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炸東京

轟炸東京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航空兵偷襲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母港珍珠港。珍珠港事件使美國的民心士氣跌到最低點。為了喚起民眾的信心,美國總統羅斯福決定不惜一切代價空襲日本東京,以向美國民眾表明,珍珠港遭襲絕不是美國的末日,美軍有戰勝日軍的能力!

簡介


轟炸東京
轟炸東京
珍珠港事件使美國的民心士氣跌到最低點。為了喚起民眾的信心,美國總統羅斯福決定不惜一切代價空襲日本東京,以向美國民眾表明,珍珠港遭襲絕不是美國的末日,美軍有戰勝日軍的能力!
1942年1月,美國海軍總司令、海軍上將金接受了他的作戰參謀的建議,決計對日本發動一次空襲。首選目標就是日本首都東京。當時,美國海軍所有作戰飛機的作戰半徑都無法達到轟炸東京所需的距離。正當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為此一籌莫展之時,海軍總司令金偶然間聽參謀部一位軍官說陸軍的遠程轟炸機可以從航空母艦的甲板上起飛,立即產生了巨大的興趣。
經過一系列慎重地挑選,航程達1932公里、有“萬能轟炸機”美譽的北美公司B—25型“米切爾”型轟炸機被軍方選中。1942年2月3日,改裝后的兩架B—25B型轟炸機在航空母艦“大黃蜂”號上起飛成功,初步驗證了這一計劃的可行性。
美國於1942年4月18日向日本進行了空襲東京任務,作為對日軍突襲珍珠港的回擊。任務是由戰前曾是著名飛行員的吉米·杜立特中校一手策劃,所以又稱“杜立特空襲”。執行任務的飛機為16架美國B-25米切爾型轟炸機。飛機原計劃從距東京880公里處從航空母艦上起飛,最後降落在中國,卻因山本五十六擴大警戒線,被迫提前300公里起飛。
執行任務的美軍16架飛機中一架轟炸機由於燃料消耗過大,降落在海參崴。為了不造成外交上的麻煩,蘇聯政府將飛機和5名機組人員扣押。機組人員1943年經伊朗回國。剩下15架飛機在浙江、安徽、江蘇等地墜毀,大部分飛行員迫降或跳傘。全部75名飛行員中3人(一說5人)喪生、64人(一說62人)被中國的抗日軍民救助,輾轉到達重慶、桂林然後回到美國。其中大多落在國軍和日軍交錯的統治區,如浙江,後來日本派10萬軍隊對浙江等地進行大屠殺,共殺害平民25萬人。也有一些落在日佔區,如其中一架落在江蘇鹽城建湖縣,其中4名飛行員被農民救起之後經新四軍張愛萍部轉到重慶,1人被日軍殺害。另外兩名飛行員在B-25在中國海岸迫降時犧牲。還有兩架轟炸機的機組人員8人被俘。

早期轟炸


早在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后,美國的吉米·杜立特中校曾派出16架B-25中型轟炸機襲擊日本的東京、橫濱、名古屋和神戶的油庫、工廠和軍事設施。但這次攻擊主要上是象徵性的任務。
然而,當美國成功發展B-29轟炸機后,美軍便有能力對日本作出有實質作用的戰略轟炸。B-29轟炸機的時速達563千米,飛行高度超過1萬米,續航里程為6430千米。打擊距離達到2,400千米,並能攜帶9,000公斤的炸彈。當時軸心國的戰鬥機除Me-262和橘花(Me-262日本型,未服役)都不能達到此高度,即使達到也追不上它們的速度。
美軍的首輪使用B-29的襲擊是在1944年6月15日,47架B-29從成都起飛,轟炸位於日本九州的八幡鋼鐵廠。但這次攻擊並沒有造成太大的破壞,68架飛機中,只有47架命中目標,有4架未能起飛,有4架墜毀,有6架因機件問題要在途中棄置所帶的炸彈,有一架被擊落,其餘的大多隻轟炸了次要的目標。
首次來自南方的襲擊是1944年的11月24日,美軍派出88架轟炸機空襲東京,意欲進行一次白天的精準轟炸。飛機在10,000米高空投彈,結果只有約30架飛機找到了轟炸目標,約10%命中預定目標,只有一個飛機製造廠受了輕傷。
當時美軍並未攻佔馬里亞納群島硫磺島等軍事基地,如果由中國出發則會有補給問題,而且距離也太遠,由中國起飛的B-29必須減少載彈量以運載燃料,故此B-29在中國的日子裡,只對日本發動了有限的攻擊。直到麥克阿瑟的跳島戰術攻佔了一些接近日本的島嶼后,美軍第20航空隊被編配到第21轟炸師,並開始籌備對日本本州的大規模轟炸。
美軍在歐洲曾使用日間精確轟炸戰術,但因日本的天氣並不適合此戰術,最終美軍決定在夜間進行地毯式燃燒彈轟炸,派出轟炸機在1,500-2000米的高度轟炸日本的大城市。美軍的戰略轟炸造成的傷亡比後來的原子彈攻擊還要多。

燃燒彈攻勢


美軍在1945年2月23日至24日首次對東京採取大規模燃燒彈攻勢,當晚174架B-29轟炸機在東京拋下大量凝固汽油彈,把東京約2.56平方千米的地方焚毀。
隨後在3月9日至10日,美軍再派出334架B-29轟炸機從馬利亞納群島出發,再次使用凝固汽油彈對東京進行持續2小時的地毯式轟炸,每架飛機攜帶六至八噸燃燒彈,燃燒面積可達6500平方米。為避免不必要的傷亡,空襲時各轟炸機單獨轟炸而不進行編隊。當晚東京出現火災旋風,334架B-29共投下了超過2千噸燃燒彈,產生的高溫足以使區內所有可燃物(包括人體)燒著,造成近10萬人死亡,近41平方千米的地方被焚毀,主要是皇居以東的地區,東京約有四分之一被夷為平地,其中18%是工業區,63%是商業區,其餘是住宅區。計劃中的22個工業目標全部摧毀,26萬7千多幢建築付之一炬,上百萬人無家可歸,83793人被燒死,10萬被燒成重傷。空襲中有9架B-29被擊落,5架負重傷並在海面迫降,42架受傷其餘飛機返回了基地。大火之後的清理工作進行了25天。
3月9日的轟炸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具破壞性的非核武空襲,這比二次大戰中任何一次軍事行動都造成了更多的傷亡,破壞力可以和後來的原爆相比。
火攻東京后不到30小時,317架B-29轟炸機又夜襲名古屋,使該市的飛機製造中心化成一團火焰。13日,日本第二大城市大阪也遭到了300架B-29的轟炸,使用了1700噸燃燒彈,約20.7平方千米的市區在3小時內焚毀。16日,美軍又轟炸神戶,使其造船中心被摧毀。美軍於四、五、六月又大舉空襲日本各大中小城市。4月13日,皇宮與宮殿一部分被焚燒,明治神宮化為烏有。7月4日時美軍宣布當時日本已遭受10萬噸炸彈的轟炸。
美軍轟炸過程中許多東京市民逃離出城。策劃轟炸行動的柯蒂斯·李梅派美機投下警告傳單,通知下一步轟炸的目標,使他們更加恐懼。僅東京就有上百萬人逃往農村,工廠工人的出勤率不到從前的一半。轟炸東京及其他城市使日本戰時經濟陷入癱瘓。
其後美軍在5月26日再一次派出470架飛機轟炸東京,造成7415人死傷,22萬間房屋被焚毀。連月來轟炸使東京有一半的建築物被摧毀。

免於轟炸地區


美軍把一些地區列為受保護地區,不予以轟炸。
• 皇居
• 聖公會
• 東京大學
• 救世軍

爭議


美國使用燃燒彈轟炸東京民居的做法,造成10萬人死亡,多數為平民,引起極大爭議,執行將領也知道若盟軍打輸,他們會被反人道罪定罪及重判。即使後來的原爆引起更大傷亡,但這至少迫使日本無條件投降。這種戰略轟炸行為的目的主要是破壞日本生產戰爭物資的能力,以及降低日本人的士氣,在總體戰的理論中,這種攻勢是可以接受的行為。
美國對日本的戰略轟炸也引起了對使用燃燒彈的道德討論,策劃轟炸行動的柯蒂斯·李梅後來也指出如果美國戰敗,他本人肯定會被控犯下戰爭罪行,但他也認為這次轟炸提早了戰爭的結束,從此減低了人命傷亡。日本前首相近衛文麿也曾指出,東京大轟炸使日本開始考慮停戰。至今道德問題仍未獲定論。

相關條目


• 空襲東京
• 神戶大空襲 — 盟軍對日本神戶的戰略轟炸
• 大阪大空襲 — 盟軍對日本大阪的戰略轟炸(大阪大空襲)
• 名古屋大空襲 — 盟軍對日本名古屋的戰略轟炸(名古屋大空襲)
• 德累斯頓轟炸 — 盟軍對德國德累斯頓的戰略轟炸
• 台北大空襲 — 盟軍對日據台灣台北的戰略轟炸
• 重慶大轟炸 — 軸心軍對中國重慶的戰略轟炸

影視作品


• 有關電影
• 《轟炸東京》。
• 《珍珠港》(邁克爾·貝)。
• 《東京上空30秒》
• 台灣媒體披露,蔣經國生前非常喜歡看二戰電影,其中反覆看的一部片子叫《東京上空30秒》。該片內容描述的是二次大戰期間,美國飛行員杜立德在珍珠港事件后,執行轟炸東京的任務。轟炸任務完成後,轟炸機群轉飛中國大陸,但因地形不熟,迫降的迫降、墜毀的墜毀,所幸靠著當時中國提供的醫療協助,才救回這些美國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