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州城
懷州城
懷州城,懷州是遼代地名,在今內蒙古巴林右旗。
遼太宗耶律德光於946年(會同九年)率兵征討後晉,兵臨後晉國都汴梁(今河南開封市)城下,後晉皇帝石重貴及其母投降請罪;第二年正月耶律德光進入汴京城,改國號為大遼,改年號為大同,在班師回國途中,突犯重病,4月死於欒城(今河北欒城縣)。耶律德光的遺體被運回契丹本土安葬,9月被葬在祖州城西約25公里的風山,名為懷陵;同時在陵墓西南方興築了懷州城,為奉把和守衛懷陵的奉陵邑。
當遼太祖去世時,嫡長子與次子之間發生爭奪皇帝位的矛盾。由於述律皇太后的竭力支持,將皇帝位傳給了次子耶律德光,長子人皇王耶律倍被迫出走,躲開爭奪權勢的政治,跑到後唐去過著不得意的生活,后終被潞王李從珂派人殺害。當太宗耶律德光病死在歸國途中時,耶律倍的長子耶律阮佼在軍旅中登上了皇帝的寶座,雖遭到述律皇太后及李甜等的反抗,但耶律阮掌握著兵馬大權,終於平息了皇族內部動亂,然而執政不滿5年,便遇刺身死,廟號世宗。951年耶律德
光的長子耶律(王字旁景)奪取了皇位,執政13年,也遭到刺殺身亡,廟號穆宗。969年,皇位傳給了耶律倍的嫡長孫、耶律阮的長子耶律賢,廟號景宗。從此皇權又回歸到嫡系長於手中,直到遼王朝滅亡。所以,當耶律賢即皇帝位后,只將耶律(王字旁景)附葬在懷陵,不另給新建陵園,懷州也是奉祀和守衛穆宗的陵墓。
懷州是在耶律德光領有的頭下城寨的地方興築的。耶律德光在跟隨太祖征討渤海國時,在攻進扶余城和龍泉府戰鬥中,俘獲了不少人口。將格俘虜帶回契丹本土后,便在這裡興築村寨進行安置。在南下中原的戰鬥中,又在燕薊一帶擄掠
了一批俘虜,也都安置在這裡。所以,當耶律德光去世后,便在他的頭下村寨地方安葬,並建築起奉陵邑,將頭下戶作為守陵戶。
懷州城址所在的崗崗廟村,位於敖爾蓋河河旁谷地內,發源於東北方饅頭山的烏蘇伊肯河(塔拉寶拉格河),與發源於北方賽汗山下的床金河;在崗崗廟村北匯合後向南流,叫做敖爾蓋河(古日古勒台河),下流注入西拉木倫河。城垣平面呈方形,正南北向,城牆全部用土夯築。東牆保存最好,長524米,殘高2至3米;南牆保存較好,長496米,殘高1至4米,正中開設城門,無瓮城。西牆大部分被河水沖涮掉,僅剩下西南角長約24米的一段,殘高4米。北牆保存較差,西端的一段已被河水沖毀,殘長240米,殘高3至3米,正中開設城門,無瓮城。城牆的東北角和東南角上,還殘存有角台痕迹,城牆上沒有馬面遺跡。
城址中清代曾建有一座名為崗崗廟的藏傳佛教廟宇,現在城內為一座村落,先後將城內建築遺跡破壞了很多,以致現今很難弄清原有城郭的布局情況。現今城內只能看出有兩處大型院落。其中一處大院落在城內西南部,四周築有圍牆,
正南北向,平面為長方形,東西寬100、南北長174米;在南牆正中開設大門,門內有前後兩重大殿,前殿基寬26、長48米,後殿基寬24、長40米,清代的崗崗廟正好建築在這處大院落上。另一處大院落建在城內中央偏北,圍牆東西寬50、南北長81米,l院內正中有一座大殿,殿基寬20、長15米。這兩處院落應是祭殿、享堂和官署等主要建築物。
在城垣的北牆外,分佈有大片的居住址和一處大房基。床金河東岸長約300、寬約500米的範圍內,分佈著許多房基,沒有整齊統一的布局,多為用石塊壘砌的長方形房基,很少見有磚瓦等建築材料,說明這些房子原是頭下戶們居住的地方,這些頭下戶也就是懷陵的守陵戶。在這片居住址的東北部,殘存有一處大房基,應是管領這些守陵戶們的官署所在。在城址北面的小山上,還有一處大型佛寺遺址,寺廟依山興築,用大石頭壘砌成4層平台,在每層平台上建有一座面闊3間的建築物。
遼太宗串兵征討後晉的時候,有十多個契丹人在祖州西約五十里的山中打獵,看見太宗騎著白馬獨自一人在山中打獵,正在追射一隻白狐狸,只射了一箭就射死了,忽然太宗的形象就消失了,但這些契丹獵人卻得到了狐狸和箭。就在這一天,太宗病死在架城。後人便在這個地方建立了一座寺廟。懷州城北小山上的佛寺,是否就是這座紀念性的寺廟,現已無法考證出來。傳說懷州城的鳳凰門內,還繪有一幅太宗騎馬射狐圖,現今城垣已經毀壞,也是無法證實的。這些傳說故事足以說明,耶律德光在當時確有崇高的權威性,在繼承父輩的事業上有所建樹,繼續鞏固和發展了契丹統治政權,因而受到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