷)規劃建設,標誌嶽麓山科技園集中建設重新起步,為落實發展空間奠定了基礎。
第四階段:2004年8月——至今,建設科技產業新城階段。高新區嶽麓山科技園(麓谷)實現帶鎮(街)發展為標誌,發展特徵開始三個轉變:即“科技園區向科技產業新城轉變,純科技產業向多業並舉轉變,園區管理向准政府轉變”,這一轉變使高新區開始有了明確的發展空間,也承擔了更多的社會管理責任,履行了准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2009年10月,高新區被科技部正式批准為部、省、市共建的 國家級創新型園區試點園區,2014年底,國務院批複同意長沙、株洲、湘潭三個國家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高新區戰略地位不斷提升,將發展成為創新的示範區、改革的試驗區、產業的集聚區、中西部地區發展新的增長極。2019年,長沙高新區科技創新指標排名全省第一,在全國169個國家級高新區綜合排名提升到第11位。目前,全體高新人正在努力建設創新麓谷、高效麓谷、美麗麓谷、幸福麓谷,力爭進入高新區全國十強。

現任領導


現任領導班子成員簡介:
黨工委書記:周慶年
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譚勇
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莫一平
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陳志紅
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陳大慶
黨工委委員、紀工委書記:劉穎鵬
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周意龍
黨工委委員、總工會主席:楊金林
黨工委委員、人大政協聯絡工作辦公室主任:江從平
黨工委委員:甘其斌
黨工委委員(掛)、信息產業園黨工委書記:李平波
管委會副主任(掛)、公安分局黨委書記、局長:漆曙光

區內知名企業


園區聚集了以谷歌、微軟、騰訊、中聯重科、中國電子、中國電科、中國五礦、中國通號、中興通訊、清華控股、58到家、杉杉能源、桑德集團、博雲新材、光琇高新、遠大住工、方正證券 等為代表的一批知名企業,大力建設繁榮經濟,共創輝煌美好未來。

區位優勢


長沙高新區麓谷園區規劃總面積140平方公里,東起望城坡,西至白箬鋪,南起梅溪湖,北至金山橋,其中建成區面積近50平方公里,託管雷鋒街道和麓谷街道,總人口約20萬。長沙高新區先後獲批成為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國家科技與金融結合試點園區、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以及全國第九家“僑夢苑”。
依託中南大學、湖南大學在園內的產學研基地、嶽麓山大學科技城和園區內400多家研發機構以及袁隆平、黃伯雲、鍾志華等13位院士等人才優勢,設立了高新區博士后工作總站和17家企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個國家級工程中心、8個國家和省級技術中心,累計開發高新技術項目1200多項,其中90%以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園區創新能力在全國53個國家高新區綜合加權排名中位居第六。

發展規劃


長沙高新區按照“穩住、進好、調優”的總要求,圍繞“奮力爭先晉位,挺進全國十強”的總目標,大力實施“轉型升級、創新驅動、開放崛起”三大戰略,努力打造“動力高新、實力高新、活力高新和魅力高新”,朝著率先打造“五千億級”園區目標奮力起航。

發展成就


1、工業經濟穩步增長,以智能裝備為主的智能製造產業,以移動網際網路為主的電子信息產業增長動能逐步加強。服務業經濟加速增長,規模以上服務業收入增長連續多個季度提速明顯,湖南滴滴、興盛優選等一批重點移動網際網路企業相繼落戶。開放型經濟高速增長,進出口總額、到位外資等核心指標增長走在全省前列。
2、招商引資“質、量”雙提升。新簽約項目數、規模再創新高,簽約項目70個,總投資1474.78億元;其中,引進投資千億項目1個,過100億項目1個,過50億項目1個。投資總額超千億的中聯智慧產業城項目將是全球規模最大、品種最全的工程機械和農業機械的綜合產業基地;投資總額達200億元的三安長沙第三代半導體產業園項目對園區的優勢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起到“一子落而全盤活”的龍頭帶動作用。
3、項目建設明顯提速。項目開、竣工進度快。已實現30個項目開工,22個項目竣工;天際汽車、中電科、桑德三個重大項目實現當年開工、當年竣工。拆遷騰地快馬加鞭。投資1000億元的省市“1號工程”中聯智慧產業城,首開區11天簽約倒房,2000多台渣土車日以繼夜,2個月交付場地;三安5天場平202萬方,日運土方40萬方。
4、企業入規、升高、上市、擴面“亮點”多。工業企業入規數再創歷史新高,新入規企業50家。企業升高提速明顯,三批次高企申報共427家。企業上市再次爭光,力合科技、威勝信息、遠大住工3家企業IPO成功過會。企業擴面成效顯著,新獲批國家級智能製造試點示範項目3個,省級項目2個,市級目27個。
2021年1月29日,入選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2020年度真抓實幹成效明顯的地區名單。
2021年3月25日,長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機關被湖南省文明委授予“2020屆湖南省文明單位”稱號。

所獲榮譽


2020年8月25日,獲評2019年度湖南省園區產業高質量發展獲獎園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