顒顒

詞語

顒顒,漢語詞語,意思是肅敬貌。

引證解釋


(1).肅敬貌。
《後漢書·朱儁傳》:“將軍君侯,既文且武,應運而出,凡百君子,靡不顒顒。”
唐褚亮《享先農樂章·肅和》:“肅肅享祀,顒顒纓弁。”
五代和凝《宮詞》之三二:“赤子顒顒瞻父母,已將仁德比乾坤。”
(2).仰慕貌。
漢·荀悅《漢紀·平帝紀》:“建辟雍,立明堂,班大法,流聖化,天下顒顒,引領而嘆,頌聲洋洋滿耳。”
唐·白居易《為宰相》:“天下之目,專專然,觀陛下之動;天下之耳,顒顒然,聽陛下之言。”
宋·王禹偁《薦戚綸上翰林學士錢若水啟》:“恭惟學士才與位並,道與時會,力開賢路之梗,手築聖域之基,搢紳顒顒,有所仰賴。”
(3).凝視貌。
晉·潘岳《上客舍議》:“使客舍灑掃,以待征旅,擇家而息,豈非眾庶顒顒之望。”
宋·曾鞏《歸雲洞》詩:“天下顒顒望霖雨,豈知雲入此中來。”
清·張逸少《北征凱旋詩》:“因知沙漠外,俯首望顒顒。”
(4).期待盼望貌。
《舊唐書·張廷珪傳》:“況今陛下受命伊始,敷政惟新,卿士百僚,華夷萬族,莫不清耳以聽,刮目而視,延頸企踵,冀有所聞見,顒顒如也。”
宋·俞文豹《吹劍四錄》:“肆今皇上恭儉憂勤,天開事機,撫而不發,群賢顒顒,待用而翔。”
梁啟超《中國積弱溯源論》第四節:“以當時大亂初定,天下顒顒望治,千載一時之機會。”