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興

原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院長

張永興,1961年10月生於江蘇南通,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徠博士生導師。近年來完成科研項目30餘項,在卸荷非線性岩石力學理論、複雜岩石地基與邊坡穩定分析、山地災害防治、岩土工程智能系統、城市地下工程與相鄰建築物相互作用、隧道工程監測及穩定研究等研究方向均有較為突出的成績。完成專著、教材及其他著作9部,發表論文100餘篇,指導博士研究生38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四項發明專利。還致力於將科研成果應用於現場實際工程,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2013年9月29日,卒於重慶。

學習經歷


張永興
張永興
1徠974.09~1979.07江蘇省南通縣竹行中學。
1979.09~1983.07山東礦業學院本科。
1985.09~1988.07重慶大學攻讀碩士學位。
1989.09~1991.01重慶大學國內訪問學者。
1991.02~1994.07重慶建築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工作經歷


1983.7~1990.12湘潭礦業學院(現為湖南科技大學)任助教、講師。
1994.10重慶建築大學副教授。
1997.10重慶建築大學教授。
1998.01重慶建築大學建築工程學院副院長。
1998.03博士生導師。
2000.01至今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院長。

社會兼職


1998.11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常務理事。
1999.01建設部高等土木工程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委員。
2001.01《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原《地下空間 》)雜誌主編。
2001.05重慶大學建築工程質量檢測中心主任。
2001.05重慶大學土木基礎教學實驗中心主任。
2002.05重慶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理事長。
2003.01《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編委。
2002中國地下工程與地下空間學會常務理事。
2004.01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第五屆岩體物理數學模擬專委會委員。
2004.12中共重慶大學第十一屆委員會委員。

專著教材


張永興
張永興
完成專著、教材及其他著作9部:《岩石邊坡工程》(重慶大學出版社,1995)《三峽工程永久船閘陡高邊坡岩體穩定與控制研究》(重慶大學出版社,1997)《岩石邊坡各向異性岩體卸荷非線性岩石力學》(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7)《長江三峽工程岩石邊坡各向異性岩體卸荷非線性力學研究—永久船閘陡高邊坡岩體力學研究(三)》(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7.12)《岩土錨固系統質量智能診斷理論與應用》(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2.6)《岩石力學》“十五”規劃教材、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指導委員會推薦教材,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2004.07。《岩石洞室地基穩定性分析方法與實踐》,科學出版社出版ISBN7-03-015086-4/TU401,2005.6《滑坡災變智能預測理論及應用》,科學出版社出版,2005.6《中國城市地質》,中國大地出版社(ISBN7-80097-762-5)2005-06-01另外,張永興教授在國內外已公開發表“三峽工程永久船閘陡高邊坡岩體卸荷非線性力學分析”、“錨桿極限承載力的人工神經網路預測”、“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dynamic effect of unloading rock mass”等論文100餘篇。

教學及培養


指導博士研究生38人(已畢業12人),指導碩士研究生24人(已畢業15人),指導博士后研究人員7人(已出站3人) ,並培養了15名工程碩士畢業生。指導的博士后研究人員陰可(已出站)獲國家博士后基金資助,碩士研究生何翠香(已畢業)被評為建設部優秀畢業生,1997級博士生周小平的作品獲1998年重慶市首屆大學生學術科技博覽會二等獎,2000級博士生楊錫武於2003年獲第二屆重慶市青年科技創新優秀獎。

科研成果


其中作為主研人員參加了國家“八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三峽工程永久船閘高邊坡關鍵技術研究”(85-16-03-05)專題所有子題的研究,並擔任“三峽工程永久船閘高邊坡岩體非線性力學分析方法研究”及“三峽工程永久船閘高邊坡錨固方案優化研究”兩子題的負責人。張永興教授與課題組成員一起首次提出了與岩體開挖實際情況一致的“卸荷非線性岩石力學理論”並成功地應用於邊坡工程,引起了岩石力學學術界的高度重視,為此國家科委調拔“八五”節餘經費資助課題組對此繼續進行研究。該課題已通過由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潘家錚任主任的鑒定委員會的鑒定(電力技鑒定第1-355號),其成果總體被評為國際先進水平,其中由張永興教授負責的各向異性卸荷非線性變剛度計算理論部分成果被評為居國際領先水平。
獨立承擔的重慶市中青年科技基金項目“邊坡錨固岩體的等效連續體及其應用研究”獲一九九七年度重慶市應用基礎研究基金優秀項目二等獎。
近年完成的“岩土錨固系統質量無損檢測與智能診斷技術”課題項目,通過現代檢測技術和信息處理技術的綜合應用,採用多種技術手段,對錨固系統完整性及極限承載力的問題開展了多途徑地探討,全面系統地研究了錨固系統的安全質量保障體系及實時監測技術,開發了錨固系統質量智能診斷技術,並研製了相應的軟體。在錨固系統監測理論、技術進步和應用方面取得了創新性成果。採用該項成果其直接經濟效益明顯,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近來完成的"十五攻關”項目“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及輔助決策支持系統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2001BA604A02)於2004年1月17日通過了重慶市科委組織的科技成果鑒定,專家們高度評價課題取得的研究成果,認為該課題研究的技術水平整體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部分技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及輔助決策支持系統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研究成果於2004年8月榮獲2004年度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張永興教授十分注意理論聯繫實際,並致力於將科研成果應用於現場實際工程,在直轄市新重慶的建設中,先後擔任重慶金盾廣場高層建築加層工程邊坡地基、重慶英利鄒容廣場高層建築開洞岩石地基、重慶誼德大廈開洞岩質邊坡地基、重慶新華書店金融綜合大樓洞室地基等複雜地基的安全穩定性分析及工程措施的研究與現場處理,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作為項目負責人目前正承擔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岩土工程減災(項目批准號50625824)”、雅礱江水電開發聯合基金“深部岩體分區與地應力測量方法研究(項目批准號50679097)”、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錨桿—圍岩結構系統無損探傷理論與智能診斷方法(50378096)”、教育部科學技術重點項目”岩土工程錨固系統質量的智能檢測與診斷(03138)”等主要科研項目。

獲獎榮譽


科技成果獎:2007.03“城市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沉降規律及應用研究”獲2006年度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006.09岩石洞室地基穩定性分析方法與實踐"獲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首屆“科學技術獎”三等獎2004.12“錨固系統無損檢測新技術研究”獲2004年度教育部提名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04.12“庫區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及輔助決策支持系統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獲2004年度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003.12岩土錨固系統質量無損檢測與智能診斷技術"獲2003年度重慶市科技進步三等獎1999.12“長江三峽工程永久船閘邊坡卸荷岩體力學研究系列專著”獲一九九九年度建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總書1本,系列4本,共5本)1998.10“邊坡錨固岩體的等效連續體及其應用研究”獲一九九七年度重慶市應用基礎研究基金優秀項目二等獎1996.11“岩石邊坡工程—長江三峽西陵峽鏈子崖危岩體穩定性研究”被評為一九九五年度四川省優秀圖書其他獎項與榮譽稱號:
2006.09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05.12入選重慶市“322”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2005.08。2004年度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4.12第三屆重慶市優秀科技工作者提名獎2004.11。2004年度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2004.09重慶市高校首批中青年骨幹教師1999.12首屆重慶市青年科技獎獲得者1999.09建設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8.12重慶市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1996.10第三屆四川省高校“十佳”青年教師稱號,專利。
2005.12發明專利"一種用於錨桿極限承載力的無損檢測方法",專利號:200510057426.1通過初審2005.12發明專利"一種用於錨桿錨固質量的無損探傷檢測方法",專利號:200510057426.6通過初審2006.4實用新型專利“拉壓組合自錨型岩石錨桿”實用新型專利,專利號:200620110385.8通過初審2006.6發明專利“一種基於自動細胞機的滑坡滑移預測方法”,專利號:200610054347.X(通過初審)。

專利


2005.12發明專利"一種用於錨桿極限承載力的無損檢測方法",專利號:200510057426.1(通過初審)
2005.12發明專利"一種用於錨桿錨固質量的無損探傷檢測方法",專利號:200510057426.6(通過初審)
2006.4實用新型專利“拉壓組合自錨型岩石錨桿”實用新型專利,專利號:200620110385.8(通過初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