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唇音
輕唇音
輕唇音為發音部位的一種,藉由唇與齒的咬合而發出的輔音(子音)。輕唇音 即唇齒音聲母,如“宋人三十六字母”中之 非【f】、敷【f ‘】、奉【v】、微【nη】.唇齒音是從雙唇音聲母演變出來的,即清代歷史學家﹑漢語學家錢大昕提出的“古無輕唇音”即現代漢語所說的唇齒音。
在發f時,上齒與下唇相接,軟齶上升,讓氣流從唇齒間的窄縫中泄出,摩擦成聲。聲帶不振動。像這樣,在口腔中造成阻礙,但在阻礙中留一窄縫,讓氣流從這條窄縫中泄出,摩擦成聲,以這種方式發音的輔音就叫做擦音。f是唇齒清擦音。
輕唇音從重唇音的獨立有以下條件:
1、這個字的聲母是唇音聲母(幫、滂、並、明);
2、這個字的韻母是部分三等韻的韻母(虞、尤、廢、微、陽、東三、鍾、元、文、凡),但明母與尤、東三搭配則無法變成輕唇音;
3、聲調不限(包括入聲葯、屋三、燭、月、物、乏)。
輕唇音聲母在晉方言的常用詞和地名中還留有重唇的殘跡。漢藏對音顯示唐五代西北方音輕重唇已開始分化 ,晉方言輕重唇音分離 ,當在唐宋之際 ,距今已逾千年。當時 ,晉方言大多數輕唇音已從重唇音中分離出來 ,只有少數常用詞還保留重唇至今。晉方言尚保留古微母讀如明母的殘跡 ,微母自明母析出 ,其時在宋 ;[v]母變為 [u]開頭的零聲母 ,當為官話影響所致 ,是 17世紀以後的事。天城梵書與漢字對音反映宋代西北方音的特點 ,這個對音材料記載著輕唇音讀如舌根清擦音 [x]的歷史 ,并州、呂梁兩片非組讀 [x]不讀 [f],其時可上推至宋。
宋末元初胡三省《資治通鑒音注》語音系統中的唇音反切上字有明顯的選用原則:(1)反切下字是一、二、四等韻的,其反切上字用的是重唇音字。(2)反切下字是傳統重紐三等韻的以及是庚三、清、職、之韻字和幽韻明母字、麻三韻明母字的,其反切上字也用的是重唇音字。(3)在東三、鍾、微、虞、廢、文、欣、元、陽、尤、凡作反切下字時,則選擇輕唇音字作反切上字。胡三省時代,共同語的標準讀書音系統中輕唇音的分化已經徹底完成了,因而他在作音注時,輕唇音反切的上字一律選用輕唇音字,而不像《廣韻》那樣輕重唇音不分。輕唇音在胡注的演變是奉母已經有清化現象,非、敷已經合流,微母與奉母混同、微母與明母不分的現象也存在。
“古無輕唇音”,是已被清代學者錢大昕及後來語言學家證明的事實。但是,輕唇音是何時產生的?對於這個問題,曾經有過兩種代表性的結論:第一,認為輕唇音出於齊梁之後,持這種著法的是錢大昕。他在《潛研堂文集》卷十五《答問十二》中說:“凡今人所謂輕唇者,漢魏以前讀重唇,知輕唇之非古矣。”輕唇之名,大約出於齊梁以後,而陸法言《切韻》固之,相承至今”。第二,認為輕唇音是唐宋之際產物,這是現代大多數語言學家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