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六世
威廉·莎士比亞創作戲劇
《亨利六世》是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創作戲劇,首次出版於1623年。
該劇上篇寫英國在英法百年戰爭中由於貴族不和而失利;中篇寫國內貴族的紛爭和平民起義,導向內戰;下篇寫紅白玫瑰戰爭時期的封建內戰,紅玫瑰貴族集團一度戰敗,國王被殺。在整個劇本中亨利六世被描寫成了一位昏聵無能君王。貫穿全劇有一個中心思想,就是有了強有力的王權,王國才得平安,而作臣下的職責就是盡忠國事,不得為私利橫生事非。
(上篇)亨利五世去世時,他的兒子才生下九個月。為控制宮廷政治權力,葛羅斯特公爵同溫徹斯特主教起了內訌。薩穆塞特伯爵同約克公爵也你爭我奪(他們各自以紅、白玫瑰為象徵,紅玫瑰代表薩穆塞特,白玫瑰代表約克)。與此同時,在法國,英國軍隊正在浴血作戰,以保住十年前亨利五世攻佔的領土。其主要對手為聖女貞德,直至她被俘、處決,亨利(此時已長大成人)迎娶法國公主瑪格萊特(但亨利不知她與他派往法國的薩福克伯爵有私情),和平才來臨。
(中篇)紅、白玫瑰戰爭仍在繼續。瑪格萊特和薩福克密謀反對葛羅斯特,宣稱他的妻子與女巫為伍。因謀殺葛羅斯特,薩福克被處決。其後,約克公爵又謀划推翻亨利。他先是慫恿傑克·凱德率眾反叛,繼而自己接過了反叛的旗幟。聖奧爾本一戰,約克的兒子理查(未來的理查三世)殺死了薩穆塞特,約克黨人獲勝。
(下篇)亨利同意約克黨人繼承王位,條件是必須等到他死後。這一決定剝奪了他的親生兒子愛德華(威爾士親王)的繼承權。而此時瑪格萊特王后發動了推翻約克黨人的戰爭,並將他們打敗,處死了約克。約克的兒子愛德華、克萊倫斯、理查又招募了一支軍隊。出於政治原因,克萊倫斯、理查替大哥愛德華找了一位法國新娘,但愛德華卻喜歡葛雷夫人,為此兄弟之間發生爭吵。他們的主要支持者華列克叛逃到國王一方。但即便如此,保王黨人還是被擊敗。亨利和威爾士親王被殺害,瑪格萊特王后遭放逐。然而,雖然約克黨人此時佔據了統治地位,大哥愛德華當了國王,幾個兄弟仍然相互操戈。
該劇題材來源主要為16世紀的英國史學家愛德華·霍爾的《蘭開斯特與約克兩大顯族的聯合》、拉弗爾·霍林謝德的《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編年史》以及托瑪斯·莫爾的《理查三世史》,此外也借鑒了一些前人所寫的歷史劇。上篇約寫於1591年。中篇約寫於1590年,劇名原為《約克和蘭開斯特兩大顯貴家族爭鬥的第一部份及好公爵亨弗雷之死》。下篇約寫於1590年,劇名原為《約克公爵理查和好國王亨利六世的真實悲劇》。
人們慣常認為,這組四聯劇並非由莎士比亞一人所著,許多劇作家都為之貢獻了場景和情節。莎士比亞所起的作用,與其說是原創作者,還不如說是整理了一大疊雜亂手稿的編者和校訂者。
亨利
亨利一開始就顯得先天不足。他登基時才六歲,整個童年被靠邊,而有權勢的對手利用攝政攫取最高權力。為平息與法國的戰爭,他迎娶了法國公主,結果發現她與人私通,狂熱地捲入英國宮廷鬥爭。不過,他心底善良,講道德(如此劇中篇,他願意同凱德談條件,而不是“讓這許多蠢人喪生在刀劍之下”),而這每每導致他的失敗。此種個性已經超出了憐憫,帶有悲劇色彩。在此劇下部,他被剝奪一切,被囚禁,這時莎士比亞以有力的言語增強了他的道德高尚形象,從而將他與英格蘭的近乎各個層面的毫無道德原則的殺人者區分開來。
瑪格萊特
瑪格萊特為莎士比亞精心塑造的令人難忘的人物之一。在《亨利六世》上篇,她以一個貌似天真的年輕公主的面目首次出現在觀眾面前,接受為國王提親的薩福克的求愛,同他調情,其程度不亞於《無事生非》里的貝特麗絲對待培尼狄克。在此劇中篇,她是個陰險狡猾、有權有勢的成熟女人,密謀反對葛羅斯特,通過自己的情人薩福克操縱政治,並在亨利處死薩福克之後公然繞過亨利。在此劇下篇,她像一個信誓旦旦的復仇者,對亨利,對自己的下屬、敵人大發雷霆,羞辱被俘的約克(給他戴紙制王冠)。後來,在交戰的幾場——此時她已年過半百——莎士比亞突然讓她灑上愛國主義鮮血,強調了她的狂怒動機。這種戲劇轉折改變了先前觀眾心中有關她的一切不佳形象,同時更加突出了她的仇敵約克黨人的卑鄙伎倆。
華列克
在《亨利六世》上篇,華列克因為太年輕,還不能涉獵政治、在戰爭中發揮重要作用,也就沒有顯示任何成熟的個性,這種個性日後為他贏得了“擁立國王者”的綽號。有關他的描寫寥寥數筆,而且僅僅是作為眾多支持約克黨人的年輕貴族中的一員。到了中篇,他成了一顆冉冉升起的明星,但舉止行為往往像一個急於求成的牛犢,積極為葛羅斯特反對薩穆塞特出謀劃策,馳騁奧爾本戰場,殺敵人紅了眼,但遭到約克的抵擋,挑戰強大的對手(克列福)時僅留得性命。在下篇,他終於成長為一個成熟的、有經驗的政客,為約克說話,給兒子出主意,幫助愛德華加冕,前往法國安排能鞏固其王權地位的婚姻。但這時,主子出賣了他,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女人(葛雷夫人)做妻子,令他這個政客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他逃到蘭開斯特黨人那裡,但已心灰意冷。一系列的徒勞無益的悲劇帶來了他的衰落:他的支持者有的被殺,有的逃走;而他自己,在拒絕愛德華主動給予的寬恕之後,被迫同這位他以前護衛的人作戰,結果負傷,被拉出事件的中心(高度象徵性時刻),死去。
約克
在該劇中,約克只是一位密謀者和軍閥,同其他密謀者和軍閥地位相等。他們個個都有道德缺陷,沒有哪個甚,哪個次。約克受人注目也許是由於聳人聽聞的言和行,但他決非該三部曲的主要反面人物。
溫徹斯特主教(上篇和中篇)
該三部曲的唇槍舌劍、血雨腥風的激烈爭鬥場面始於葛羅斯特同溫徹斯特的內訌。溫徹斯特是蘭開斯特親王約翰的私生子,野心勃勃,老於世故,其形象刻畫體現了伊麗莎白時代的典型概念——凡天主教領袖都是陰險狡猾,具有破壞作用的。而且他在上篇末所提出的要劫持年幼亨利以保持政治優勢的建議,更集中體現了他這一形象。在中篇,他升上了紅衣主教(波福),但仍然兇狠地攻擊葛羅斯特,狂熱地參與制訂推翻他的計劃。不過,在這之後,他的作用逐漸降低,最後露面已是奄奄一息,心中充滿自責和悔恨。
葛羅斯特(上篇和中篇)
在上篇,國王的叔父葛羅斯特之所以顯得不同於其他覬覦權勢的貴族,主要在於他強有力地反擊政治對手溫徹斯特。到了中篇,在經過一代之後,他已經成了整個王國的老資格政客,故其他每個貴族都決定推翻他。而由於他的地位和冠冕堂皇、明智務實的愛國主義,他似乎是不可戰勝的。不過,後來他們找到了他的弱點——深愛著自己的妻子——以此將他扳倒。
頗有悲劇性和諷刺意味的是,葛羅斯特的倒台並非因為圖謀不軌或自身邪惡,乃是由於“善良”的道德情感。他與妻子在一起的場景,被害前夕的悔恨,是中篇的高潮之一。他害怕一離世,國家便不可挽回地陷入內戰之中。這個事實清楚地顯示了他的人格中的可歌可泣之處,而他的那些同道則是明顯缺乏的。
人物介紹參考資料
主題思想
上篇
《亨利六世》上篇的問世稍晚於中下兩篇,但從劇本內容看,它顯然不僅為中下兩篇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廣闊背景,而且這裡出場的人物、發生的事件都是中下兩篇中矛盾衝突發展與激化的代表和先聲。先王駕崩、法國動亂,正是在此多事之秋、危難之際,幼主身旁的忠奸之斗漸趨公開,紅白玫瑰之爭也初露端倪,一場爭奪王位的內戰危在旦夕。這一切均到中下篇才見明朗,方有分曉。上篇在形式結構上雖是完整的獨立一篇,但其內容無疑和下兩篇以至《理查三世》渾然一體,不可割裂。
中篇
此劇在內容上緊銜上篇,矛盾衝突迅速演進深化。圍繞著權力而滋生的野心使滿朝臣僚四分五裂,通過描寫忠良蒙難、奸佞得志,莎翁對造成這種“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悲劇的個人野心予以譴責和否定。劇中再次提到亨利四世當年篡位的不法行徑,以此解釋內戰的起因和歷史過程的因果關係,同時也強調了秩序和等級的必要性。這一觀念在描繪凱德起義時表現得更為直接明白。
下篇
此劇比上、中兩篇更充分更具體地描繪紅白玫瑰家族之間的惡鬥殘殺,頻仍的內戰不僅使爭奪王位的凶途中白骨累累,也使平民百姓的安寧家園淪為血海屠場。莎翁顯然以悲憤的筆調嗟嘆戰爭給人民帶來父子相殺的可怕災難,他也以明確的態度否定導致那種沉痛悲劇的野心、陰謀和仇恨。正是在堅定的人文主義思想的指導下,莎氏筆下的人物形象開始出現意味深長的對照。亨利六世雖然軟弱,但由悲己而悲天下,寧願以遜位來避開內戰的綿延,這不能不說顯示出了人道的色彩。而強悍的理查卻用天下來滿足私慾,並借屠刀摘下王冠而不罷手,那就赤裸裸地暴露了人性滅絕的罪惡。最後,當亨利六世被暗害時,這個一生無所作為的君王可以說是帶有某種悲劇的色彩,而向他下手的理查至此完全變成了“生來就要吃人”的惡犬毒魔。莎翁借著這種詛咒式的描繪,對戕害人性的獸道作了無情的鞭笞。劇本的主題思想由反對戰爭、反對分裂而增入了反對扼殺人性與人道的新內涵。
藝術特色
《亨利六世》借鑒了《聖經》中的情節,但不同的是這種借鑒是充滿了反諷的色彩。耶穌是一個受眾人敬仰的牧者,他是為了拯救世人而最終殉難,他是心甘情願的。而《亨利六世》里的約克則是一個殘暴姦猾的角色,他想要滿足自己的野心,得到世人的敬仰,他因為自己的利益和地位而死。莎士比亞在塑造約克這個反面人物形象時,借《聖經》中“耶穌殉難”這一情節,塑造出了一個偽救世主的形象,由此看來,這兩個不同的人物形象雖然經歷相同的情節,但卻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極富諷刺意味。
全劇雖然充滿戰爭、兇殺、野心,但因穿插了亨利六世獨坐土岡沉思時的抒情性獨自,調節了沉悶陰鬱的氣氛,在血淋淋的嚴峻場面中讓人感受到細膩的人性在萌動。對人物的刻劃也有發展,亨利六世除了軟弱,還可窺見其仁厚的一面,理查兇惡之餘,不乏奸詐狡獪;瑪格萊特既有貴婦的偏狹,又有武夫的狠毒,這些形象的性格變得豐繁和複雜起來。
德國浪漫主義作家路德維希·蒂克:《亨利六世》是莎士比亞最優秀的劇作。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beare,1564—1616),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戲劇家和詩人。莎士比亞於1564年4月23日出生在英國中部斯特拉福德城一個富裕的市民家庭,幼年在家鄉的文法學校念過書,學習拉丁文、文學和修辭學。後來家道中落,曾幫助父親經商,1578年左右隻身到倫敦謀生,據說從事過馬夫或僕役一類當時被看作“最下等的職業”。後來當了演員和編劇,隨著劇團到各地巡迴演出,與社會各階層的生活有比較廣泛的接觸。他在劇團里扮演過像《哈姆萊特》中的鬼魂之類的配角,也擔任過導演,但主要是編寫劇本,開始時不過是給舊劇本加工,逐漸由加工而改寫或自己創作。他後來成了劇團的股東,1613年左右從倫敦回到家鄉,1616年4月23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