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口鎮
南平市建陽區下轄鄉鎮
莒口鎮地處建陽工中西部,位於武夷山南徠麓,麻陽溪畔,東經117°51′到118°04′;北緯27°28′之間。
莒口土地總面積36593.2公頃,佔全市土地總面積十分之一,其中山地面積29085.33公頃佔79.48%,耕地面積3360.33公頃佔9.18%。土壤類型主要為紅壤、黃壤,土層深厚肥沃,是主要林區之一,森林覆蓋率62.8%,森林立木畜積量170.59萬立方米。毛竹面積3767.13公頃,立竹645.35萬株。經濟林有油料、香料、果食等樹種繁多。各種林副產品有松脂、筍乾、香菇等十分豐富。
莒口鎮地處建陽市中西部,位於武夷山南麓,麻陽溪畔,東經117°51´到118°04´北緯27°28´之間。
經過幾年艱苦努力,莒口鎮奠定了堅實的發展基礎。2006年全鎮完成工農業總產值3.73億元。其中鄉鎮企業實現總產值2.04億元,農業總產值1.6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40元,全鎮2006年完成財政預算收入數228.7萬元。熱情開放的莒口人民竭誠歡迎八方來客前來觀光旅遊,投資興業。
莒口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平均氣溫18.6°C,日照1850—1980小時,降雨量1800毫米左右,無霜期260至280天。
經過幾年艱苦努力,莒口鎮奠定了堅實的發展基礎。截至2012年11月,全鎮實現財政總收入625.3萬元,同比增長9.7%;農林牧漁總產值15844萬元,同比增長7.7%;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92997萬元,同比增長39%;固定資產投資25888萬元,同比增長23.3%。
莒口鎮歷史文化悠久,名勝古迹眾多,有聖跡寺、西山、廬峰摩崖石刻、華家山宋瓷窯址、西山石城遺址及朱熹母親墓、朱熹長子墓、蔡元定墓等,旅遊資源豐富。
莒口鎮地處建陽市西部的麻陽溪畔,海拔160米,距市區21公里,交通便捷,是個山清水秀,物產豐富的魚米之鄉。境內名勝頗多,林海疊嶂,瀑布潺流,摩崖石刻,古寺風景幽雅,是個避暑納涼的遊覽勝地。
(古稱廬峰山)海拔999.3米,位於東山村,座北朝南,與武夷山交界。山上古木參天,白雲繚繞,內寬外密狀,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充滿神奇色彩的文化名山,蘊藏著燦爛的文化和豐富的旅遊資源。宋乾道六年(1170年)朱熹被這裡的奇山秀水所吸引,他酷愛這裡的白雲,留戀廬峰山水,將廬峰更名為“雲谷”。並於1175年在雲谷山修建“晦庵”著書立說(又名雲谷庵)。為了表達雲谷山水的深情眷戀,朱熹還寫下了揚名海內外的“雲谷記”及“雲谷二十六詠”,把雲谷山二十六景描寫得栩栩如生,如臨其境。雲谷山奇岩怪石十分迷人,山頂有石屋三間,近百平方米,皆可居,冬暖夏涼,旁近泉水,可引以漱濯。山中有宋理宗皇帝御書“廬峰”和朱熹手跡的“南澗”、“戰龍松”、 “赫曦台”等摩崖石刻。尤其是“廬峰”二字最為壯觀,刻於安嶂山麓澗旁一座高約四米的圓錐形岩石上,每字一米見方,上款“已卯賜蔡抗”,下款“寶佑丙辰十月朔,太中大夫參知政事臣蔡抗刻石”。石刻字體蒼勁,氣勢磅礴,刻工精細,為閩北古代石刻藝術之精品。1992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海拔633.9米,位於莒口、長埂、東山、焦嵐四個行政村的結合點,與東北向雲谷山對峙。山體雄偉,四面峻峭,山頂平曠,山中有兩處農田數十畝。山間終年霧靄縈繞,古樹參天,泉石奇特幽勝,山澗瀑布流水潺潺,逶迤數十里,史載,古可通舟。山頂有古城牆遺址,興廢年代不詳,頗具規模。現殘存石城牆高約2—5米,厚約3—4米,繞山一周3.24公里,城牆內外樹木叢生,難以眺望全貌。城牆內有跑馬場、練兵場、水閘門、紗帽岩(俗稱皇帝帽)、石鑼、石鼓、石抽屜、天書岩、石寶劍、螺岩、龍井等人文自然景觀。龍井旁有蔡元定1153年構築的蔡氏書院遺址,山頂坳處有1175年蔡元定創建的“西山精舍”遺址。兩遺址前幾年有愛好西山風景之士集資重建精舍,以祀先賢。精舍門前有熱心者余榮貴先生自資築壩興建西山瑤池,可蓄水供遊客乘舟遊覽山湖天色。位於山頂西側,紗帽岩旁,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西山”摩崖石刻,系南宋寶佑三年(1255年)理宗皇帝乙卯賜蔡抗的御書真跡,字大一米見方,字跡蒼勁,氣勢磅礴,刻工精細,至今完好如初。
位於麻陽溪畔,莒口村佛跡嶺山腰,距莒口2公里。據載,南宗佛教創始人惠能禪師的二傳高徒馬祖道一禪師(漢州什邡人,幼隨資州唐和尚落髮,開元年間,習禪定於衡岳傳法院,遇懷讓師,有“磨磚不能作境,坐禪豈能成佛”之語。同參者九人,唯馬祖道一密受心印),來莒口辟寺於佛跡嶺山腰,開福建省禪宗之始。唐咸通年間(公元860—874年)由里人檢校尚書、左僕射(左丞相)翁郜疏請敕建佛寺,並撰寫碑記,距今千餘年,碑文現藏於建陽市文化館。乾隆27年(公元1762年)大殿重建,現有建築遺物“重興古佛跡寺碑記”一方,現存聖跡寺。寺右前方約百餘米處的水際石上有“佛腳跡”一個,長一尺二寸,非雕非琢,分明如人之足跡,故立院曰“聖跡”。“文革破四舊”期間,寺中菩薩被搗毀殆盡,廟宇改作莒口大隊耕山隊宿舍。1989年修通公路,小車直通寺前。1990年新建齋堂一座。1991年(佛歷2535年)10月19日大雄寶殿落成,建築面積400平方米,殿內如來佛像高達七米,頗為壯觀。殿前上方鑲嵌著國家佛教協會主席趙朴初手書的“大雄寶殿”牌匾。1992年10月16日經上級批准,正式開放聖跡寺。1995年(佛歷2539年)新建觀音殿一座,大雄寶殿門前左右各建偏殿一座。2000年新建宿舍樓兩座,位於東南角還新建“藏金塔”一座,可安放骨灰盒千餘個。現在,寺內有僧尼、居士11人。由於聖跡寺坐落於青山翠竹之中,加之前方有水庫一座,山水交相輝映,環境十分優美,是避暑遊覽的勝地。一年四季,遊人、香客絡繹不絕,尤其是每逢廟會、春節,更是熱鬧非凡。
(舊稱金山福寺)位於社州魏墩背後的大金山(舊稱大同山)上,距山頂百餘米處的山坳里。大金山庵始建於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共四座廟宇,佔地三千多平方米,僅正殿就佔地300平方米。后毀於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重建。乾隆年間(約公元1766年)又由里人丁孔維倡建。嘉慶至道光年間(公元1820—1821年)廟宇盡圮。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馬伏駱齋夫有感於夢,偕里人謝廷洪、劉鳴鸞、王友臣、王賢友等募資重建。其建築風貌別具一格,所有的柱子全用上好楠木,殿宇金碧輝煌,雄偉壯觀。主殿奉祀邱王郭三仙神像,謂曰“三仙祖師”,此外,還有玉皇閣等殿。庵內可容納數百人食宿。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因僧徒潛謀爭占,蒙費縣主懲辦,喻改今名。山頂舊有白鶴仙奶廟,祈雨甚驗,民國元年(1912年)將廟移建於山腰,更名曰“祈雨亭”。昔日,廟宇久負盛名,四方香客絡繹不絕。該廟至解放后仍保存完好,“文革破四舊”期間被全部搗毀。1983年,附近村民自發籌資重建金山庵,1984年在公社干預下又被拆除。二十世紀90年代又重建,規模不如以前,現僅存清代同治年間鑄造的大鐵鐘碎片和花崗岩石柱礩數十塊。
境內有朱熹之母“祝氏夫人墓”坐落在莒口鎮馬伏太平山(現馬伏良種場天湖旁),風景秀麗,優雅恬靜。該墓為鳳字形,座南朝北,封土堆為鵝卵石徹圓形,直徑約2.1米;墓園佔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現存墓碑一方和石香爐一隻,碑文曰:“朱文公母祝氏之墓”。據史書記載:乾道六年(1170年)正月,朱熹葬其母於馬伏天湖之陽;同年在此築“寒泉精舍”守孝治學。該墓於二十世紀30年代和70年代兩度遭破壞,以致被埋沒於農地之下。1992年,縣博物館組織力量進行全面整修,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並配有養護墓地人員。每年均有海內外朱氏後裔前來祭祀拜謁,還有許多遊客常來觀光遊覽。
徠即著名南宋理學家蔡元定墓,於1198年11月6日葬於莒口鎮上?村州頭翠嵐山畔的梅花三洞。後於2000年8月26日由蔡氏宗親集資20餘萬元將西山陵園修葺竣工,來自台灣、香港、廣東、浙江、江西等地500多名蔡氏宗親雲聚翠嵐山畔,參加了宋代大理學家我國著名樂律學家蔡元定的西山陵園竣工暨祭祖儀式。修葺過的西山陵園,根據山形地貌對道路、墓地涼亭、水井等進行了合理布局。尤以美觀大方,雄偉壯觀的“西山陵園”牌坊引人注目,為風景秀麗的陵園增添了色彩。常有韓國、台灣、香港等海內外蔡氏後裔前來尋根祭祖,國內許多遊客也時常慕名前往陵園遊覽觀光。
即朱熹長子墓,坐落在大金山腳下的社州村魏墩自然村上方,佔地面積約千餘平方米。1992年由馬來西亞朱熹二十三世裔孫朱詳南出資將墓地修葺一新,並配員專門管理,小車可直驅墓地遊覽觀光。
莒口鎮歷史悠久,地靈人傑,名勝奇特,文化底蘊豐厚。充滿神奇色彩的文化名山雲谷山、西山、龍湖山及著名寺廟和名人陵園蘊藏著燦爛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旅遊資源,處處是人間勝境。為建陽構建大武夷旅遊圈增添了許多旅遊觀光的風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